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2016-03-01 14:28郭俊良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3期
关键词:假新闻真实性媒介

郭俊良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背景下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郭俊良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借力互联网与新媒体生存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但因为互联网新媒体的弱把关等特性,假新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有进一步爆发的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制止假新闻的生成与传播值得媒介研究者与从业者认真思考。本文从新闻与传播学的角度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假新闻的生成及传播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治理的相关办法,以期决策者、研究者、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闻传播学;媒介融合;假新闻

1 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Pool教授提出,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推动下实现的,内容、渠道、终端、组织等不同层面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过程。从广义上,媒介融合指媒介间资本、机构、信息生产等全面的融合;从狭义上,媒介融合指媒介间信息生产与传播渠道及方式的融合。媒介融合在互联网勃兴、新媒体繁荣的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媒介融合扶大厦之将倾,对于传统媒体从死亡线上复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媒介融合应该怎样融合依然值得思考。

2 新闻的定义、基本特点及本源

新闻,人们赖以生存的信息。古今中外,学者们给新闻下的定义众多。其中有两个界定较为有代表性: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中都强调了新近与事实,这也凸显了新闻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新鲜。对于新闻的本源,人们公认的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故可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报道失实,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恶劣的。假新闻不仅损害传播者自身的公信力,更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假新闻的治理十分必要。假新闻的产生分为故意与非故意,对于这两种情况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廓清信息环境,净化社会环境。

3 媒介竞争对新闻失实的影响

媒介竞争包括时效性竞争、内容竞争,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取更多的受众。在时效性上的竞争,导致某些媒体,在没有充分核实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将新闻发出,极易产生虚假新闻。在内容上为了吸引受众,甚至一味迎合受众的爱好,会使新闻丧失权威性。西方的传播理论提出了“信息的自由市场”,认为信息都可以公开传播,信息的公开传播有利于真理更加突出,而谬误被淘汰出局。但是这样的观点却没有对虚假信息产生的危害进行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媒介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媒介在争取受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情况。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并不是没有目的的被动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媒介通过生产受众喜欢的信息来满足受众,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介往往容易疏忽社会效益第一性的原则,而是让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在西方“黄色报刊”盛行的时代,人们便开始了对社会责任的迫切期待。媒介一味地迎合受众,而放弃了社会效益,突破了底线,不再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时,世风日下就成了必然。因此,媒介之间没有底线的竞争是存在问题的。只有良性的,基于社会效益第一性的竞争才是有益的竞争。媒介管理,是重要的防止虚假信息泛滥的手段,这就要求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媒介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吸引受众的形式,坚持客观性、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和党性的原则。多在创新上下功夫,少在迎合上做文章。

4 记者、编辑作风对新闻失实的影响

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个人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要。部分记者因为金钱的诱惑,放弃了自身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抛掷于脑后,这是必须批判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的假新闻事件的教训值得警醒。记者和编辑在进行新闻工作时,要警钟长鸣,不能因为金钱等诱惑就丧失自身的个人品格与职业道德。记者和编辑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学习与建设,树立牢固的正确价值观,做有职业道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记者、新闻编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始终坚持把德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写编评高质量的新闻。从人民大众中来,到人民大众中去。生产传播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且具有引导性的新闻,当然这一切必须以真实性为保障。

5 网络崛起对新闻失实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体使用率大幅提升,大众传播模式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弱,反馈渠道较少的情况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得到了改变。普通的人已经不再是仅仅扮演受众这一单一角色,而是可以实时反馈与互动,甚至自己生产并传播信息。互联网和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作为个体的人更加自由,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普通人不是专业化的新闻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缺少专业性,且把关缺失,这为假新闻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温床,甚至网络与新媒体有时会成为谣言的助推器。目前,在新闻生产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专业机构和业余用户都能够进行新闻的传播,因此,对业余用户的监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网络新媒体表现出的去控制化、用户生产信息(UGC)、信息生产即时性、信息生产碎片化的特点对监管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了考验。在互联网中,存在着不少的信息发布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入驻核验程序简单,要求较低,这样对于假新闻的产生及假新闻更大规模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大弊病,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其中不乏“某地天空出现真龙”“千年死尸产下活胎”的耸人听闻,但细想来又可笑至极的新闻。这些情况都表明,对于互联网的监管加强的必要性,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信息的传播也不是随意的传播,社会效益第一性的原则不能动摇。

6 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通常可以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真实或不准确,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带入新闻报道之中。新闻失实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等都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炒新闻与有偿新闻也对新闻失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体现出新闻媒介在发挥社会功能的同时,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也必须进行预防。新闻媒介在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随着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对于受众的干扰与误导。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我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全国各地发生的特大金融诈骗案,许多都与新闻媒介的误导有关。例如,在“e租宝”事件中,不少受害者轻信“e租宝”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其中不乏国家级媒体。目前,新闻失实日趋常态化,且故意性失实的比例增大,新闻失实已经入侵公共领域,这一切值得高度警醒。假新闻伴生的还有新闻敲诈、有偿删帖、流言谣言、人肉搜索、恶意公关和网络暴力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于风清气朗的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十分不利,甚至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需从法律方面进行规范和治理,从媒体方面进行监管,从网络方面进行遏制来进行。

7 把关缺失

把关人的缺失是造成假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新媒体中发布信息的成本极低,且把关不严,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没有把关,这对于假新闻的传播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把关人应该起到很好的过滤不实信息的作用,但是在把关人缺位的互联网与新媒体中,假新闻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8 假新闻的普遍性

假新闻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十分普遍,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被假新闻包围,这样的信息环境是十分不利的。假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假新闻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治理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治理假新闻也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2016年美国大选受到假新闻的严重困扰,“比萨门”等虚假新闻在网络和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为防止2017年德国大选成为下一个假新闻重灾区,德国政府计划在大选前成立相关部门,专门打击日益猖獗的假新闻。根据德国内政部的计划,防御中心将重点向易受假新闻影响的群体提供“思想政治强化教育”。由此可见,假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恶劣影响。

9 治理假新闻

治理假新闻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对于假新闻的治理有利于廓清信息环境,有利于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社会工作效率。对于治理假新闻,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第一,加强新闻法治。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对于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进行打击,震慑并遏制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立法,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互联网的规范化显得十分有必要。

第二,加大版权监管力度。对于版权的保护与侵权的处罚,不仅有利于社会创新活力的增强,也可以为遏制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三,强调新闻专业性。加强媒体的自身建设,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与新闻专业能力,让客观、真实的思想深入人心。

第四,加强把关,在融媒体环境下,把关不能放松,要加强把关,把关就是一道关口,要有效遏制假新闻进入传播渠道。

第五,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可以很好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并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对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要从教育上着手,整体提升群众的媒介素养。

第六,政府的引导与管理。政府应该做到对新闻传播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引导,保障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遏制非正常传播的渠道,打击故意性失实。我国的新闻事业应该始终坚持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实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就是坚持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坚持真实性,才能坚持真理,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党走。坚持真实性,可以使党和人民心连心,使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增强公信力。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是社会共识,在任何环境下对于虚假新闻的治理都十分的必要。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假新闻真实性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书,最优雅的媒介
广告的真实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