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6-03-01 15:05:58易鹏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太极拳

□易鹏

基于文化传承的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易鹏

如何在大学太极拳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在太极拳教学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并依托课内外一体化,提升太极拳课程的文化内涵与实践外延,成为太极拳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以文化传承为教学理念,探索让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课程的同时,感知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太极拳文化背景的理解,使太极拳教学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并依托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创新大学太极拳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实践的顺利实施。

文化传承;太极拳课程 改革实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它源于道教,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一招一式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体现了东方哲学和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它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与艺术、武术等的完美结合。人们对于太极拳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相关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高校普及太极拳课程、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太极拳推向世界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国外学者对于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也蓬勃展开,但主要涉及慢性病、幸福感、帕金森症、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太极拳运动对于人体各个系统产生的生理效应。总的来说,各项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文化运动的发展,对于后来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太极拳的文化背景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在勤劳的中国人中世代相传,繁衍不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智慧结晶,积累经验、摒弃不合理和过时的做法,加以充实、创新和提升再传于后人。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思维为核心思想,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医经络学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运动形式来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协调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太极拳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正安舒、刚柔相济、无过不及、一切以自然为主的运动特点,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人类群体和谐相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文化传承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太极拳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太极拳已成为全国高校体育必修课、通识选修课,普及面较广,学生参与程度较高。但现阶段的大学太极拳课程多以实践课的形式设置,还停留在单一教授套路动作的阶段,学习过程也非常粗略,只是跟着教师“依葫芦画瓢”,往往形是神非。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文化引导,加之太极拳运动具有动作缓慢、步伐轻盈并讲究刚柔并济等特点,会让正值青春年少阶段的大学生缺乏学习耐心,甚至误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利,难以更好地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育人、慧人的作用。如何将太极拳课程以文化传承为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及内容,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太极拳,“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从文化内涵到套路学习、再到技击实战等,都能得到“立体式”的学习和体验是目前大学太极拳教学亟须突破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太极拳课程教学的实践形式——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1.理论实践相融合

单一学习套路的实践课与枯燥无味的理论课,都不具备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条件,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太极拳有一整套系统的习练理论,套路、功法、技击实战三位一体相辅相成,而这样的功效本身也是整体效应,不可偏废。将太极拳课程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健身、防身、养生等多元化的需求。只有将理论结合实践并融入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源流,注重其功能价值,树立民族自豪感,才能真正让他们对这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而“兴趣”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认为只是学会了太极拳套路就可以拿到学分。每一次教学的改革对于教师自身的传统观点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提高认识、转变思想,结合民族文化元素传授武德、武礼,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达到知行合一。在太极拳套路教学时,要讲解每一招一式的技击攻防含义,让学生明白该动作在技击实战中的用途,以及不以伤人性命为目的的人文关怀主义。同时配合中医经络学在练习过程中讲解“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对人体心、脑、气血、经络、骨骼、中枢神经等方面有哪些改善和保健作用。

2.课程内容多元化

开设太极拳文化的理论课,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太极拳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等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体会到太极拳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理论结合实际,综合培养,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的身心都能“动起来”,从而使其对于太极拳的学习不至于缺少文化根基的培养和理论方面的概念普及。

3.理论课改革实践

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学,学生缺少实践环节,多以视、听模式教学,由于选修课一般都安排在晚上18:30到21:00,近3个小时,学生上了一天的课,难免身心疲惫,此时如继续让学生久坐,课程效果很难保证,课程质量大打折扣,如何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是关键。

(1)课间太极拳练习。一方面,由于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定能满足学生对于太极拳学习的欲望,课间练习能够起到回顾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课间集体练习八式太极拳套路,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有助于大学生提神醒脑,而且能够舒缓久坐带来的身心压力,使大学生体验太极拳动作涵韵,提高课程学习的兴趣度。

(2)导入背景音乐。课堂上加入中国古典背景音乐,不仅能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提高教学效果。在这种带有中国古典文化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更能让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3)娱乐性。通过“击鼓传花”等游戏形式,推荐学生上台进行太极拳表演互动,亦可设置相应的小奖励。例如,表演最好的可得到期末加分或者可以在后期教学中担任小组长等,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的趣味性。

(4)表演示范。校园定期举办太极拳示范表演(教师或高水平武术运动员),邀请知名太极拳运动员为大学生展示竞技太极拳,设置一些教练、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与学员互动等环节,让学生能够与大师亲密接触并与他们探讨关于怎样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等方面的话题,以及科普太极拳各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历史源流,讨论如何增加观赏性。

(5)提倡个性化互动。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抽签3~5名“幸运学生”与教练互动展示,其他学生可在旁边观看教练动作的技巧等,看完后让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心得,讲得最好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奖品,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6)技击实战互动。武术历来就有“即学艺必试敌”的说法,这也反映了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通过两两之间配合的试手练习,一方面让学生上台进行太极推手技击实战互动,体验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技击内涵,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互相尊重的品格。

(7)视频、图片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画面定格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动作对手法、眼法、步法、身法的要求,适当进行慢动作回放,让学生清楚每一个动作的走位、方向、线路,在PPT中穿插高水平的太极拳比赛和表演视频、图片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可视性”,也让他们领悟到要达到真正高水平的太极拳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不断探索和内心真正的平静。

(8)测试评价。问卷调查法和体质测试法相结合,在上课前先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在实践课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肢体控制能力、腿部力量、平衡能力等。全部太极拳课程结束后,再与先前的数据和学生反馈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9)编著课程配套教材。编有教材《太极拳文化理论阐释与功法学练实战研究》与课程配套使用,效果良好。

4.实践课改革实践

(1)实践课与理论课要互补,实践的内容要多元化。教育部2004年7月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教学中要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将太极拳实践课结合文化内涵、中医经络、技击实战、功能用途。让学生明白“体”与“用”的关系,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源流、掌握套路与技击的相互作用,体会每一个招式的攻防含义,感受每一个动作对人体气血、经络、器官的良性循环,指导大学生运用太极拳的习练方法来健身、养生、防身。还可分组进行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推手的比赛、切磋,互相观摩点评,教师做最后的补充总结,把握训练理论方法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做好示范表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标准的太极拳动作要领,做好引导作用。套路练习中配上古典纯音乐练习,可起到增加兴趣度和活跃氛围的作用。

(2)考核机制全面性。考核中套路演练占20%,理论考试占20%,技击实战20%,网络学习占20%。基本功方法占15%,考勤占5%。集技术、理论、实践、学习途径于一体,全面综合考评。

四、“互联网+”课程互动教学

单一的课堂教学还面临诸多不足之处,由于每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重复讲一个问题,或反复示范套路动作,学生如不能理解其含义,领悟其动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依托网络教育资源,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互联网学习途径。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MOOC等网络课程配套学习。

本文为配合课程教学还建有一门“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大学生先修课程,进行网上学习,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网上进行讨论学习。反复观看太极拳套路教学视频,加深对套路动作的印象,还配有与课程配套的教材,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营造校园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文化和谐思想的弘扬,对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太极拳是大学体育的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了太极拳实践课通识公选课、太极拳文化的理论课程,建有“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MOOC的“线上”课程,还有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导论课“太极拳”。在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中,太极拳是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内外师生的喜爱。1999年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武术协会,2008年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教职工太极拳协会,常年坚持太极拳健身运动,参与的师生(包括院士)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每年还定期举行学校运动会24式太极拳比赛和校运会开幕式的“千人太极拳表演”,比赛成绩计入各参赛单位校运会团体总分,参与太极拳表演的学生还计入课外实践学分。因此,师生参与度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学校各学院各职能部门都将太极拳作为“工间操”锻炼的运动项目。学校武术运动队多次获得太极拳项目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金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武术队还多次出访法国洛林大学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太极拳表演深受外国师生喜爱,被誉为“武术文化使者”,赢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提升了学校文化软实力。

六、结论与建议

太极拳课程内容设置至关重要,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而且教师综合素养还有待提高。要营造校园太极拳学习文化氛围,将师生太极拳比赛、展演等大型传统特色活动形成传统,使其具有延续性。学校要将太极拳课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形成“不断线教育”,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的育人功能。还要为外国留学生开设太极拳选修课,并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太极拳课程,并编写一批精品中英文对照教材和开展视频公开课学习,让外国学生更多学习、了解、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样更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总之,要将太极拳课程的文化内涵与实践外延加以提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综合知识的需求,真正体现出太极拳课程的育人、健体、养生、防身功能,做到体用兼备、身心双修。

[1]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军.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21-122.

[3]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2-98.

[4]易鹏,曾鸣,张朝霖.太极拳文化理论阐释与功法学练实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太极拳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编号:2015132)的研究成果。

G642.4

A

1671-0568(2016)20-0032-03

易鹏,硕士,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消费电子(2022年5期)2022-08-15 08:20:48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08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6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眼下有套路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9:42:41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少林与太极(2016年7期)2016-08-03 16: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