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藏芸
(宜良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2100)
朗朗上口,让广播新闻入耳入脑
曹藏芸
(宜良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2100)
看报纸新闻和听广播新闻同样是关注新闻,却因借助的载体不同使得报纸新闻与广播新闻大相径庭。因为人们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区别,所以造成了看报纸新闻和听广播新闻的差异。适合看的文字内容,不一定适合听。为让广播新闻适合听,广播语言必须口语化,把大量信息通过声音进行有效传递。文章尝试着从广播新闻如何口语化和广播新闻口语化应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如何口语化;口语化应摈弃
众所周知,有声语言的传播较之文字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声语言转瞬即逝,没有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机会和时间,给广播新闻的受众设置了收听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广播新闻必须口语化。当然,广播新闻口语化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共同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在这里主要是针对广播新闻记者写作这个首要环节展开叙述。
广播新闻口语化就是使用符合、便于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语言习惯来组织广播新闻用语。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一)把书面语意译转化为口语
因为书面语言适合报纸新闻是用来看的,而广播新闻是用来听的,所以广播新闻用语切忌使用书面语。例如:目前—现在(正在),已—已经,该工程—这个工程等。需要记者在充分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把书面用语意译成口语。
(二)转化文言词汇
广播新闻转瞬即逝,不会重复,因此,广播新闻稿中要尽量少用文言词汇,多用口语化词汇,以确保听众顺利地接受广播信息。比如下面一些词汇:至此—这时候,询问—打听 ,所致—造成等。当然,引用原文另当别论。
(三)锤字
1.防止同音词、近音词混淆造成误解。在广播新闻里,听众只听其音不见其形,对同音字就难以分辨,容易造成混乱。如“变换”误听为“变幻”,“抱负”误听为“报复”等。同音误听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词义相似而误听,如情谊—情义;(2)词义无关而误听,如意义—异议;(3)词义相反而误听,如治癌—致癌。避免广播广告中的误听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避免使用容易听混的词,如:食油——食用油;(2)改用双音节词;(3)用上下文来限定词义(上下文限于本句);(4)对同音字加以注明。例如:“圆通樱潮”,“圆通山樱花潮”“书面理解很简洁,但用于广播就不能直接用“圆通樱潮”,换成“圆通樱花潮”或“圆通樱花季”更为贴切、通俗易懂。
2.慎用简化词语。广播新闻稿中使用简称,除了要遵守构成的规则,还必须考虑通用性。具体来说,应遵循下面的四原则: (1)社会上通用的、观众容易理解的简称,广播广告中可以使用。如“奥运会”、“世博会”、“WTO”、“非典”等大家都很熟悉,就可以使用。(2)对于用数字概括的简称,除了通用的“八荣八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其他的都应该讲清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3)有些简称是生造出来的,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说着不顺口,听着也别扭,广播新闻稿就不应该使用。如不能将“汽车展览”简化成“汽展”。(4)有些简称书面语存在,但是广播新闻中不宜使用。例如:国防动员委员会,书面语简称“国动委”言简意赅,使用没有问题;但在广播稿件中就不能简化为“国动委”,这样让人无法准确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3.数字的选择。(1)数字不要过于多。人们在听广播节目时大多处于休闲放松的状态,例如:边做家务边收听,边散步边收听,这样的状态人们的注意力不是十分集中,收听效率有限。为确保收听效果一定要抓住听众的心理,突出重点。(2)数字不要过于长。例如建筑面积3468.65平方米,如果是规划或是审计需要精确,广播中可以四舍五入为3469平方米,即便于播音员播报、听众收听,也符合新闻传播和人们日常对数字的使用规律。
(四)遣词
1.多用双音节词,少用单音节词。单音节词发音时间过于短暂,不利于听觉的识别,而双音节词的发音时间比单音节词更长,加上音节起伏错落,更符合听觉的接受模式,便于人们收听理解。
2.慎用模糊言语。在二、三百字的一条广播新闻中,要求在简洁的文字中赋予更多的有效信息,如果过多使用:最近、近日、也许等模糊语言,新闻的有效信息会大大减少,新闻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所以要慎用模糊语言,避免模糊言语沦为虚假新闻或记者不严谨、不踏实作风的“遮羞布”。
3.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在广播新闻中,对简称更要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因为收听广播时,听众只听见语音,看不见字体,不能“望文生义”。广播中使用简称,除了要遵守构成的规则,还必须考虑通用性。具体来说,应遵循下面两原则:(1)社会上通用的、观众容易理解的简称,广播中可以使用。如“奥运会”、“世博会”、“WTO”、“非典”等大家都很熟悉,就可以使用。(2)各行各业都有不少简称,但这些只有本行业的人才懂,在广播新闻中应该有选择使用,同时加以必要的通俗易懂的解释,便于听众了解学习。
4.适当选用网络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有一些崭新的词语出现,并烙上时代的印记。其中网络词语的发展传播速度令人侧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给力,蚁族,点赞等,可以用于新闻中,以增强感染力。但是对于不适合用的网络词语一定要坚决杜绝,净化声频空间。
(五)修辞格的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格,可以更好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烘托人物,深化主题,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理,在广播语言中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格,也可以为广播语言增色不少。
(六)造句
1.尽量使用完整短句,少用复杂长句。完整短句便于听众收听和理解,而复杂长句修辞成分过多,涉及内容繁杂,仅仅靠人的听觉在极短的瞬间难以准确接收有效信息。在广播新闻写作中尽量使用完整短句,少用复杂长句。
对于表达重要意思的长句可以进行拆解划分,转化为短句。
2.巧妙使用反问句。可以引起听众兴趣,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进而引导听众进行思考,同时更能加强语气。
(七)炼音提升广播语言美感
为了避免用生僻、拗口的词汇,广播新闻稿还应该炼音从而提升广播语言的美感。
1.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同音词的使用,避免产生歧义。例如:盖—钙,班—斑,洗—喜,闲人—贤人,期中—期终,浮游—浮油等。
2.语气词和叠音词的使用。像“呢”、“吗”、“吧”等这样表示语气的词语如果与“热腾腾”、“香喷喷”、“明亮亮”这类叠音词配合使用得当的话,不但能赋予广播新闻稿件灵动的生活气息,而且能巧妙的弥补长句不便于收听理解的不足,同时便于播音员的播音和听众的准确收听。但是不能滥用语气词和叠音词,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让人反感。
3.注意字和词的声调搭配。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声有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配合使用,使得语言高低起伏,错落有序,读时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日常多诵读诗词曲赋,多学习有关音韵方面的知识,持之以恒,写作能力就会长足进步。
4.注意“的”、“地”、“得”、“着”、“了”、“过”和词语的搭配。“的”、“地”、“得”、“着”、“了”、“过”和词语的准确搭配能对所要表达的意思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例如:“慢慢地太阳升起来了!”在这里“慢慢地”表现出太阳升起来时的一种形态, “升起来”表现一种动态,“了”是对“升起来”这一动作的强调。
当今为数众多的广播电视节目都采用口语化表达,就连一贯以严肃权威著称的央视新闻联播,也在保持严肃权威的基调上积极探索溶入亲民的元素。以“说新闻” 、“聊新闻”或“侃大山”的形式给人自然亲切、亲民近民之感,无形中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民生类新闻应该是成功应用“说新闻” 、“聊新闻” 或“侃大山”方式的典型案例。但也有部分节目在理解运用口语化上出现了偏差,忽视节目内容的审查,降低主持人的准入门槛。使广播节目混同于私人之间的聊天,一味耍贫嘴、插科打诨,从而显示主持人播音员的机智风趣幽默,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舍本逐末的“标新立异”反而造成了随意不严肃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反感,无形中降低了广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丧失了一部分听众,影响了从业人员的整体形象。应该严肃指出:广播语言的口语化不是口头化,也不是随意化,庸俗化,更不是有效信息的减少。
(一)广播语言口语化不是口头化
所谓口语化,是指源自生活,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可见广播语言口语化不是口头化。口语化,要求做到说言,故广播语言被称为“口耳”之学。
(二)广播语言口语化不是随意化
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只是表达形式的轻松、并不等于个人化,随意化,散漫化,因为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代表着一个整体形象,并不是仅仅代表自己,所以言行举止必须符合节目整体要求,不能离题进行个人发挥。
(三)广播语言口语化不是庸俗化
有些新闻从业人员没能深刻领会新闻宣传的主旨、肩负的历史使命。片面地以为口语化就是开玩笑、调侃、逗乐,误导广播新闻语言庸俗化、低级化。
(四)广播语言口语化不是有效信息的减少
广播新闻语言的口头化、随意化、庸俗化势必会削弱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的传达,新闻人员从而丧失新闻从业操守,进而浪费听众的宝贵时间,浪费频率资源,继而流失听众,最终丢失新闻传媒主阵地。
G222.2
A
1674-8883(2016)07-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