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泛娱乐化研究

2016-03-01 01:37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山东青岛26607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泛娱乐化对策

于 静(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山东 青岛 266071)



电视民生新闻的泛娱乐化研究

于 静
(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指出,所谓新闻娱乐化,就是强行将新闻往娱乐方向拉近,导致娱乐与新闻的界限日渐模糊。如今,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开始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泛娱乐化;对策

一、前言

目前,只要我们一打开电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新闻节目都打着“民生”的旗号,民生新闻已然成了“香饽饽”。一些民生新闻为了提高收视率,屡创新招。在当前的娱乐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也开始变得泛娱乐化。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电视民生新闻泛娱乐化的具体体现

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指出,所谓新闻娱乐化,就是强行将新闻往娱乐方向拉近,导致娱乐与新闻的界限日渐模糊。如今,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开始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例如,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都成了新闻娱乐化的典型代表。这种娱乐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节目形态多元化

不难发现,现在的民生节目中,融入了较多的娱乐化视听觉要素。方言、快板、相声、动画等娱乐形式经常出现在新闻内容中。例如,齐鲁频道的《一零一》,将故事化的新闻和娱乐化的脱口秀有机结合,实现了严肃与青春的混合搭配。

(二)新闻内容趣味化

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将焦点放在挖掘新闻的趣味性方面,采访时不断制造矛盾与冲突,以求体现新闻内容的吸引力。还有一些节目为了博噱头,将审美转向审丑,不利于良好风气的塑造。

(三)制作包装娱乐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在制作包装上采用娱乐化的手段。例如,采用画外音、虚拟演播室营造活泼生动的播报氛围,启用影视明星做主持人,为主持人量身拍摄VCR等。这些都是民生新闻娱乐化的具体体现。

三、电视民生新闻泛娱乐化的误区

电视民生新闻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是时代的产物,它可以在丰富新闻形态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超过一定界限,会弱化新闻的主导功能,降低电视媒体的艺术审美作用,造成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一)弱化媒体的主导功能

毋庸置疑,民生新闻必须坚持民本意识,力求体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为了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民生新闻加入一定的娱乐色彩本是无可厚非,但过于娱乐化,长期将严肃话题进行娱乐化处理,会导致观众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弱化媒体的教化与主导功能。

(二)题材内容庸俗化

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以平民化的视角赢得市场。但为了提高收视率,一些民生新闻直接略过一些敏感、沉重的话题,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将视角放在婆媳矛盾、奇闻逸事、暴力情色方面,导致民生新闻变得庸俗不堪,进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过度挖掘隐私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增加内容的可看性,迎合部分观众的窥探欲,热衷于挖掘当事人的隐私,直接抛弃了媒体的道德底线,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色彩。

四、新时期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实现转型的对策

显而易见,娱乐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主流。业内人士必须权衡好新闻与娱乐之间的支点,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本质使命。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要实现以下几点转型:

(一)从“小民生”转为“大民生”

要想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绝对不能只将眼光停留在鸡毛蒜皮、家庭琐事方面,要主动从狭隘的“小民生”中跳出来,将新闻报道深度化,而不是娱乐化。制作者要谨记媒体的根本使命,选好切入点,将焦点放在百姓冷暖、利益保障、医疗卫生等大民生问题方面,将老百姓的小事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机融合,用媒体人的热情去调研民情,去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相,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与形象力。

(二)从“民本诉求”转为“公众声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公民权利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与尊重。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于信息的单向传播方面,而要主动调整与观众的关系,在节目中为观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有力平台,倾听观众的声音。在选材方面,不要过于追求邻里矛盾、婆媳冲突、外遇出轨等内容,而是要多关注寻常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百姓加强互动与交流,使他们主动参与话题讨论,敞开心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安排“民情观察员”、“民众记者”等任务,使老百姓以局中人的身份参与报道,以提高观众对新闻的思考能力与辨别能力。不管在什么时候,媒体都应该成为为观众说话的平台,而不要过于追求娱乐化。有了深度的内容,民生新闻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从“走近”转为“走进”

要真正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作用,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必须主动走进百姓群体中,不能再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要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走到百姓的心中,真正倾听百姓的心声,关注他们的要求,带着温情与百姓融为一体。事实证明,只有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真正体现民生新闻的服务性,而不是让观众将其视作一档娱乐节目。

五、结束语

必须承认,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存在较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如果这种娱乐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对民生新闻的发展有害无益。所以,电视民生新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姿态,找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民生新闻真正成为表达百姓心声、关注社会百态的有力平台。

参考文献:

[1]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

[2]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2.

[3]张穗华.媒介的变迁[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2.

[4]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2006(8):69.

[5]蒋晓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泛娱乐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0:1.

[6]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统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11(3):21.

[7]张爱滨.基于传播学视域中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J].科技传播,2011(24):16-18.

[8]林小榆,邱洁骅.同题电视民生新闻差异化报道研究——以广州三大电视台对“小碧心”事件的报道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57-61.

作者简介:于静(1982—),女,山东青岛人,学士,助理记者,就职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73-01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泛娱乐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从“杂货铺”到“精品店”: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探析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