李 鑫 傅翊展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论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电影的美学追求差异
李 鑫 傅翊展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一个是美国的电影票房大师,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导演,所导演的电影的美学风格也大相径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是由蒙太奇式的美学风格逐渐转化为纪实主义,在他的电影里,充满着对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想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则是由纪实主义走向了唯美主义。
斯皮尔伯格;张艺谋;美学风格;纪实主义;唯美主义
斯皮尔伯格是张艺谋所欣赏的外国导演,这是张艺谋1988年在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时候说过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伴随着《红高粱》,张艺谋带着他的电影走向了国际电影艺术更广阔的天地,而早在这时,斯皮尔伯格早已是世界影坛的票房大师,他所导演的作品《辛德勒名单》拿下了奥斯卡的7项金奖。尽管张艺谋对斯皮尔伯格有着欣赏甚至是看齐的目标,但是一直到今天,张艺谋的电影还是张艺谋的,斯皮尔伯格依旧是斯皮尔伯格模式。因为两个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成长起来的导演,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一开始,他们在各自的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所追求的电影风格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所谓知人论世,要对一个人的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对这个人进行剖析,因为他们所走过的足迹,成长生涯给他们留下的痕迹,必定是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电影之中的。张艺谋导演之路坎坷,中年发迹直到1987年才开始独立执导《红高粱》;斯皮尔伯格在在青年时期导演的《大白鲨》就取得了辉煌的票房成绩。
两人的电影之路,从起点开始就不同,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电影里,风格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斯皮尔伯格虽然成长得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在种族歧视严重的那个年代,他因为犹太人身份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是从小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的。这在他所导演的电影里也可见一斑。无论是《大白鲨》,还是《侏罗纪公园》,都充满着幻想的恐怖,都弥漫着超现实主义甚至是蒙太奇式的梦幻。直到《辛德勒名单》,才开始回到真正的人世间,才开始对他周围所处的世界进行实实在在的思考、反映。
相比斯皮尔伯格的由虚而实,张艺谋的电影追求确是在虚实之间来回游荡。《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由现实题材而来、却又明显超脱现实的电影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张艺谋基于人性的立场,对于人性、对于人性天生的原始的生命力和欲望释放的渴望,生活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虚幻的。
张艺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带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完完全全是造型派的作风。民族文化不断出现在他的电影里。传统封建思想文化对于人性的压制多次出现在他的电影里。他善于将人物、和某种特定的物品、场景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去打造出他想要的艺术效果,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只是供他塑造的对象,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个主题。例如,《红高粱》中红高粱这一意象的作用和野合场景背后的反叛心理,如《菊豆》里,天青同菊豆的乱伦之恋以及那徘徊在观众脑海里久久不去的染布坊的场景,这些都是张艺谋所想要反映的在沉重的人性压抑之下来自于原始欲望的反抗。这是张艺谋电影最开始的追求,以浓墨重彩直逼人心的鲜红之中透露出对于人性、欲望无情揭露的冷峻感。
张艺谋的电影美学风格的第一次肇变体现在《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上。他从虚实相错的领域开始往实这一方向走来。踏踏实实的记录,很少有艺术的加工,仿佛是你我他的生活,用最朴素的拍摄手法去讲述一个平凡但令人深思的故事。包括后来的《活着》也是沿着这种真实反映的路子去拍摄的。这一时期的张艺谋,是真实的,可感的、自然的。
在经历了从华丽到朴实的转变之后,张艺谋却没有停止他的电影追求。《英雄》的面世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唯美主义的渴望。华丽的场景,精致的人物造型,似乎每个镜头都在宣扬他对于美、对于技术的追求。他不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小人物生活的反映,而是渴望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中去展现、去获得众人的肯定,去满足他的电影追求。
而张艺谋所欣赏的斯皮尔伯格走的却是一条与他完全不同的道路。
从最开始对于科幻片的痴迷,对于大制作、大技术的运用,到后来直面现实而不用“蒙太奇”,斯皮尔伯格是这样实现他自己的电影发展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等科幻片的不断面世,是斯皮尔伯格对于蒙太奇式美学风格的践行时期。无论是夸张大胆的想象空间还是对于高科技的熟练运用都显示出了一种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反的梦幻感。这种蒙太奇式的美学风格一直持续到1985年的《紫色》,才开始有了改变。在《紫色》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从外太空回到了地球了,他开始表现关于现实生活的东西,开始进行人文关怀。而到了声名大噪《辛德勒名单》时期,斯皮尔伯格由蒙太奇风格向纪实风格的转变可谓得到了电影界的认可。虽然《辛德勒名单》中还是可以看到科技的影子,但这时候的斯皮尔伯格已经不是为了纯粹炫耀他对于技术的把握和对于画面的锻造。这部电影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被迫害的残酷史实。这种纪实手法到了《拯救大兵瑞恩》时更是表现突出。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就这样直接地展现出来,这是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视觉震撼。自此,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不再是一个追求遥不可及的科幻创造者,而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可靠反映者。他把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反映中,而不再是以技术为噱头,而是让技术为人文主题服务,这是一种技术美学,其特点在于所有炫目的特技、令人惊叹的画面都是为了表现人文关怀主题的,它不再是那么单薄、孤零零的纯技术显耀,在这些技术背后,开始有了血肉,而打动人心的,正是这些血肉。
对于艺术家、创造家来说,只有当他们脱离了模仿,甩开了别人的影子,他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对于电影来说更是如此。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如果电影一成不变是很难在今天吸引到众的目光和得到观众的认可。而一个一成不变的艺术家,其艺术生涯是短暂的,因为没有了创造力,不再产生变化,对于观众来说,也就没有了惊喜。只有个性,才能被世人铭记。而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他们两人,恰恰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成长道路的不同,他们所拍摄出来的电影,以及他们后期各自的追求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想要拍出好的电影,都想要超越自己。
张艺谋是实打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导演。他对于文化、文学的热爱,体现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之中。而斯皮尔伯格则是美国式的导演,他的电影里,文化底蕴并不像张艺谋那样的深厚。他的电影是新奇的,强势的。回顾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那令人难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他的电影里,带着宗教式的神圣感,对于民族大义的展现,是这样的不容亵渎。而张艺谋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他关注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关注人性渴望解脱的原始欲望,并且大胆地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地摧残进行了批判,而且张艺谋的电影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常常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的视角去展开一部电影的拍摄,他致力于表现女性的情感、女性的成长,这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是比较少见的。相比斯皮尔伯格的宗教神圣感,张艺谋电影里所凸显的是其女性生命意识,他将传奇色彩嫁接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被忽视的女性身上,赋予了一连串的女性角色活灵活现的性格色彩。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斯皮尔伯格,他们在电影的道路上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也都有着自己的贡献。艺术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在美国大片不断走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方导演美学风格的比较,我们也可以预测,未来的电影界会走向怎样的发展,中西方导演们的导演方式和风格又会产生怎样的交流碰撞,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是值得期待的。
[1] 黄婉倩.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美学风格之对比分析——以张艺谋、贾樟柯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 朱月荣.色彩美学的风格呈现——以张艺谋电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67.
[3] 陈旭光.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归来》——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变迁与文化轨迹[J].丽水学院学报,2014(6):1-8.
[4] 向嵩.斯皮尔伯格电影的风格研究——以战争片和科幻片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 孙艳梅.斯皮尔伯格电影艺术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3):90-93.
J901
A
1674-8883(2016)07-0195-01
李鑫(1986—),男,河南郑州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戏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