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
□葛建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和发展,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材的实施,教师更加注重新的教学设计。本文简单地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策略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要。历史新教材总体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和全球史的线索,以“模块+项目”,关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历史之间,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的协调。内容系统设置模块相对独立,整体集成。而这种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变化都很大,与教师和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主位历史教学设计应考虑和注意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不扎实或者新课程对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估计太高。中学历史教材新课程也打破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历史,有大的跳跃,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像爬梯子一样。二是新课程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维方式。老师经常上完一个单元(一个题目),学生没有理清头绪,在头脑里一片混乱,然后开始学习一个新的话题。对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很困难的。课程内容太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太重。
1.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现在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的标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方面知识的要求还比较低,课本的编制都是按照历史知识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凝聚性知识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高中以后,由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高中阶段的课本编排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的顺序,开始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好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更可以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和便捷。
然而,仍然有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就没有学好历史通史的知识,到了高中学习历史通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时间逻辑是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不可替代。一个好的时间逻辑,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比如说,老师在传授“九一八事变”对“七七事变”的影响的时候,如果没有时间逻辑做铺垫的话,就可能出现事情倒变的情况,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对于专题内容的安排一般情况都是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来排列的。比如说,在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从整个夏青王朝大致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时候,学生不仅学到了爱国的精神,还可以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出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本课程,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对于学困生更没有办法学好了。
所以,老师在每一堂新课中,都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铺垫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回顾到初中的历史知识,对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学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教学效果突出。比如说,老师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的时候,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关注专题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空间观念的认知。
2.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专门将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单独地提了出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作为主体,思想情感教育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附属品。然而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出发点的,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同样注重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情感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三个目标,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知识能力目标,第三知识过程方法目标。这三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同时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注重过程,把方法作为一个手段,同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是消极低下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情感上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好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老师一定要落实知识的传递效果和技能知识的展现。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施教育的根本,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个连翘,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历史教材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那么其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灵活地作用,让教材成为一种循环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对历史原因的进行探索,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要理解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与学习。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消化掉当堂所讲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调整整个教学的体系,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定向给学生辅导,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1]张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2,(1).
[2]向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3(18):128-128.
[3]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 (11).
[4]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8]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2.
(编辑:张 婕)
G633.51
A
1671-0568(2016)36-0059-02
葛建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通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