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到位上 学到份上

2016-03-01 00:30李泽民朱凤芹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萨沙蔷薇花弱小

李泽民 朱凤芹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例——

师: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用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章这样写能不能把这件事大致说清楚、说完整呢?

(指名读叙事部分的3个自然段<1、2、7自然段>,读后集体讨论。)

生:这样写也能把这件事大致说清楚、说完整的。

师:那为什么还要写对话呢?

(出示含对话的第3~8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讨论。)

生:让事情更加生动具体。

(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生动具体”)

生:加上对话后,能说清楚爸爸、妈妈、萨沙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说清事理”)

师:写对话,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能把事理说清楚。所以写对话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感受文中对话的作用。(学生听录音)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出示第3自然段。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

(指名读。强调把“干吗”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萨沙问了几个问题?

生:两个。“爸爸干吗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干吗把雨衣给‘我’?”

师:面对这样的疑问,妈妈一般会这样回答:

(出示:“因为你是我们家最弱小的,所以我把雨衣给了你。”)(指名读)

(出示:萨沙的妈妈却这样回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指名读)

师:两种回答,哪种更好呢?说出你的理由。

生:第2种回答好,因为她教育萨沙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第2种回答不仅包含了第1种回答的意思,还更含有一种希望。萨沙的妈妈希望萨沙成为怎样的人?

生:希望他成为强大的人。

生:希望他能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那是一种有责任与担当的人。(板书:责任、担当)

师:第1种回答为什么不好?

生:暗示了萨沙就是最弱小的人。

师:那爸爸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

生:因为妈妈比爸爸弱小。爸爸在给萨沙做榜样。

师:妈妈真会说话!既回答了萨沙的提问,又对萨沙进行了引导。

(生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妈妈话里有话,四岁的萨沙只听懂了其中的一半。

(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指名读:强调“我”应该读重音。)

(出示:“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师:请把妈妈的话换成陈述句。

生: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师:为什么用反问句,不用陈述句?

生:富有启发性,更加委婉。

师:好会说话的妈妈,对萨沙循循善诱。听了妈妈的启发后,萨沙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名读7、8自然段)

师:萨沙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用“因为……所以……”说话。

生:因为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所以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出示两个句子)

参考孙宝国等[10]人总结的香精调配技术可知,在香精调配过程中,若各种香原料的香气不够协调时,可尝试加入适量的精油来达到目的。且百香果是一种具有强烈特征香气的热带水果,可加入少量的硫代薄荷酮来突出百香果香精的热带水果气息。由此,得到百香果香精配方B(表5)。

①“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②“现在我还是不是最弱小的了呢,妈妈?”萨沙问道。

师:两种问法,哪种更好?说出理由。

生:第一种问法好,写出了萨沙的自信、自豪。第二种写出了萨沙的不确定、疑惑。

师:练习读好第一句,请大家读出自信、自豪的语气。(指名读)

(出示罗曼·罗兰的话: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师:要读好对话,就要细心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现在老师帮帮你们——你能读懂对话,给下面的对话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

萨沙(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妈妈():“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萨沙():“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 )问道。

师:同学们,你们对“对话”部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谁能读好它?(指名分角色读)

【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导到位上?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要明白“教什么”的问题。 一篇课文,枝枝蔓蔓的东西很多,可以训练的语言内容也很多,但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取其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说取其最具核心教学价值的一“点”)来开展教学。只有教师心中明白了“教什么”,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导学。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叙事类的课文,可教的语言点很多。比如“伏笔”的运用:前文写的“天气闷热”,就为后文“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埋下了伏笔;前文写“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就为后文写萨沙是“最弱小的”埋下了伏笔;前文写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就为后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埋下了伏笔。再比如遣词造句准确妥帖。写野蔷薇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写夏日雨景“天气闷热……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还有课文插图。萨沙是怎样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的。(他是走近蔷薇花,利用自己的身躯作支撑,掀起雨衣的一角,轻轻地盖在蔷薇花上,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的蔷薇花瓣才不会被滂沱大雨冲掉,也不会被雨衣本身的重量压垮。)

面对这些语言训练点,该怎样选择呢?深入研读文本后就会发现,这篇课文第1~2自然段主要叙事,写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突然遇上雷雨,爸爸、妈妈把雨衣让给了最小的萨沙。课文第3~8自然段主要写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对话中说清了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萨沙听后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本的故事情节本身不太复杂,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难度。但是,萨沙妈妈所说的话,学生理解起来存有不小的难度,教师需要进行引导与点拨。课后练习第4题就是要求理解妈妈、萨沙对话的含义。于是,教者把教学重点聚焦在文中的“对话”上。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者大多热衷于教学方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听课者关注的也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艺术风采。其实,无论教者、听者,更应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猜你喜欢
萨沙蔷薇花弱小
强大与弱小
蔷薇花开
蔷薇花美食
对人世的告白(组诗)
萨沙的星星
蔷薇花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行为
雨中的蔷薇花
柴的嘲笑
奇怪的书
小路上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