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01 08:08:56张铭化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

张铭化 王 磊*(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与对策

张铭化 王 磊*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矛盾也慢慢突显出来。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特点是人流密集、学生相对单纯,易于收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从思想、心理、行为上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被一些负面因素和反动势力利用,如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引导教育将产生严重后果。本文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管理者以及广大学生在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时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急处置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突发事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急处置机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及特点

1.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等引发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在短期内突然发生的个体性或群体性事件,出现的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使得学校师生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在突发事件面前,变的茫然无措,正常的教育生活秩序被打断,且极可能引发高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极可能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极可能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体师生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公共安全等问题。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和背景所引发的,通过对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偶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这是任何突发事件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突发事件是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都是难以完全预见的,有很大的突然性,或者说是偶然性。这会让高校管理者感到措手不及,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与一般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不可预见性,往往令校方始料不及或难以防范。从发生的成因分析,突发事件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当然,这种偶发性又寓于必然性之中。这个必然性值得学生思政工作者深思。

(2)传播性和扩散性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作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及学生之间口口相传等方式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充满好奇感的大学生们也很易于聚集观看、讨论甚至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冲动。而在消息的传播过程中,突发事件的事实情况很容易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这不仅将对学校产生不良影响,也回加大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

(3)潜在性和危害性

高校肩负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需要良好的运行秩序。同时高校也具有的人群密度较大,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特点,容易潜藏突发事件隐患。突发事件在高校一旦发生,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学校造成财产、声誉上的破坏与损失。如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在学生和教职工中造成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还会使事件进一步升级,影响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给高校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大学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常常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对突发事件重视不够,认识不清。很多大学生存有侥幸心理,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2)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校园环境相对安全、闭塞,导致学生没有将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进而导致学生往往会忽视对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缺乏准备。多数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某些别有用心人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面对突发事件,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

(4)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舒适的生活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相对薄弱。同时他们片面强调“个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心理特征往往使得当代大学生难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2.高校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日趋扩大,思政工作捉襟见肘,常规的思政教育工作尚且难以满足,何况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这种专项教育。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各类事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一方面学校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教育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急处置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柔性”处置手段,其作用是保障秩序稳定,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纠正认知偏差,增强战胜危机的勇气,形成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1.应急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警示教育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采取见效快的应急教育措施。第一,进行警示教育。要充分利用以前发生过的同类事件,揭示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录像等描述事件的情景来进一步的展示。作为教师要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引导相关人员通过正常程序解决存在的问题,暗示非法行为只会带来社会危害和法律严惩。第二,加强对学校管理者的警示教育。宣传以往突发事件处置不利的教训,警示管理者注意采用科学的处置方式。首先要引导管理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受害者的遭遇,例如在情绪冲动的状况下不自觉地参与突发事件的师生,并怀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初衷来处理突发事件。二是防止因处置手段简单、粗暴而激化矛盾,尽可能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解来化解风险。三是规范管理者处置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要求管理者以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突发事件的扩散或再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复杂而敏感的工作,倘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

2.应急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沟通机制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大多属于内部矛盾范畴。及时地进行思想沟通有利于消除学生与学校管理者认知差异与分歧,有利于消除由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而导致的学生决策与行为偏差。创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把场所布置成宁静、舒缓的环境,缓解对立情绪,为对话创造温和氛围。广开言路,让学生把各种诉求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加强说服教育,将高校和政府的解决方案、形势和法律知识等寓于教育中,把各种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要使学生在矛盾激化前感受到学校解决问题的诚意。矛盾激化后,当高校的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事件参与者的心理预期时,就会曲解高校和政府处理问题的诚意。这时的疏导工作要增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从急躁情绪中冷静下来,从而降低对抗程度。

3.及时进行应急性心理干预。应急性心理干预的主要任务是处置因突发事件为诱因的心理危机,其目的是减少大学生心理伤害和过度应激反应,减少处置难度,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第一,心理危机的认知干预策略。面对突发事件,人们总是会滋生紧张心理,总是会出现一系列如恐慌、失望、恐惧,甚至会变得易怒,产生攻击行为等心里或生理反应。恐慌心理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合作和不理性。个体性的负面反应还易形成群体性反应,造成更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人们对事件的错误的歪曲的思维是干预的重要对象。首先是实施信息干预。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是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思想前提。二是实施舆论干预。要利用媒体宣传、对话引导、消除抑制等具体策略来实施舆论引导,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三是实施领导干预。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各级领导的突发事件应对方式具有心理干预功能。处理问题时应充分以学生为本,从容镇定、以身作则的行为特征是对当事人良好的心理干预。

第二,心理危机的情绪干预策略。情绪波动是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的主要影响。事件发生时,负面情感经过放大后很容易导致学生发生非理性的行为,甚至更严重的行为后果。平衡模式作为负性情感最适宜的心理干预模式,其具体方法主要是克服不良情绪。具体措施包括引导情绪宣泄和稳定情绪。负性情感通过积累慢慢达到临界值,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宣泄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其中最主要的心里干预模式就是倾听,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突发事件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共同,在负面情绪积累到临界值之前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此外,要保证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户外活动等。三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作为思政工作者,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集全校之力控制和战胜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营造全校参与的氛围和机制。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心,集中全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之中。第一,深入进行思想动员和舆论动员。通过培育公共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等发动大量的志愿者广泛投入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通过舆论传播的方式影响、调动、组织学生及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第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等先进人物发动全校的力量共同对抗危机。

*通讯作者:王磊 cauman80@hotmail.com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42: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3:53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56:44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55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7:00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8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21:57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