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课堂:向着真善美的方向
——《扶?不扶?》辩课实录

2016-03-01 12:07高子阳张祖庆莫莎莎巫乃刚季科平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辩论负面

高子阳 魏 星 张祖庆 莫莎莎 巫乃刚 季科平

高子阳(特级教师):今天的课非常棒,非常好!但是,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选了《扶不扶》这个题目是不是适合孩子?我觉得我不会选择这个题目在课堂上展开!你看孩子说,现在的老人人心叵测,现在的老人都恶得不得了。孩子从小在课堂上被我们强化这种负面的信息是相当可怕的。上次在句容参加“中国习作教学擂台赛”的时候,有一位重庆的老师选择了“38元大虾”来上课,我就态度非常坚决地说,这样的东西是违反《儿童权利公约》的,不能出现在课堂上。在家里看,和爸爸妈妈讨论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不能拿到课堂上,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不拿到课堂上可能更好。

其实不扶,是缺少信仰的表现,扶不扶?必须得扶,讹我也得扶,为什么?因为上帝在看。我们不信仰上帝,所以我们就在扶或不扶上瞎折腾,中国的媒体也在瞎报道,就不敢说自己缺少信仰。我说的不知道对不对,但是这个课是不好上的。

魏星(特级教师):论坛就是一个讲真话的地方,我也讲三句真话:第一句话,石瑶老师的这节课确实上得是不错的,从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是一节非常不错的课。第二句话就是高老师的高见是值得我们去倾听的。第三句话就是谈到了幸福,读写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带着孩子去读写的老师是幸福的,如果我们老师对阅读着迷,我们的学生也会对阅读着迷,如果我们老师对写作手痒,我们的学生也会对写作手痒。

张祖庆(特级教师):我接刚才高子阳老师的话题,当前的学生不可能处在一个真空当中,现在社会上这种讹诈事件被媒体过分、过度曝光之后,家长实际上已经给孩子灌输了太多负面的东西。我倒是觉得这堂课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把它引进来,我的观点是内容可以选,但是辩的落脚点可以定在“如何智慧地去扶老人”,你可以拍视频,可以打110,可以找身边的叔叔阿姨帮忙等等,这样是不是弘扬一种正能量,把家长强加给他的负面的东西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清除出去,让儿童从小就担当起善良的天使。

莫莎莎(名师):刚才高老师在谈“扶与不扶”能不能把它请进课堂,我是这么想的,语文教学的外延就应该与生活等同,刚才张祖庆老师也在讲我们学生的童年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当中,学校教育不可能跟社会教育脱节,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对社会现象不了解,将来不适应社会,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我认为“扶与不扶”放在课堂上作为一个话题非常好!我个人非常认同把一些社会现象让高年级孩子去探讨,所以我很坚决地拥护“扶与不扶”搬到语文课堂上去争辩,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种“人云亦云”的孩子,而是要有思辨能力,有辩解能力,更加应该有批判能力的孩子。所以我觉得石老师选择这个点非常好,也觉得张祖庆老师非常智慧,他的立足点非常好。

巫乃刚(名师):首先,这节课的内容该不该涉及到孩子,不应该问这个或那个老师。今天石老师做得非常好,但恰恰少那么一环,应该采访一下当时台上的孩子,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第二点,我想石老师选这样一个主题进入课堂,是非常有魄力的,很不简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当下涉及到道德,涉及到信仰,涉及到民族的劣根性等等。但这节课应该在切入点上更准确一点,比如说这节语文课我是想训练辩论的形式,让孩子了解辩论的形式,正反双方如何亮出观点,如何反驳对方,如何证明自己,还是像石老师那样着力——巧借名人名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然后形成文章,写成一篇说理文的形式。最后,我想说,每一位小语人都是站在同舟共济的船上,共建我们的语文课堂,提的意见都是在尊重老师课堂的前提下,希望我们的语文能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豁达,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营养、独立和自由!

季科平(特级教师):对于这一课,我想我们是不是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扶?不扶?”该不该进入课堂?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话题就会伴着相关事件出现,引起大家的关注。“扶不扶”也是一个现实道德问题,它在不断地拷问着现代人的心灵。扶,怕被讹,不扶,人命关天。面对“扶不扶”这个现实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那么孩子呢,让小小的孩子,充满童心童真的孩子在课堂上面对这样的道德问题,是不是有点难为孩子了。现场有老师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必须进入语文课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作为老师,还是必须要有个选择。如果是为了开发读写资源,培养孩子的论辩能力,“扶?不扶?”无疑不是最佳的选择。而且对儿童来说,“扶?不扶?”无需辩论,因为“扶”是毋庸置疑的答案。如果连我们最纯真、最可爱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是侃侃而谈“不扶”的理由,那我们还看得到希望吗?当然如果因为班级里有很多孩子私下里已经有这样“扶?不扶?”的热切议论,那么引入课堂该当别论。

其次,“扶?不扶?”一旦进入课堂该如何实施?“扶?不扶?”需要在课堂上展开这样势均力敌的辩论吗?“扶?不扶?”进入课堂,面对儿童,最终只有一个答案“扶”。课堂上正反两方群情激昂,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特别是反方振振有词,甚至有一位正方的小朋友说临时想改变主意,加入反方。这样的课堂实施给孩子带来的会是什么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辩论的热闹过程吗?要的只是孩子这样的论辩能力吗?确实媒体上有很多负面的报道,但我们不能因为负面事件的影响而带来消极情绪。实际上,媒体同时也不乏有一些积极的正面报道。我觉得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材料时,教师必须大量削减“不扶”的材料,减少“不扶”的阐述,将负面影响减到最低。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呈现更多的正面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必须扶”“如何扶”等方面的充分交流,把正能量的影响扩展到最大。课堂上,正能量的传递必须永远大于负能量的输送。

第三,“扶?不扶?”最终要把儿童引向哪里?原来以为真实的课堂是最美的,听了这一课,我猛然惊醒。光有真实是远远不够的。我听着课堂上孩子对“不扶”的头头是道的阐述,禁不住后背发凉。我们的孩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去扶的,万一那个老人假装摔倒……”“现在社会十分险恶,世事难料,一些老人倚老卖老……”“有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觉得做人最好不要多管闲事,以免为自己惹麻烦”等等。或许这就是孩子目前真实的认识,或许是因为有的家长早就教育过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地变得“聪明”。面对这样赤裸裸的真实,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最终要把孩子引向哪里?难道学生走出课堂留下的还可以是“不扶”的认识?虽然老师结课时也点到了“要扶老人”,但这样一点就能消除学生经过激烈论辩形成的“不扶”的认识吗?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有的良知。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郝健在结尾说的那句话令人深思:“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引导儿童落实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

水晶一般童心童真的价值,远远大于所谓的智慧辩驳,我们要唤醒的是孩子内心真善美的种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不要把成人世界的道德诘难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变得“聪明”。我们要努力让孩子的世界多一份童真,多一份可爱,让更多可爱的孩子因为拥有爱心而自豪!儿童课堂,要永远向着真善美的方向!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辩论负面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