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鱼山中学 陈金平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鱼山中学 陈金平
1.缺乏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应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把握课文的风格体裁,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提问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可以解答。例如,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提问:课文的作者是谁?文章主要写哪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设置比较简单,问题之间也缺乏关联性,不需要学生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于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解答合乎教师的期望,当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偏差时,教师就会使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陷入不断的听课做笔记的活动模式中。教师提问后给学生留下较少的思考时间,学生甚至会参照参考书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慢慢丧失了回答课程提问的兴趣,学生也不会在课堂答题中得到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3.问题缺乏层次性。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提问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答题。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的层次,不注意问题的顺序性,提问的具体指向性不明确,问题的大小也较为随意。例如,教师常常会先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然后问学生具体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文章中哪句话的哪个字用得好,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也没照顾到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设问,即使同一个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广度上让所有学生回答。首先,第一层次的问题以简单的判断性回答为主,主要锻炼学生对的判断力和课文感知力,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第二层次以描述性问题为主,主要体现学生的形象思维。第三层次以分析型问题为主,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有一定逻辑思维性。随着问题难度的加深,需要学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组织能力。回答这些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会促进学生进行课堂思维,可以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探索问题答案中来。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侧面引导,使学生在大胆的怀疑与假设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在触类旁通中,获得新的语文知识。首先,教师将较难的大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小问题,其次,在小问题中隐藏着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给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思维范例。第三,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点的关键。第四,最后使学生总结出较大问题的答案。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能有效钻研教材,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积极地创新语文问题,能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巧妙,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意图,首先,要针对提升学生的某项能力来提问。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或定义,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写作特点,或是巩固练习等。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问题的难度要相对适中,不能太难或太深,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逆反心理,不能使提问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学习语文有重要作用。采用有效的策略来进行设问,可以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的口味,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1.抓住课堂提问时机。不同的学生会对语文课程的不同内容感兴趣,可能是课堂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是一段生动的描写,更可能是英雄的人物形象,还有可能是教师对课文精彩的分析。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不同兴趣点,有效的创设学生理解、愿意参与、能在回答中获得成就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吃透教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大胆创设学生能有效把握又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回答铺好道路。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去回答某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
2.有效避免直接提问。语文是一门形象性思维极强的语言学科,语言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可以给学生构建起丰富的意象世界。教师如果只能直白的以学科术语来提问,是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灵感的,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些提问方式虽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必须使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提问,例如,在讲授《伊索寓言》——运盐的驴子的故事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提问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而是适当的加上感情色彩,向学生讲述:如果你是那只驴子,你第二次过那条河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先跳到河里,你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这种适当的角色对换,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探究问题,学生会试图找出答案与教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