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 林 蓝
足迹遍三亚,视野尽芳华
——“水滴课程”利用地域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林蓝
【摘要】三亚,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三亚九小水滴课程充分挖掘海洋内涵,利用地域资源开发适合小学生的海洋课程。课程建设利用椰风海韵,开启学生的海洋启蒙教育;利用浓郁的渔家文化,开发学生的实践研究潜能;利用独特的海洋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地域资源资源优化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水滴课程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充分挖掘具有热带风情的海洋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去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探究海洋、保护海洋……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三亚,一个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绵延的海岸线、洁白的沙滩、湛蓝的大海、神奇的海岛、种类繁多的珊瑚、海贝和热带鱼……孩子们从小就在椰风海韵的熏陶中成长,奔跑在金色的沙滩上,嬉戏在追逐的浪涛中,感受着深厚的渔家文化,这是最好的海洋启蒙教育。记得在不久前,我们给三年级的孩子们在上《多变的海洋》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事先拍好的大海“表情秀”。变化多端的大海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争先恐后地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大海的哪种表情及在海边美好时光,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身为三亚人的自豪,看到了对海洋热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间萌发!随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作业:在爸爸妈妈带领下拍拍大海的表情,面对大海不同的表情,人们的活动有哪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走近大海,观赏大海。随风摇曳的椰树,轻轻吟唱的大海,开启了学生的海洋启蒙教育。亲海、爱海、知海的素养悄然无声地扎根孩子们的心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滴课程充分挖掘三亚浓郁的渔家文化,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潜能。
几十年前,属于崖州小渔村的三亚,生活着的是以耕海为生的疍(dàn)家人,以渔业为生,常年漂浮于海的疍家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民群。明朝初年,疍家人从海上来到了三亚海湾一带,成为活跃在南海渔场上的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和习俗生活。充分利用三亚浓郁的渔家文化设计一系列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三亚疍家人现在的生活方式的调查”、“原汁原味的海鲜盛宴的研究调查”、“休渔期渔民生活”、“三亚湾码头渔民的一天”、“疍家人的习俗”、“参观疍家人习俗博物馆”等综合实践课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引入社会,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积累、分析、研究、交流的机会。在亲身经历的“渔家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种种困难的克服中,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亚市是一个因海而兴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在海洋劳作的人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如新时代的疍家小调、引人入胜的海洋绘图、巧夺天工的贝壳工艺、色彩斑斓的沙画、委婉动听的歌曲……
我校水滴课程将把这些具有海洋特色的艺术作品引进课堂,架起青少年通向海洋艺术的一座桥梁。学生利用在三亚随处可见的贝壳、沙子做材料,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贝壳画,沙画。在创作的过程中激活海洋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音乐组老师们把收集到的歌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年段目标,在全校六个年级教会每个孩子学唱海洋歌曲,并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组织学生自主编排具有海洋特色的小舞蹈。动听的海洋旋律浸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优美的舞蹈让每个孩子举止优雅,五彩的贝壳编织出缤纷的梦幻童话。独特的海洋艺术传承了海洋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气质。
三亚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大大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本着“实践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发展”的原则,立足海洋本土特色,设计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小课堂延伸至大社会,从学校开阔至生活,从学科拓展至自然。比如:通过参观“海螺姑娘主题公园”“铁炉港水产养殖基地”体会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通过“亚龙湾潜水”感受美丽的海底世界;通过“天涯海角,大小洞天的游玩”领略独特的海洋风光……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破封闭式的授课形式,创设开放的、多渠道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拓展参与渠道,让学生从个性实践从发,在“观察”、“思考”、“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证据、整理资料,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