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与“讲述”
——以《新闻调查》和《60分钟》看主持人在当代调查性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差异

2016-03-01 07:39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主持人

王 瑞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侦查”与“讲述”
——以《新闻调查》和《60分钟》看主持人在当代调查性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差异

王瑞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新闻调查性报道是近年来十分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其中CBS著名栏目《60分钟》和CCTV的著名栏目《新闻调查》是中西方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两者在节目形态上比较相似,但是体现出来的效果却迥然不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定位也有“调查”者和“讲述”者的区别。作为主持人,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节目的要求。

调查性报道;主持人;“60分钟”;“新闻调查”;比较研究

一、绪论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它首先产生于平面媒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栏目《60分钟》第一次将调查性报道运用在电视媒体上。《60分钟》不仅成为美国同类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同时,其开创的报道风格、节目样式乃至新闻理念,对其他国家的电视调查性报道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6年5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一档调查类报道电视节目——《新闻调查》。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央视的一档重要的调查性报道节目。本文就《60分钟》和《新闻调查》分析比较,探讨在调查类报道中,主持人应该如何把握角色定位,从而使节目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二、节目形态

《60分钟》由片头、具体报道和评论员评论这几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一般都是较有时效性的硬新闻故事,仅有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往往风格轻松,多半是影视或体育明星的访谈;最后还有几分钟的新闻评论。《60分钟》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那些犯罪指控、企业财团、政治人物及其他公共机构高层人士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调查上。

《新闻调查》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期一个故事。在节目开播的早期,节目开头的演播室中主持人用一分钟的导语或交代播出由头,简单勾勒背景,但不做评论;紧接着是出镜记者的现场调查;结尾时,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作一分钟的总结,但不下结论。而在近期的节目中,开头和结尾的演播室主持人的评论大多数被删减,只保留中间一部分,从节目一开始就直入主题,开始出镜记者的采访,导语引入交给了节目前的画外音,而交代事件背景的任务则交给了出镜记者。可以说,现在的《新闻调查》更注重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

三、主持人与记者的整合及效果

从上文对《60分钟》和《新闻调查》节目基本形态的比较可以看出,调查类报道节目,无论是《60分钟》还是《新闻调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和在外做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进行了整合,这两个角色常常是由同一人担任的。例如,《60分钟》没有专门的主持人,每个人讲自己找来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个人特性表现出来;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既是记者又是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头往往会有记者出镜,简单介绍新闻背景,最后一位自曝姓名的记者会说:“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德·鲁尼的评论。”这种说法强调了调查是由记者个人独立展开的,这样的好处显然易见——可以让观众了解调查的独立性,不断地提醒观众,这档节目的调查是公正客观而独立的,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

而《新闻调查》在近期的节目中取消了演播室里的主持人这一环节也起到了这一作用。早期的《新闻调查》和如今相比,当年节目中出镜记者的镜头也远远少于现在。往往一期节目做下来,观众却不知道调查记者是谁,这也许是受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突出个人的影响。而从效果上来看,这种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提升了节目的表达效果。

四、“调查”风格与“讲述”风格

如果说前文主要是调查新闻节目与传统新闻节目之间的纵向比较的话,《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横向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从最直观的就是《60分钟》就像是一部电影,出镜记者带领着观众抽丝剥茧,直达新闻背后的本质。在节目中大量地添加了记者本人的镜头,比如深夜中调查记者在伏案整理独家资料或者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被人拒之门外最后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事实上,《60分钟》不仅记述了新闻事件的细节,而且还完整地记录了记者或主持人调查事件过程的细节,尤其是体现调查困难性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在《新闻调查》中却很难被观众看到。

《60分钟》的采访模式多种多样,有事件相关人士,有专家学者,甚至还有“线人”和失败的被人拒绝的采访镜头。例如,在报道FIFA腐败案的那一期《60分钟》中,就连续出现了记者被各大FIFA高官拒绝采访的镜头。这些镜头的作用显而易见,首先,显得那些人底气不足心中有鬼;其次,无礼地拒绝记者的采访,也让这些人站在了道德的反面。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两档同为调查性报道的节目会在这些细节上有这些差别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档节目在理念和内容选择上的差别造成了这些细节上的差别。西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题材集中于对内幕和黑幕的揭露,是负面性的;而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除了揭露性的题材外,还将调查范围拓展到了对复杂问题的探究上。西方调查性报道定义的核心内容是揭露真相,强调的是“某些人或某些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体现在《60分钟》上,就是该节目选择的题材主要是涉及公共机构、政府官员、经济机构、犯罪集团这些领域的黑幕或内幕等负面性的报道。

而《新闻调查》却不同,尤其是在开播的早期,作为一个调查性报道节目却经常做正面的报道,比如《宏志班》、《公交能否优先》、《保卫荆江》等。即使在做负面报道的时候,也常常选择一些已经盖棺定论或者说比较保险却能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思考的选题。

这就决定了两档节目的主持风格的不同。《60分钟》做的是深度调查,节目组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新闻事件中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就会在节目中让记者化身为“侦探”,带领观众抽丝剥茧,拨开层层迷雾,直达事情背后的真相。而《新闻调查》则更关心新闻播出之后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与社会效益,并不会像《60分钟》一样关注新闻的爆炸性的轰动。所以,记者的“讲述者”的身份得以凸显,记者的态度也更趋近于理性的分析。

五、结语

自《新闻调查》开始,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经过了中国电视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也许两档节目的理念差异是囿于体制,但是在处理细节上,我们确实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60分钟》松弛有度、和电影相媲美的节奏,一直是它吸引观众的法宝;再如,它对记者个人魅力的展现,也为人所称道。而这些是如何做到的,笔者认为,除了对观众兴趣的精准分析所形成的经验,绝无他法。有人认为收视率是虚妄的,新闻应该注重社会效益,但是没有收视,没有广泛的接受度,何来社会效益?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找到精准的角色定位可以让节目更上一层楼。也只有理顺了节目理念、节目内容,才能给主持人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调查性报道节目发展的必然方向。

[1]《60分钟》官方网站[DB/OL].http://www.cbsnews.com/60-minutes/,2014.

[2]《新闻调查》官方网站[DB/OL].http://cctv.cntv.cn/lm/xinwen diaocha/,2014.

[3]甘惜分,钱辛波,成一,洪一龙,等.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06-120.

[4]李媛.从《新闻调查》和《60分钟》比较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之异同[J].河南:东南传播,2009(6):150-151.

[5]谭天.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J].广州:湛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28(4):1-6.

[6]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0.

G222.2

A

1674-8883(2016)09-0164-01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