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邢益育
书屋焚香,骚客风流——《咏雪》之豪门雅趣
□海南省文昌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邢益育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乌衣巷》。诗里提到的“旧时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以王导和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
“乌衣巷”在南京夫子庙,东晋时巷子里住的多是达官贵人,如位极人臣的王导,据说入朝时皇帝都亲自迎接的,还有丞相谢安等就住在这里。后来,“乌衣巷”也成了豪门的象征。这个丞相谢安,就是课文《咏雪》里的谢太傅。
《咏雪》一文,文字虽短,但却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文章的趣味就在这70字背后的人和事。
先说这个东晋名相谢安。谢安出生在仕宦之家、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他少时聪慧,年轻时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娴雅温和且有非凡气度的知名人士。但谢安很有个性,人家读书大都是为了谋一官半职,可他不想。
年轻时,他曾受邀出来做过官。不过,只干一个月左右便辞职不干了。回家后,他就到会稽山阴县东山这个地方过起隐居生活。他很享受那段时光,因为能常和好友、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一起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吟诗论文;平时闲来“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为谢家培养后人。
如《咏雪》中提到的“兄子胡儿”,指的是谢安二哥谢据的儿子谢朗。因二哥英年早逝,谢朗从小就跟着三叔谢安长大,深得三叔的调教与栽培。如文中的“兄女”,即谢安大哥谢无奕之女谢道韫。她从小受三叔的宠爱,长大后也成了东晋出色的女诗人。据说,谢安这位爱侄女的婚嫁之事,大哥都让他定夺。最终,谢安就主事将爱侄女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将军,真是佳人配才子啊。
谢安后来出仕,是在他40多岁时。一是迫于形势,二是因他的弟弟将军谢万病卒。《晋书》记载,谢安“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或许这次是主动出仕,所以谢安是倾尽全力,为国为民。他真的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这位征讨大都督谢安的杰作。可以说,谢安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官职一路高升,最终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朝宰相。由于此次是他第二次出来做官,且是从东山出来,后人就把如谢安这样第二次再度出来做事的人和事,称之为“东山再起”。成语“东山再起”便由此得来。谢安为官,尽心尽职,因其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称赞,死后被追赠为“太傅”,所以《咏雪》一文里称谢安为“谢太傅”。
再说谢道韫的咏雪。《咏雪》一文所记其实就是谢安培养谢家后人的一次小聚会。有一天,谢安在家调教“兄子”和“兄女”,忽见窗外雪飞,便随口吟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要谢朗和谢道韫对句。谢朗的对句以“盐”喻“雪”,太过平俗,谢安不语。谢道韫对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使得谢安开怀大笑。这窗外飞雪,谢道韫说是“柳絮因风”,以“柳絮”喻“雪”,实在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大概也就从谢道韫开始,历代诗人对“柳絮”都情有独钟。
这“柳絮”为何物?它怎么会和“雪”相似呢?原来,柳絮本是柳树的种子,表面有很多白色的绒毛,风起时这些白色的绒毛会随风飞散,似白雪飘飞。可见,谢道韫用来比喻“飞雪”是十分贴切和颇具美感的。此后,“柳絮”便成了中国古代诗歌里较常见的一个意象。
因为谢道韫的这个对子,“咏雪”之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谢道韫也由此成名。后来,就有了成语“咏絮之才”或“咏雪之才”,用以专称能赋诗、有才华的女子。由于谢道韫出众的才华,历史上人们又把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称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三字经》就写到:“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一次谢家豪门的家庭小聚会,因谢安的高雅情趣和谢道韫的美妙比喻而传为佳话,读来令人羡慕、倾仰。这次小聚会,没有彩帐丰宴、觥筹交错,有的可能是书屋焚香,更多的可能是心静如水和飘飞的辞彩,让我们想象着谢道韫的曼妙与才华,谢安的豪爽与风流。难怪东晋人王俭就常对人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