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信的传播特征

2016-03-01 14: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3期
关键词:符号社交微信

刘 勇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浅谈微信的传播特征

刘 勇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微信作为即时通信软件的典型代表,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之一。微信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微信用户、传播平台、传播内容、社交方式、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等方面来阐述微信的传播特征。

微信;传播;特征;社交

微信自2011年发布以来,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已经达到8.06亿。作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微信呈现出了独有的传播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微信用户的特点及微信软件本身的功能共同决定的。

1 大众化的用户特征

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4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4%。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6.03亿,占手机网民的91.9%。《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半年中,90.7%的手机用户使用过即时通信工具,其中QQ、微信是人们最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信用户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手机网民向高龄群体的渗透正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老年群体逐渐加入微信用户的行列,这使微信的传播主体呈现出全民化及大众化的特点,微信逐渐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传播工具。

2 移动化与私密化的传播平台

2.1 移动化的传播平台

微信依托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几乎覆盖了市面上的所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微信用户联网后即可实现移动化及便携化的操作方式。用户可以跨过通信运营商,使人际交往在跨平台的条件下进行,也使传统的短信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对于微信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项不小的福利。移动化的使用特点,再加上简单的操作方式,使微信的普及速度十分惊人。

2.2 私密化的传播平台

微信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双方发送的信息只会出现在彼此的界面中,其他用户无法获取聊天内容。同时,微信用户发布的朋友圈信息等内容可以单独设置用户分组或者对某些人可见或不可见,因此用户的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微信的一对一沟通及朋友圈的私密性特征保证了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传播对象。

3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并存的传播内容

微信传播中需要依托符号进行,而传播中的符号主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部分组成。语言符号是人类重要的标志,是一切传播的核心。微信的语言符号是语音和文字,微信的非语言符号,则是传播双方在交流中使用的各种表情符号。

微信交流以用户间的真实声音为主,辅以文字信息、表情符号以及小视频等动态符号来传达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交往双方的情绪,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对方留出了一定的反应时间。回答或者不回答,语音就在那里,这种机制很容易避免对话双方没话找话的尴尬。声音和小视频传达出的情感,远比单独的文字交流更具优势。

4 强关系与弹性相结合的社交方式

4.1 强关系社交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并且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

强关系网络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手机通讯录是微信好友的一个最基本的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信好友间的关系具有真实性与稳定性。

用户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一般都是实名的,而且微信可以绑定手机号码,一个号码只能绑定一个微信账号,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号码确认好友的真实身份。微信软件一直都在鼓励实名交友,提供了个人信息和二维码名片,用户之间可以方便地对真实身份进行核实。

4.2 弹性社交方式

弹性社交最初起源于美国的color应用,它打破了传统的社交方式,使人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就共同的兴趣话题进行沟通交往。微信在基于强关系建立起好友圈的同时,也对弹性社交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如微信中的“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雷达加朋友”等功能都可以建立弹性社交网络,通过这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随时与附近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关系,而这个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都会随着位置的移动而发生变更。微信的这种弹性社交网络,具有即时、便利、广泛和活跃等特点,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体验到交流的乐趣。

5 多样化的传播功能

5.1 “朋友圈”的多功能传播

微信的“朋友圈”是社交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用户发布图片、视频、文字后没有被屏蔽的好友可以点赞、发表评论,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点赞的数量和评论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发布者的使用态度。

“朋友圈”除了可以发布图片、文字、小视频外,还可以成为部分微商的网络经营店铺,获取利润。

5.2 群体传播功能

微信用户可以建立沟通群组,形成有序的群体传播。应该说微信形成的这种相对私密的社交网络对群体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以往人类的群体传播通常都是公开性的,群体成员可能不会保持面识关系。而微信群组突出的是熟人型的群体传播,因此并不是混乱的组合,而是比较精确的沟通,不追求无限度的庞大,而是讲究小而精。

5.3 商业化功能

目前,微信的商业化产品主要涉及微信支付、微店、朋友圈广告、付费游戏与付费表情等,用户参与最多的是微信支付。微信的支付功能涉及打车、话费充值、彩票、购物与公益等多方面便民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愈发火热,已经成为企业、媒体、公共机构、各界名人与个人用户的重要运营平台。其功能主要包括大规模推送多媒体信息、按特定的指标进行定向信息推送,一对一互动、多样化开发和智能回复等。这些功能为公众平台的实际运营带来了媒体、营销、客服、公共服务等多个应用方向,为微信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6 及时性与精准性的传播效果

6.1 及时性的传播效果

微信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只要在线,用户就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浏览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并能时刻与人保持联系,在发出信息的用户与接收信息的用户同时在线的情况下,微信的传播便具有及时性的传播特点,信息可以高效快速地传递并能迅速取得传播效果。同时,微信也具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特性,用户不但可以同时在线交流,还可以延迟浏览信息,从而使传播更加随意自由。

6.2 精准性的传播效果

微信传播多数情况都是点对点进行的,这使它具备了精准传播的特点。微信用户使用微信发送信息时,无论对方是否在线,信息都能够到达对方的终端。微信是一个深度信息精确到达的平台,由于微信用户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信息的了解也较为深入,这就给商家提供了进行精准营销的机会。

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相比,微信传播能够迅速获得传播效果,传受双方可根据即时的反馈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以使沟通更加顺畅地进行。

7 负面的传播效果

7.1 “点赞”的负面传播效果

微信的“朋友圈”是社交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用户发布图片、视频、文字后没有被屏蔽的好友可以点赞、发表评论,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点赞的数量和评论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发布者的使用态度。由于评论内容都是通过文字和表情符号进行的,文字表达不及语音表达准确全面,因此容易导致沟通障碍,最后甚至会对好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

7.2 人际关系淡漠的负面传播效果

微信用户逐渐依赖于微信传播,致使微信重度使用者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变得缺乏信心,最终导致性格内向。长期沉溺于微信的社交网络中可能无法适应社会所带来的复杂人际规则,最终出现逃避社会角色的现象。因此对过度依赖于微信交往对用户的现实人际关系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7.3 人际过载的负面传播效果

随着用户的使用程度加大,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度也在急剧扩大,致使微信用户面临“人际过载”的社会问题。用户面对不停刷新的朋友圈以及各种微信消息的狂轰乱炸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失控感。

虽然微信有屏蔽信息的功能,但依然不足以帮助用户摆脱上述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微信还需要更多友善的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微信虽然已有一些自定义的分组及权限管理措施,但还不够完善。人际过载会带来的压迫力,需要微信研发团队,更多从用户使用体验上进行思考和创新。

8 结语

大众化的用户使用移动化与私密化相结合的传播平台,传递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并存的内容,在强关系与弹性相结合的新型社交方式下,体验多样化的传播功能,最终获得及时性与精准性的传播效果与负面的传播效果,这是微信的传播特征。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刘勇(1988-),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专任教师,助教,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

猜你喜欢
符号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学符号,比多少
社交距离
“+”“-”符号的由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变符号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