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

2016-03-01 16:23肖雪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学资助

肖雪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生,主要指高职生在校就读期间,其基本生活费用未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无力支付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正常生活和学习得不到经济保障的学生群体。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辅之以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的奖、助、贷、勤、补、减、免的框架体系。各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政策和要求,分别制定了适合于本地本校实际的学生资助体系,其基本模式是建立学校学生资助中心、院系学生资助办公室、班级学生资助小组的三级分配审核资助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1]并将学生资助与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使资助款项能够迅速地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一步地分析,不难发现他们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贫困生,许多人在学习上也是困难生。他们在高中(中职)学习阶段,由于成绩较差,成为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往往得不到学校、教师及家长的赏识,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而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一是重物质济困,轻精神脱贫,即侧重于给困难学生经济资助,而对于他们心理等方面的帮助较为欠缺;二是重保障性资助轻发展性资助,即侧重于为困难学生提供基本保障,而对于他们实现个人发展方面的关心支持不够;三是重资助管理轻事后服务,即侧重于对困难学生进行管理,资助之后的服务工作及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当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等,让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是利用心理学成熟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从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入手,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活动。[2]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就不仅要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更要注重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高职育人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主观感受上,有利于提高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有积极心向时,他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当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会有较多的快乐感,当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他会很快地消除沮丧感。高职院校有较多的使学生们产生快乐情感的条件,因此,作为教育者就需要不断提高使学生体验快乐感受的能力。贫困生资助工作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人格品质上,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具有乐观型人格的人把成功看成是由自我内在原因形成的,失败或挫折是暂时的,不会对其他事情产生消极影响,而具有悲观型人格的人相反。事实上,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不少毕业生经过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经济困难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因此,在高职学生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是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是在育人环境上,有利于构建贫困生积极的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组织系统,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怎样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高职院校是一个重要的育人机构,应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育人资源,尤其是群体资源,为贫困生提供情感支持,并能使贫困生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中,成为具有自信、自强、自立品行的家庭一员,使之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必须树立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将贫困生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学业资助及就业资助相结合,做到经济资助精准到位、心理资助形成体系、学业资助重在引导、就业资助搭建平台,逐步形成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业引导、就业搭桥“四位一体”的系统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3]

第一,经济资助精准到位。经济资助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做好经济资助尤其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地方政府在界定经济困难家庭方面的监管力度,以此提高经济困难家庭认定的准确性。二是学校要进一步规范贫困生认定标准及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的原则。可以把资助项目划分为保障性项目和发展性项目。保障性项目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发展性项目包括勤工助学、奖学金等。为了进一步发挥资助款项的作用,适当提高发展性项目的资助比重,这样有利于促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从单纯资助型向全面发展型的升级。三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档案,比如,通过对贫困生日常消费数据的对比分析等,更加仔细地了解他们的困难状况和需要资助的程度,实现贫困生现状的动态管理,确保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第二,心理资助形成体系。心理资助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心理资助形成体系。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不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配备骨干教师,加强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成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程和有用课程。二是增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针对性。既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针对贫困生封闭、敏感、自卑等心理现象,通过心理支持项目推动贫困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又要鼓励他们发扬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积极品格,更好地发扬其优良品质,形成培养正能量、汇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的群体。三是提高全员参与资助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应当是全员的、全面的、全过程的,重在讲究实效性。把贫困生资助纳入到全员育人的大系统之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以此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提高心理资助的实效性。

第三,学业资助重在引导。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资助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一是班主任、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实习资源、图书资源等,搞好学业学习。二是任课教师要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学科基础理论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等问题,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愿学到主动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从低效率学到高效率学的转变,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学校要出台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学分制管理办法,建立学分银行,扩大学分置换比例。我们知道,高职院校贫困生虽然是学习理论的差生,但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类社团组织、创客空间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潜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并帮助他们成为个人转变的典型和高职院校勤学上进的榜样。

第四,就业资助搭建平台。高职院校贫困生只有充分就业,才能实现最终脱贫。一是在他们入学时帮助贫困生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介入此项工作,帮助贫困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成为整个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 分析自身各因素的强项和弱项,用强项克服弱项,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二是学习阶段要为贫困生提供职业能力训练机会。社团是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和第二课堂,也是贫困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阵地。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学工人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组织,让他们在社团中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尊的人格,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三是毕业前要为贫困生就业穿针引线。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压力较大,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鼓励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去勇敢地参与招聘,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对于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搭建桥梁,促使其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孙世佳,姚俊红.在资助体系下大学精神贫困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5(8):94-95.

[2]孟凡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脱贫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2(7):193-194.

[3]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0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