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入数学——修辞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01 02:22深圳市福田区众孚小学全荃
新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和尚梯形筷子

□深圳市福田区众孚小学全荃



以文学入数学
——修辞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深圳市福田区众孚小学全荃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拟物、较物、夸张、借代、对照、对偶、排比、衬托、反复、回环、递进、拈连、顶针、双关、设问、反语、引用、幽默、讽刺等。如果我们将一些本来运用于文学之中的修辞方法借用到数学教学之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比喻

它常常是拿一个事物比做另外一个事物。

在教学“梯形”时,很多学生对于定义中“只有一组对边”无法领会,当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我说:“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老师会用筷子吃饭。第二句是:老师只会用筷子吃饭。”

在读第二句时,我将其中的“只”字加强了语气。

学生马上就听明白了。

一名学生说:“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除了会用筷子吃饭外,还能够用其他的东西吃饭,比如勺子、叉子。”

另有学生马上跟着补充说:“只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这个人除了筷子,就不会用其他的东西吃饭。”

这时我紧跟了一句:“要是没有筷子的话,这人肯定……”一学生马上接上来一句:“肯定饿死了。”全班学生笑倒一片。

紧跟着我和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分析了梯形的定义,并将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了对比。

“你认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但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要平行,而梯形的两组对边只能有一组对边平行。”

另有学生补充:“如果不强调‘只有一组’的话,那两组对边平行时我们也可以说其中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对于梯形的定义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递进

为了反映事物之间层层发展的关系,我们需要采用一种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或从低级到高级的语言格式,以达到层层进入、逐层递加的语意效果,这种修辞方法就是递进。

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填一填:1千克=()克7000克=()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时都是这样读的:一千克等于一千克,七千克等于七千克,语句平淡,没有起伏。当时我想:这读的什么呀?前后不一个样么!

于是我说:“同学们,听老师读一个句子。”接着我用平淡的语气把“药材好,药才好”读了一遍,问道:“老师读的是一个句子,还是两个句子?”

学生说:“一个句子。”

我转身把“药材好,药才好”六个字写在黑板上,说:“其实老师刚才读的就是这两句。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学生一起读了一遍,我问:“如果闭上眼睛听的话,能听出读的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吗?”

学生说:“不能。”

我接着问:“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别人马上听出这是两个不同的句子呢?请你试着读读看。”

学生一个个在那儿摇头晃脑、指指点点地读了起来。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注意到,在读的时候要掌握好停顿的契机,以突出“药材”与“药”的区别。最后逐渐形成了以下读法:药材——好,药——才好。

我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地读呢?”

学生说:“因为只有药材好了,药才会好,才能制出好药。所以读第一句时要突出‘药材’,就要停顿一会儿;第二句要突出‘药’,读完‘药’字后就要停顿一下。”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去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时,学生马上意识到是“一——千克等于一千——克,七千——克等于七——千克”。

我追问:“为什么这样读呢?”

学生说:“1千克的单位是‘千克’不是‘克’,所以要把一和千克区分开;1000克的单位是‘克’,就不能把一千的千和单位克混起来,1000的千是数量,克是单位,两个是不一样的。”

有些学生由此更想到:一——千米等于一千——米,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却是一年之后的学习内容。

三、反复

反复就是重复选用某些字、词、句的修辞方法。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节奏和谐的原则下自然运用反复,可以表达强烈深厚的感情、迫切的要求愿望等。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执教“循环小数”一课,其利用“反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循环”概念的巧妙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上课伊始,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欣赏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

然后老师关掉录音机,请一个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站起来像念顺口溜一样讲了两遍就停了下来。

老师问:“怎么不讲了?”

学生说:“讲不完。”

老师紧跟着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说:“它总是不断地重复这几句话。”

老师接着说:“如果老师让这位同学不断地重复,一直讲下去,不叫停止,他要讲多少遍?”

学生说:“要讲很多很多遍。”另有学生说“无数遍”、“讲不完”等。

老师启发:“要讲无数遍这样的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学生说:“无限。”

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竖式计算10÷3,并观察它的商有什么特点?

就这样,教师利用有趣的童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知了“不断”、“重复”,进而行云流水般地引导学生得出了“无限”,然后顺势过渡到数的循环特征,分散化解了教学难点。

猜你喜欢
老和尚梯形筷子
梯形填数
梯形达人
说『筷子』
筷子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竹筷子
筷子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