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谣言传播与“第三人效果”分析
——以微信PRO版盗号为例
周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谣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由于其暧昧性和不可靠性,常常引起不良社会后果。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盗号事件的传播,2个小时内引起了上百万用户解绑微信捆绑的银行卡或提现的恐慌,导致腾讯服务器几乎瘫痪。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对谣言传播的策略。
谣言;“第三人效果”;微信盗号;国民素质
2016年1月10日晚上,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2015年,红包的收支次数是否平衡?昨天,一组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刷爆朋友圈。据了解,这组数据的主题是“我和微信的2015”,制作之初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在该组数据刷屏后,一张状态截屏图片也被高频转载,截屏状态写道:“告诉我这不是真的。”大家周知,玩了一个打开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之类的东西,可以看到数据。正当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时,突然有消息爆出并迅速扩散,称应用链接会盗取微信号和支付宝号。记者从微信官方获悉,这个内容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现正在进一步优化。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微信官方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责任,绝不姑息。”这个辟谣消息也成为第三波被高频转载的内容。
腾讯官方证实,上百万用户解绑微信捆绑的银行卡或提现。在造谣与辟谣“互动”频繁的今天,按理说,一则拙劣的盗号谣言,不至于和者云集。但事实上,它在一两个小时内引发的蝴蝶效应,除了让数百万用户“挤兑”微信支付,顺带着也让无辜而安全的支付宝“躺枪”。但腾讯的说法是,“百万级的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了,他们一提现、一解绑的时候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瞬间有非常多的用户解绑提现,我们这个服务器也几乎挂掉了。”盲目恐慌带来解绑与提现中的踩踏效应,结果,这种效应反过来又似乎“佐证”了谣言。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微信PRO版盗号事件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没有点开过微信链接,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点开微信链接被盗号恐慌而疯狂转发“微信PRO版盗号”截图。因此,为了避免自己以及好友会上当受骗,在没有经过确定的情况下,就在朋友圈这种私密的空间内疯狂刷屏微信PRO版盗号截图。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百万级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事件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第三人效果假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W.P.戴维森)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个人倾向于认为其他人要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虽然这个利用适用于很多媒体信息类型,但是它更适合于与健康传播和危机传播相关的信息。本文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探讨在谣言的形成过程中,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微信PRO盗号风波的原因。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ambiguity)之乘积成正比。此次微信公开课PRO版盗号事件涉及微信钱包、支付宝等私人财产问题,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微信公开课PRO盗号链接存在病毒的流言却只是来自于一张截图,并没有官方证明和可靠的证据,但却在朋友圈这种私密空间疯狂转发,导致人们对此问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所以,这两种情况构成了流言流通的条件,使谣言就在两个小时内广泛传播,导致百万用户解绑支付宝和微信钱包。
谣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谣言就会发生。同时,谣言还有可能引起大恐慌,因为恐慌情绪会迅速从一人传至另外一人,制造出应验的预言。
微信公开课PRO版盗号风波的传播媒介仅仅是手机客户端,并且是在朋友圈这种相当私密的空间进行,却引起了强大的谣言传播效果。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具有巨大的传播影响力,此次微信公开课盗号事件之所以引起很大风波以至于上百万用户解绑微信钱包、支付宝甚至提现,也折射出对于新兴媒体在传播谣言时的大众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官方及时辟谣是制止谣言最有效的办法。在微信公开课PRO版盗号风波发生的两个小时中,经与广州、深圳网安部门联系,调查发现该链接指向为腾讯公司,但未发现病毒,并不存在盗号现象。此次微信公开课PRO版“寻找微信第一人”旨在唤起人们在初始使用微信时的感觉,希望微信在不断改进中完善,越来越符合大众需求。官方及时辟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群众大规模的恐慌心理,也减少了此次风波对微信钱包和支付宝平台的冲击。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可见心理学基本是一个空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形态复杂程度日益加深,为了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媒介种类也日益多样化,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面对复杂的社会形态,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心理素质不断下滑,在面对谣言时,缺乏自我判断的基本能力,只能引起集体恐慌。但是,国民不能一味依赖少数心理专家的释疑解惑,关键还是要形成自救意识和能力。那么,国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呢?一则谣言,一次“微信公开课PRO版盗号”风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87.
G206
A
1674-8883(2016)09-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