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兵
一部近代民族企业史研究的力著
——评顾纪瑞著《大生纺织企业集团档案经济分析》
叶扬兵
2015年10月,顾纪瑞先生的《大生纺织企业集团档案经济分析(1899—1947)》(下称顾著),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支平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丛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笔者深感这是一部近代民族企业史研究力著,其特点如下:
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史时,非常需要通过对企业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切实弄清楚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完整的企业财务数据,学术界很少以量化分析研究近代民族企业史。1987年出版的《大生企业系统档案选编·纺织编I》和2003年出版的纺织编II,收录了张謇创办的大生一纺、二纺、三纺自1899年到1950年历届账略(即财务年报),极其罕见地公布了三家公司的完整财务数据,使量化研究具备了基础条件。之后有学者对1899—1926年间大生一纺的资产、盈利和利润分配等指标作过分析研究,但因三家公司的数据总量巨大,尚无人对大生三家公司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令人欣慰的是,顾纪瑞先生大胆地尝试进行系统而专业的量化分析,并取得了成功。
顾先生从整理旧账入手,投入大量精力,重新编制了统一口径的三家公司累计95个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在此基础上,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将三家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如资本金额、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利润、成本和费用(包括税负、工资性支出、利息)等,都逐年核算出确切数据,并划分阶段进行量化分析。这样一来,就确切弄清楚了三家企业经营状况、业绩、贡献和困境的实情。如作者梳理了大生一纺50年间利润分配办法的四次改变,指出有三个变化特点。顾著的量化分析具有专业水准,使研究结论坚实可信。这是顾著最突出的特色,也为近代民族企业史研究进行量化分析树立了一个先例和典范。
以往研究对大生纺织企业考察不够全面:一是考察对象多集中在大生一纺,对三纺有所论及,对二纺几乎一笔带过;二是考察时段多集中在1899—1925年间,对于1925—1938年间被上海银团接管时期则很少论述。顾著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如它重新梳理大生二纺从创办、兴旺、衰落到清算的全过程,将长期埋没的十年黄金期重新发掘出来。对三个公司被银团接管的三种不同模式、不同做法及不同结果都有充分考察。以往研究一般多偏重于分析大生企业的股份制特点、市场营销和资本营运等方面,而顾著则运用纺织编Ⅲ、Ⅳ、Ⅴ的新资料,深入探讨大生纺织企业集团的多层次管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以及三厂董监事联席会)及其实际运作情况,这就将研究推进到管理体系、人事变迁、制度建设、重大决策等更深层次。如发现大生三纺从12届向13届过渡时,资产负债总额悄然猛降217万元,缩水29%。经过将两届分科目的数据进行比对,再对照当时股东会、董事会记录,弄清了是董事会在主动“消肿”,是有远见的举措。
由于作者以量化分析的结果为根据,又开展了全面而多维的考察和解析,因而在很多方面能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作者既充分肯定了张謇在大生一纺企业营运上的成功经验,也如实指出他在资本运作上借贷过多、业外投资战线太长的严重失误。作者考察了李升伯出任大生一纺“维持会”总经理后的种种做法,并辅之以企业逐步恢复而走出困境的数据分析,对李升伯主持大生一纺的业绩予以充分肯定。顾著探索三家公司实行股份制的实际做法和运行特点,最后都提升到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高度,并逐一列举。这些对于进一步推动当前股份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顾著充分运用了档案资料,在研究方法上大胆创新,有力地拓展了研究范围和加深了研究深度,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提供有益的现实借鉴,它可谓是一部近代民族企业史研究的力著。
叶扬兵,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