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红
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附医院康复科 漯河 462300
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
张朝红
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附医院康复科漯河4623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合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联合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痉挛评分(CSS)、Fugl Meyer(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CSS评分、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评估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神经发育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发育疗法;核心稳定性训练;颅脑损伤;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损伤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是其主要的后遗症之一,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治疗的目的以尽量恢复患者自主活动为主,核心稳定性训练以训练躯体深层肌肉控制为基础,增强躯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已逐渐成为运动康复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2]。神经发育疗法是在脑损伤的运动康复治疗中运用神经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要素,依据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和生理功能,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手段使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的运动功能[3]。本研究通过对比稳定性训练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和单独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求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01—2013-02在我院康复病房住院治疗的伴下肢运动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标准[4]:(1)有明确外伤史,头部CT或MRI支持颅脑损伤诊断,病程>1个月;(2)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3)存在明显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4)知情并同意配合治疗。排除标准[4]:(1)存在认知障碍、失语及视觉或听觉障碍者;(2)合并外周神经、肌肉、骨或关节其他病变者;(3)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基础疾病者;(4)不能配合治疗或参与评价者。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48.2±12.1)岁;病程2~38个月,平均(8.0±7.1)月。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4±14.3)岁;病程3~29个月,平均(7.2±6.5)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神经发育疗法):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具体使用以下措施:(1)姿势训练:患者平躺于床上,取抗痉挛的体位,训练患者进行翻身、侧卧等体位变换;(2)站立训练:搀扶患者保持正确的站姿,逐渐松手嘱其保持平衡并适度活动关节、肌肉;(3)起坐训练:指导患者逐渐脱离支持物进行屈膝、下蹲,缓慢移动重心,由立位更换为坐位,再站起。(4)行走训练:在其保持站立平衡的基础上训练基本的步行动作,依据病情选择平台、台阶、街道等场地进行训练,可配合使用相应的平衡棒等辅助设备。每日训练2次,30 min/次,治疗2个月。
观察组(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在常规药物及上述神经发育疗法的基础上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腹部肌肉锻炼:患者仰卧,医师面对患者而坐,患者下肢屈曲置于医师腿上,两手由医师牵引带动躯干做前倾运动;(2)骨盆力量锻炼:患者取坐位,四肢自然下垂,医师双手放在患者髂前上棘两侧,使其缓慢后仰和前倾,交替转换;(3)大腿肌群锻炼: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屈髋屈膝,在医师协助下缓慢后压和前倾骨盆,交替进行,每次停留约5 s;(4)髋关节锻炼:患者仰卧屈膝,缓慢抬起髋关节,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坚持5 s缓慢躺下,重复进行数次。以上训练1次/d,40 min/次,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治疗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综合痉挛评分(CSS)、Fugl Meyer(FMA)下肢积分以及行走能力进行评估。
2结果
2.1综合痉挛评分治疗前后2组CSS评分见表1。2组治疗前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显著低于(P<0.05),2组治疗后CSS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见表1。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311.65±1.248.22±0.91对照组4312.02±1.1610.93±1.01t值1.42913.072P值0.1570.000
2.2FMA下肢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下肢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MA积分均有提高(P<0.05)。见表2。
±s)
2.3行走能力治疗前2组患者在步幅、最大步行速度以及最大踝关节屈曲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能力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s)
3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常遗留严重并发症[6],给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神经发育疗法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认为患者的神经系统在经受损伤后仍可通过学习和训练由其自身强大的可塑性而完成神经中枢结果和功能上的重组,使失去的功能得到修复,从而根据神经发育顺序,依靠手法、导向运动及易化技术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活动[6]。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颅脑损伤所致的各类后遗症的治疗研究方案越来越多。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发育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肢的肌张力。机体正常肌张力的维持依靠于大脑皮质下行纤维与周围传入神经元的异化作用的平衡,脑卒中患者脑神经元的损伤打破了该平衡从而肌张力表现异常而引起运动障碍。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持续接受来自于听觉、视觉感受器及外周肌肉、韧带本体感受器传来的信号刺激,来平衡维持躯体稳定性的肌肉间的功能,从而协调患者运动。另有研究[7]证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训练机体深层小肌肉群的同时通过协调大小肌群的力量输出增强运动功能,且可以预防运动损伤。
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别于传统康复训练的主要不同即在于更重视躯干核心部位包括腹部、腰部、骨盆及髋关节的运动协调,在运动中对上述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进行控制,整合身体从上至下力量的传递、控制和输出,作为支撑点和枢纽对姿势和运动作出最佳统筹[8]。临床发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障碍主要与核心区域即腰腹肌力量和髋关节活动受限有关,从而抵抗重力以维持姿势的能力下降,同时对于深层肌群的神经控制受阻,两侧肢体的活动也不形成,所以脑卒中患者不管是静止站立还是站立活动都难以形成稳定的支撑,直接导致其平衡和步行能力的退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激活躯干、骨盆和周围肌群,使腹内压升高,并且调整身体的直立姿势;另一方面,还可兴奋桥网状脊髓通路,从而提高核心乃至整个躯体的稳定性,促使四肢独立运动的产生,由同侧神经元通路支配,使重心稳定地向支撑部位移动[9]。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基础用药和神经发育疗法促使损伤神经元及信号传导修复的同时,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重心所在部位即腰腹-骨盆-髋关节及腿部深肌群进行相应锻炼,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下肢活动能力评分及步行功能评估均有较大改善,相对于单纯神经发育疗法效果显著。国外国学者对8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个月后,患者功能性前伸试验和单脚站立时间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样证明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改善平衡功能方面的作用[10]。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姿势的维持和活动的进行有明显的帮助,能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不仅能有效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显著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4参考文献
[1]高春华,黄晓琳,张威,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4):207-211.
[2]谢羽婕,张驰,胥方元,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8):773-775.
[3]张建社,常冬梅,王俊卿,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34(11):1 008-1 010.
[4]尹婵,刘新福,曾明安.强制诱导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2):103-105.
[5]何凤翔,徐艳,谢文龙.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10):811-814.
[6]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53-356.
[7]李威,曾祥斌,章荣,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16-822.
[8]单莎瑞,黄国志,曾庆,等.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58-563.
[9]尹傲冉,倪朝民,杨洁,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不对称性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190-193.
[10]孟殿怀,伊文超,顾昭华,等.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0):923-928.
(收稿2014-12-10)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