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曾海萍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述评
□海南大学曾海萍
【摘要】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既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将“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决策,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中应有之义。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果比较丰富,内容涵盖了法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研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多个方面。
1.关于法治教育的概念。“法治”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法治的真义是执法者守法;第二,法治的重要条件,不止在国家的基本大法上承认人民权利高于一切的原则,而在原则施行上,要有审慎周详的细则,要注重“法定的手续”;第三,在法治的国家,一切罪案,要在法律上有详尽的定义,肯定的范围,即法治就是以法治国的政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事,依法治罪”。蒋硕亮则认为,“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具体表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
2.关于法治教育内容及目标研究。从资料来看,针对依法治国方略开展的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对依法治国的思想、原则、制度、执行过程的多方面教育。通过“法治思想”的教育让人们认识什么是法治、人治、德治的思想,并理顺关系。“法治原则”的教育是指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办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的教育;“法治制度”的教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其他法律制度的教育。在“法治执行过程”的教育中,要注意宣传法律至上、反对特权、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法治观念,且以促成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信法的自觉主体意识为目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理性守法精神,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育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而转变为守法、用法的实际行动。
一是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推进校务管理的民主化、程序化、法制化,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大学师生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
二是抓好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其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堂教学效果亟需提升。其次,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之一。第三,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是依托新旧载体的合力。有学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载体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开辟网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辅助法治教育的活动开展,提升法治教育的直观性、现实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研究,学者们指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第一,对法治教育的性质和定位不清晰。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性质问题,主流观点认为,高校法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尽管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还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是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高校法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法律条文的学习,而且应树立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这才是对法治教育准确的定位。
第二,法治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门课的方向和性质不是讲授具体法律知识,而是侧重于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律的价值取向。这样,在法治教育内容设置上具体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的则是少之又少。
第三,方法途径上陈旧落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教学途径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平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是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同时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仍局限于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传统的形式,活动内容单调乏味,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第四,缺乏法治教育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法治教育评估是法治教育过程当中重要的一环。王勇、李赟赟认为“当前国内高校的法治教育现状就是由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理论灌输,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至于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于课上所学内容的掌握运用情况,都缺乏一套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来对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
四、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研究是整个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最为关注、着墨最多的领域。纵观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对策,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倡高校法治教育的独立地位,从制度和内容上保证高校法治教育顺利地进行。如,有学者认为应该还高校法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即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不同于全民的普法教育,也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教育。只有确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相对独立的地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才能从方方面面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是倡导以课程改革为着眼点,确认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学者认为,必须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入手,提倡增加教材中解读和举例的比重,降低具体法律知识介绍的比重。教材的编撰应该注重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在教材上要增加劳动就业法、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知识。
三是充分运用有效的法治教育载体和方法。有学者提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实际的需要出发,不仅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地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要注重打造法治教育实践平台,加强高校与纪委、法院、监狱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开展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校外观摩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校园环境。法治教育氛围是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为此,有些学者认为,学校要以身作则,在制度建设和决策实施时要注重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并要坚持严格执行,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学校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在于挖掘内涵、研究视角和实际方法等,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创新。
1.发掘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包括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涵盖。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应对各种概念进行整合,去伪存真,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法治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在认识上仍然不够统一。这就需要学者们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围绕建设法治国家,凝练一系列相关的概念群和范畴群,厘清其各自的内涵边界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着眼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治信仰的树立,提炼与时代相符合的教育内容。
2.拓展研究视角,加强互动性研究。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上,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第一,没有指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简单地将法治教育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很不够。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第二,对于法治教育与大学生内在需求及其成长之间的实践关系研究不足。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方法、载体、途径和模式;二是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对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总结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法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创新研究方法,突破研究难点。一是进行比较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不应该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通过对中外、港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反思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缺失的思想根源、体制根源,以确立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有效的运行途径。二是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通过访谈、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抓住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的真实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罗隆基.人权、法治、民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2]蒋硕亮.中国公民教育与廉洁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双群,余仰涛.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论月刊,2006(7).
[4]王双群.新时期加强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重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2.
[5]陈毓.试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3).
[6]王勇,李赟赟.浅谈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王蕴慧.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政策法规委托项目“海南省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