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东 魏思雨
新型城镇化中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定位与实现策略
□韩 东 魏思雨
新型城镇化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中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功能。为促进其经济功能的实现,职业教育应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师资力量;完善奖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加强与政府、社会、职业教育等其他部门的合作。
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实现策略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衡量某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所谓城镇化,就是指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镇化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针对城镇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推动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扩大城镇居民规模的基础上,让经济社会大发展下的城镇建设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和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1.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
所谓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通过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培养人们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意识到自己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对城镇化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劳动力,与高精尖的产业相对接,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和谐发展。其次,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够为和谐建设新型城镇营造良好的氛围。
2.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集约发展
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还能通过自己的教育功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首先,职业教育可以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下的各行各业输送对口的劳动力资源。其次,职业教育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对拥有不同能力的人群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并通过就业指导等职业规划课程,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职业教育这一推动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必然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合理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将促进新型城镇化朝着集约化高效发展。
3.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直接与经济挂钩,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等高技术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先进设备使用下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劳动者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机械设备的磨损程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化的高效发展离不开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正是依靠自己对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成为了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中重要的经济功能之一。
4.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当这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需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尽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居首位。而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其融入城市,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进而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促进城乡就业结构的升级,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
5.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职业教育为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将科学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受教育者,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其次,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质量的人才,以及一定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理论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而这也是一个不断对话和循环的发展过程。再次,现代职业教育自然应该承担起为绿色工业文化提供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的社会责任,成为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对接产业”是突破职业教育“跨界”特性的着力点,其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形成动态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着力抓好“重点专业引领工程”和“特色专业支撑工程”。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淘汰了一批过时的职业,也催生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更有前景的职业。职业教育院校需要把握住时代发展下的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和调整相关专业,以市场的需求标准作为自己专业开发与调整的准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2.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活动的对象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岗位。职业教育院校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应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培养全面的职业能力。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的职业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下的特定职业岗位培育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职业教育应该明确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丰富校企联合办学、技能实践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使人才更好地和市场对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师资力量
“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职业教育要想在今后的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扩大师资力量。首先,职业院校可以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招收更加优秀的教师。其次,完善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或国外进修,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4.完善奖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核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本,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如何提升科学技术转化率,就成了职业教育肩上的一大要任。一方面,职业教育应鼓励受教育者进行创新,通过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建立和完善在校生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创新,通过划拨科研经费,建立实验基地等措施,为教师创新提供优质平台。
5.加强与政府、社会、职业教育等其他部门的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学校,主要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但教育部或者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跨部门、跨领域的问题。职业教育院校的力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与政府、社会和职业教育等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联动发展。除了政府,社会也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中来。
[1]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 (4):75-78.
[2]李春明.浅谈职业教育要素的构成及其意义[J].教育探索,2011, (8):21-22.
[3]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8):83-89.
[5]刘兰明.论职业教育的尊严[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1-94.
[6]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7-58.
[7]王茂荣,朱仙顺.成人教育学基础[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8.
[8]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编辑:王春兰)
G642.4
A
1671-0568(2016)20-0101-02
韩东,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魏思雨,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