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苦”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导向策略

2016-03-01 15:05赵青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现象辅导员群体

□赵青

“炫苦”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导向策略

□赵青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类“炫苦”现象及电视选秀节目中热衷于展现当事人的艰苦遭遇以达到其行为目的的各类现象,本文在心理学归因的基础上,着力于分析这类现象对大学生认知、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对认知偏差的对象进行心理干预等几条预防和控制措施,探寻针对类似事件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如何加强德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为帮助将“炫苦”和“被炫苦”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调控在适当的水平的辅导员工作提供方法建议。

炫苦;大学生;教育;影响;引导对策

一、“炫苦”现象的界定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与以往几代人大不相同,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他们对待社会问题的归因更倾向于自我价值保护,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意识方面更易受网络、媒体因素的影响,对待挫折容易将原因归于外界,为自己行为寻找可以依托的大群体。

现代的社会中生活得痛苦、辛苦、艰苦的群体不占少数,难免有一部分群体在“苦”的压力下,采取极端的“炫耀”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或是作为自身的励志手段,或是希望博取别人的同情、理解来改变这种“苦”的境遇。当前社会、媒体出现了广泛的“炫苦”现象,大学生对待此类事情缺乏理智全面的认识,容易感性地接收外界舆论的引导,并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影响,甚至影响自身的行为。

二、社会“炫苦”及大学生“炫苦”现状调研及分析

1.现状调研

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对社会及高校内存在的“炫苦”现象进行调研。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通过网络晒出的“穷”“苦”生活图片、文字记载资料等情况。半结构式访谈问卷用来了解主观性问题,深挖大学生中出现“炫苦”行为的人群的真实想法,获得更准确的调研信息。

“炫苦”现象在当前社会存在于很多选秀节目中,参赛选手往往在展现才艺之前先将自身艰苦遭遇讲述一番,以达到博取同情心的目的。

各类网络渠道中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影响有利有弊,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防范,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与习惯。通过本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观察来看,有较多学生存在着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途径转载、传播媒体报道的社会“炫苦”的状况,甚至有些同学展示自身辛苦遭遇,以期获取同学、朋友的点赞和同情,在同伴的鼓励中奋发图强或者在周围人的嘘寒问暖中麻痹意志。大学生中存在的“炫苦”群体,大部分是在网络里得到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一味地将艰苦遭遇展现,沉浸在朋友、同学的点赞和文字怜悯中,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对现实生活缺乏目标,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2.现象分析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做出一个正面或负面、喜好或厌恶的评价,并做出适当的回应。社会上存在着各类“炫苦”现象及电视选秀节目中热衷于展现当事人的艰苦遭遇以达到目的的各类现象,作为认知能力还未完善的在校大学生,往往看不清这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及目的性,思想易受舆论的引导,由此引发认知和行为偏差。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认知行为中的偏差并进行干预,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三、“炫苦”现象对大学生认知产生的影响

“炫苦”这种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关键是用这种手段要达到什么目的。不同目的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改变大学生对苦难的认知

社会文化对人的认知会产生影响。在“炫苦哥”走红后,很多年轻人在他的“炫苦”相册下面留言,诉说自己曾经历过的苦日子,俨然形成了一种“炫苦”的文化氛围,有些人可能因为这件事情改变了看待困难的方式。向外人倾诉后自身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可以防止一些缺乏足够的意志品质的群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困难。从这方面讲,“炫苦”的行为可以激发人的积极的认知,减少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犯罪案件的发生。

2.激励大学生自强不息

现在的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上的挫折和不如意时总喜欢抱怨环境不公、条件不好,却不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苦难,不仅需要正确地认识它,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奋发图强,迎接挑战。以“炫苦”作为励志手段对于生活在风平浪静中的年轻一代来说产生了激励作用。

3.导致跟风“炫苦”群体的出现

对于媒体节目中以励志为目的“炫苦”行为,外界的褒贬不一,有部分人认为是在炒作,是为自己增加知名度而打了个正面的幌子。而缺乏清醒认知的群体则看到了能因此获益,尤其是自卑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开始模仿这种行为。不管何种类型的聚众行为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和谐带来威胁,对社会化不完全的大学生来说,更易引导其模仿,因此不应当放任这种行为蔓延。

4.激发同情心

人们容易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处境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并给予道义上支持或物质上帮助。特别是道德程度高的群体,同情往往是他们行动的动力。当面对遭受苦难的群体时,很多人会伸出援手,但是这种帮助是表面的,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被动的“炫苦”往往是群体在被生活逼迫到放下尊严和羞耻心的情况下做的一种选择,富有同情心的人在了解他们的处境后自然会给予支持和物质帮助,这类现象在大学生中也不罕见。

5.获得关注度,依靠舆论压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弱势群体在面临问题时,由于本身的社会资本的限制,主要的关系网络限制在与自己经济地位相似的群体当中。这种限制使他们在寻求困难解决方式时求助无门,通过“炫苦”来唤醒社会的关注,借助舆论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困难。

6.导致大学生学习依赖救助过活的社会风气

当个体有了依赖和利用大众的同情心的意识后,容易凡事不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是依靠别人来解决,导致形成一种懒惰和羞耻心下降的状态,社会对这部分群体的纵容会助长这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推动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一旦形成了养懒人的风气,人人缺乏前进的动力,必然会对社会的良性运行产生影响。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的德育引导、问题对策

通过上述归因及对大学生认知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本节注重探寻针对类似事件,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加强德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1.对认知偏差的对象进行心理干预

由于“炫苦”群体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认知干预治疗是预防和控制这种行为蔓延的一条途径。重视对各个阶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对于社会和谐有很大帮助,现在中国社会中认知存在偏差的群体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潜在群体,努力做到对这部分群体的心理干预对于减少社会冲突和动乱有重要作用。所谓心理干预,即是指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对病人一些不恰当认知的纠正,给予问题群体支持、疏导、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放松训练;让个体学会正确地认识事件,并提高反应能力,使人们行为朝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

2.提供其它的情绪宣泄渠道

不管哪种群体的异常行为都会给社会带来风险,因此控制“炫苦风”的兴起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重要帮助。炫苦行为虽然不一定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但消极的暗示会使人们对幸福感心理定式降低,过分看重生活中的苦难,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帮助“炫苦”群体寻找宣泄悲观情绪和释放生活压力的渠道,对于这种异常现象有较好缓解作用。

3.寻找达到目标的替代性工具

对于把“炫苦”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的群体来说,减少其行为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寻找问题解决的其他方式。面对苦难和挫折,应当积极地分析问题,并主动朝着问题根源方向努力来解决问题。不应当采取畸形的炫苦行为来引起社会关注,适当的方式是寻求亲友物质和精神帮助或通过正常程序申请媒体协助来达到目标。像“裸走农民工讨要工资”这类炫苦行为,在谈判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向劳动者权益保障机构申请援助等,不应大张旗鼓地炫耀来求取别人的安慰。

4.强化社会规范,加强道德教育

人们的社会行为都要有一定的规矩,社会活动也有固定的准则。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社会规范代表了大部分群体对任何一种行为的认识和态度,人们按照社会规范进行自我印象管理,社会舆论也一般是偏向符合社会规范方向的。但人的情感的复杂性使认知者在行为中对社会现象的把握产生偏差,如人们对“炫苦”这种行为者的同情心会导致社会舆论偏向违反社会规范的方向。因此做好对“炫苦”行为者的行为规范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起重要作用。

5.提供高校相关政策援助

援助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不公平感、利益丧失感等心理,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借助“炫苦”行为来达到目标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中存在“炫苦”现象的群体,大部分是由于经济原因或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引起的,加强高校学生事务中的资助政策并建立校园心里话邮箱等,解决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通过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把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调控在适当的水平,逐步减少和消除这类学生的不安全心理,使该群体的困难和压力得到缓解和疏导,像“炫苦”这种反常行为就会得到控制,校园稳定系数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五、小结

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的各类“炫苦”行为,具有不同的行为背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表达,“炫苦”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工具。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了解该类行为的影响并探寻行为引导的对策是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本文在对大学生“炫苦”这种行为方式进行心理学归因的基础上,分析该类现象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以期帮助一线学生工作者们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类似问题。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司汉武.心理与临界[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开晓莉.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4,(12).

[4]杨景生.生存压力之下的精神垮塌——评当代心理问题小说《无巢》《今夜去祼奔》[J].小说评论,2008,(4):100-104.

[5]粟竹英.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的探析与干预[J].中国校外教育,2010,(6):37-38.

[6]陈巧蓉.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分析及导向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5):203-205.

[7]黄洋.对“90后”大学生辅导工作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6(3): 100-102.

[8]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编辑:王春兰)

G641

A

1671-0568(2016)20-0122-02

赵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专职辅导员、心理老师。

猜你喜欢
现象辅导员群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