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分层实践
——谈问句的教学

2016-03-01 13:56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岩石队员语言

田 星

《最大的“书”》(人教版二下)一文共出现了七个问句,其中六个出自川川之口,另外一个出自地质勘探队员之口。细读这些问句,可发现如下特点:

一是类型不同

七个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类型,其中出自川川之口的六个问句属于疑问句,出自地质勘探队员之口的问句属于反问句。比较川川的六个问句,包含一般疑问句两个:“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特殊问句四个:“叔叔,您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如此丰富的问句类型,体现了汉语表达丰富的特色,是学生学习用问句表达的有效载体。

二是作用丰富

1.刻画人物形象。

当川川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时,他便“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当地质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岩石就是书时,“川川认真地说:‘这上面有字吗?’”;当地质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岩石书上有文字,有图画,川川想知道“这能说明什么呢?”;最后他刨根问底:“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一连串的问句,以及提问时的神态词语,将一个好问、善问、打破铁锅问到底的儿童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同样,“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个反问句表现出地质勘探队员乐观、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面貌。正是地质勘探队员的这份敬业精神,以及他丰富的地质知识,激发了川川树立起“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这一美好愿望。

2.推动情节发展。

“叔叔,您在看什么?”正是川川这一好奇的发问,引出了地质勘探队员眼里的“书”。而地质勘探队员“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一反问,激起川川对这本“书”的好奇,就有了他有关书中文字、图画的追问。“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这一问将两人的话题由岩石这本“书”的构成转向了“书”的作用,最后引出川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这个美好愿望,故事到此结束,留给学生无限的遐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问句较好地推动了本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提供语言示范。

问句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一是提示语位置灵活多变。七个问句中提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状态:提示语在前的有三个句子,提示语在后的有一个句子,没有出现提示语的有三个句子。灵活多变的提示语呈现方式,为学生学习对话的写法提供了范例。二是语言简洁有变化。特别是川川的六个问句,短的不过六个字,长的也就十二个字,语言规范,指向准确,体现了简洁的特色。同时,问句也努力体现变化。如“叔叔”一词,只出现在川川的第一次询问中,其他问句都基于是两人的对话予以省略;语气词使用也很灵活,先后现出“啊”“吗”“呢”这三个,有的问句甚至没有语气词,这样读起来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那么,针对问句的这些特点,如何组织有效教学,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巧用提示语,练读问句

对话中的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外,所做的启示性说明的文字。它不仅交代谁在说话,还交待说话时语气、语调,以及伴随说话所发生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因此,朗读对话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关注提示语,借助提示语的帮助加以训练,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七个问句,都出现在川川与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中。因此,本文对话朗读的重点应当放在读好对话中的问句上。

1.研读提示语读问句。

川川与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川川前后问了六个问题,其中四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川川想知道地质勘探队员趴在大石头干什么时“奇怪地”问;二是川川没有想到岩石在地质勘探队员眼里像一本书,想知道岩石书是不是与平时的书一样有文字,所以“认真地”问;三是川川得知岩石书有字,还想知道有没有图画,因此“又”问;四是川川还想岩石书的用处,所以“刨根问底”地问。四处提示语巧妙地表现了川川打破铁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刻画了当代儿童追求新知的形象。

课堂上,可让学生圈出这四个句子中的提示语,然后想一想,这些提示语分别提示了川川说话时的哪些方面?接着借助提示语的帮助,自主练读这些问句,努力表现提示语所提示的情景,最后思考:是什么让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问?

2.填补提示语读问句。

文中,川川还有两处问话省略了提示语,地质勘探队员的反问句也省略了提示语。因为有了前面对提示语的研读,因此川川这两处问句省略的提示语比较容易补充,但地质队员的反问句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中可以这样操作,第一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及引号的使用判断这些问句分别出自何人之口。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尝试着给问句补充提示语。如给“哪里有书啊?”补充“川川不解地问”这样的提示语;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补充“叔叔加重语气说”,给“这能说明什么呢?”补充“川川疑惑地问”这样的提示语。第三步: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二、解码问句,感悟语言

仅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问句,这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解码这些问句,发现语言的奥秘,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1.聚焦疑问词,感悟语言的准确性。

川川的六次提问使用了不同的疑问词,以表明自己想知道哪方面的答案。如“叔叔,您在看什么”中的“什么”表明川川对地质勘探队员看的内容有疑问;“哪里有书啊”表明川川不明白书在何处;“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中的“这”表明想知道岩石上有什么;“这能说明什么呢”中的“这”表明川川想知道岩石中有树叶、贝壳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中的“什么”指的是岩石书的用处。

不同问题的指向使用不同的疑问词,川川为学生作出了榜样。也是本文学习问句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2.聚焦问句顺序,感悟语言的逻辑美。

聚焦问句,最后应当引导学生去探寻川川的六次提问之间的逻辑性,感受情节逐步推进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六个问句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问句除了课文中这一种顺序外,是否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顺序?让学生在排一排,比一比,读一读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川川的六次提问之间的逻辑性,体会语言的逻辑美。

三、延伸生活,掌握技能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会朗读问句、感悟问句的语言特色不是本文问句学习的终极目标,教学应当将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节,比如在教室的图书角里仔细寻找一本课外书等,然后让学生学着川川的样子,向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全体学生评价提问:评价提问时有没有使用恰当的疑问词语,提问的顺序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善问的好品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岩石队员语言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3深源岩石
一种叫做煤炭的岩石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语言是刀
海藻与岩石之间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