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理论及其小农经济地位——论我国小农经济转变趋向

2016-03-01 00:30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社会变迁趋向

兰 琼



小农经济理论及其小农经济地位——论我国小农经济转变趋向

兰琼

摘要:我国的小农经济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一词完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血缘为纽带,自给自足的特点。近代以来,由于生产关系及社会统治阶层的变化,以家庭为自然单位的小农经济不断瓦解和破产。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小农经济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造成我国目前在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方面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本文探讨了学术界关于小农的主要理论方向和我国小农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针对我国小农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和农业市场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了完备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推动建立农村合作组织这三点建议。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并不违背,推动我国小农进入商品小农阶段并向现代小农阶段发展是顺应我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小农经济;社会变迁;趋向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中国历史中,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主要的经济形态,并且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别于其他国家农村经济独有的特点。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及社会结构遭到打击,小农经济规模缩减。并且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的人民公社运动也使小农经济曾经一度趋近于消亡。但是19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家庭重新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并且由于耕地的分散导致至今中国的农业仍然没有摆脱分散、封闭的小农经济特征。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国,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进程快、水平高,但是中国的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同等地位国家。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虽然农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的重要问题。重视并解决三农问题对于缓解我国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要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造小农经济依然是我国改革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任务和目标。

1.2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小农经济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作为研究对象,小农经济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组织,同时还与形成它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紧密相连。国际上的小农经济理论看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生存小农理论、理性小农理论、阶级小农理论以及历史小农理论。① 生存小农理论,代表人物是恰亚诺夫和詹姆斯·斯科特。该学派最基本的观点是:小农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的生产行为更取决于发生风险的概率而不是最大的利润水平。生产收益的稳定比高水平的利润或较低的地租更吸引佃农。②理性小农理论,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舒尔茨,其认为农民缺乏储蓄和投资是由于在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无法形成足够的经济刺激。同时在原有技术状况、时间长度、收入来源不变的条件下,传统农业对于生产资料的配置本质上已经达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③阶级小农理论,其代表人物为马克思、恩格斯。该学派认为小农能支配的土地狭小,不能够适应社会分工,经济脆弱并且在政治上受统治阶级的支配,不具有反抗意识。④历史小农理论,代表人物为黄宗智。他认为小农的劳动力投入受边际报酬递减律影响较小的原因是小农家庭所持有的耕地面积小,缺乏除农业以外的其他就业途径,投入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低。

2.新中国成立后小农经济转变

2.1中国小农经济的演进轨迹

小农经济在中国的传统农村经济中存在历史悠长。要研究我国建国后小农经济变化的历程和探讨如何解决我国小农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追本溯源,来探讨我国小农经济的演进轨迹。我国小农经济的演进轨迹也同样大体上经历了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这四个阶段。

①古典小农,是小农经济最初被确立的阶段。兴盛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先是逐步推行了依据户籍身份实行的授田制。原有的井田制被瓦解,自耕小农开始普遍出现,封建社会中占主流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确立。自耕小农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君主制政权的基础。

②宗法小农,建立在农户对豪门的依附上。存在于我国东汉到明清时期。由于古典小农家庭对于自然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许多自耕农由于无法维持生活而出售土地,没有土地的农民逐渐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小农经济不断破产导致土地逐渐集中,而土地的日益集中又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爆发战争使土地在朝代更替中得到再分配。我国东汉到明清时期的宗法小农,就是一个“土地兼并——矛盾激化——战争——再分配”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商品小农,大约产生于明清后期。商品经济是商品小农出现的基础。中国商品小农的出现有两个诱因,一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民除了农业就业,出现了手工业兼业的新就业选择;二是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基于经济和赋税的刺激,小农被迫放弃家庭手工业而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

④现代小农,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只在沿海农村和大城市郊区农村部分出现。现代小农尽管仍然具有传统小农经济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为基础的特征,但同时还是先进的、机械化的和现代的。现代小农也正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2.2新中国成立后小农经济转变历程

①1949~1978年

1949~1978年为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并且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随后推行人民公社化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土地改革,成功的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并且无偿将大约7亿亩耕地分给了当时占农村人口大约60%~70%的无地或少地农民,小农经济的土地基础条件达成。通过使广大农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劳动的积极性。接着实行的以互助组、农民初级合作社、农民高级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合作化,是我国的小农经济逐步向集体经济靠拢。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我国实行的农业合作化改造是功大于过的,它增加了我国的粮食生产,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保证了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②1978~至今

人民公社制度逐步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农经济由趋向灭亡逐步恢复的过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的小农经济开始恢复并且向商品小农转变。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济再次具有小农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第二,参与劳动的主体依旧是以个人或家庭单位为主;第三,农业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不明显。受困于耕地分散和小农经济先进生产要素推广较困难,我国农业与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等生产要素的融合度较低。

2.3 中国小农经济转变特点

对于小农经济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学者都曾表示过质疑。但小农经济作为一种存在了上千年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对小农经济的演进轨迹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农经济转变历程的探究,对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转变特点可以做出以下总结:

(1)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由自给自足向追求利润转变,由不与其他产业联系向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转变,由一个封闭的体系向开放的体系转变。封闭性是小农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农家庭进行生产活动时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中先进的生产资料必然是从其他产业中获得的,同时农业产出是其他产业进行生产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农业改造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将小农经济全盘否定,试图跳过小农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农业阶段。

(2)家庭在农业中是一种稳定的经营单位

几千年来,我国农业一直采用的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家庭成员紧密联系起来为家庭的经济目标、生计目标而劳作。为何工业能够实行集体经营,而农业的集体经营却遭到失败?原因就在于农业与工业在管理成本方面的差异。工业中随着流水线和计件工资方式的普及,使得能够较为准确的记录各个个人的劳动绩效并且可以实现劳动分工。而在农业生产中,我国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为主,而劳动者工作是否精心,只能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得到体现,并且难以确定是农业生产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故而导致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对生产者的行为难以进行监管。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生产方式,则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保证劳动的自觉性的同时,降低了监管费用。

(3)合作经营与家庭经营并不矛盾

我国在建国之初,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对立起来了,认为只有用合作经营取代家庭经营才能给我国带来农业上的飞跃。故而在政策实施上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在否定人民公社体制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合作经营与家庭经营的结合。并且在我国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也是基于自愿自由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在农村实行合作经济。将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融为一体之后,即保持了家庭经营对于农民生产的激励作用,又通过合作经营降低了农业产出的不确定性风险和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是农民能够从规模经济中获益。

3.中国小农经济转变的趋向

3.1小农的兼业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小农的兼业化是小农应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选择。兼业化是小农的理性选择,在保留土地的同时,通过在其他产业的兼业,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农民看来,保留土地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方式。由于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故而如果农民在其他产业无法找到保证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农民放弃土地的可能性极小。随着中国政策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农业外就业的机会不断增加,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也不断加大。目前农村农民兼业方式有两种,一是季节性兼业,由于农业独有的季节性特点,农民能够在农闲季节外出寻找工作机会,同时在农忙季节返乡;二是部分劳动力兼业,家庭成员中的部分成员外出寻找工作,剩余成员依旧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依赖逐渐下降,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小农兼业成为农户提高家庭收入的选择。

3.2农业生产合作化

由于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农村中出现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小农联合起来,将合作组织内的小农作为一个集体,以增强该集体在市场上的地位、议价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从法律上区别了我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在20世纪50年代推行的合作社。

小农通过农业生产合作化能够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益处。首先,能够联合抵御风险。尽管我国小农能够通过兼业来提高家庭收入,但是小农的弱势地位,仍然使得小农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在传统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其生产生活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小。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对自然依赖性强的特点,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中,农产品不易保存,容易腐烂的特点降低了小农的议价能力。小农需要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能够提高融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自身资本积累之外的融资,是小农扩大生产规模的必要条件。最后,有利于推广农业技术。对于传统农业的改造,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我国小农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耕地的分散、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导致小农尝试新的农业技术的意愿低,推广难度大。

4.中国小农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困境与建议

4.1中国小农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困境

一国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当前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根本。我国小农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商品小农阶段,小农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小农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人地矛盾与产权界定不明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地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矛盾,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可否认的事实。人地关系的紧张,导致农户在进行非农业生产时不愿完全放弃农业生产,希望持有土地作为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土地价值与租赁价格受政府政策影响大,使得农户不愿签订长期的租赁协议,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非农资本对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投资。(2)农业市场环境恶化。在宗法小农阶段,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受外部市场的影响;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农产品统购包销,无需市场渠道。现在中国的小农进入商品小农阶段,中国的经济为市场经济。受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保鲜期短的特点影响,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受小农自身条件的约束,农村目前缺乏正规、完整和覆盖面广的金融信贷体系。

4.2中国小农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建议

4.2.1完备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细碎与分散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小农要完全进入商品小农阶段,土地作为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其分配方式必须灵活机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必须使我国阶段性农业政策对于土地流转的影响降到最低。出租土地农户的收益预期要稳定,承租农户的经营权要得到保障。

4.2.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小农经济缺乏抵御风险和扩大生产的能力。农村信贷对于金融机构不具备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有:监管难度大导致交易费用上升,小农可抵押物价格难以衡量不易交易和贷款用途难以监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户小农之间担保贷款来降低监管难度。设计农业抵押物提前拍卖机制,一方面通过拍卖确定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如果小农未按时还款,金融机构可按照贷款合同及拍卖合同,实现抵押物在农户之间的流转。

4.2.3鼓励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小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特征。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是在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不应拘泥于形式,应当鼓励小农之间尝试多种符合其自身条件的组织方式。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降低政府建立农业信息网络的成本。注重发挥农村大农的带动作用,注重先进农户的培养和支持。利用政策或合作组织引导大农尝试新的生产要素,促进新生产要素在各地区的本土化和推广。(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继刚.中国小农去自给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M]// 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社科,2007.

[3]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7):12-20.

[4]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3):9-16.DOI:10.3969/j.issn.1000-2456.2006.03.003.

[5]林毅夫.小农与经济理性[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3):31-33.

[6]宋圭武.对小农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1999,(12):6-10.

[7]熊吉峰.转轨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9]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J].理论导报,2009,(2):15-17.DOI:10.3969/j.issn.1007-3655.2009.02.003.

[10]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J].南大商学评论,2005,(3).

[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DOI:[8]向国成.小农经济效率改进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4.10.7666/d.y667054.

作者简介:兰琼(1993—),女,汉,江西,硕士,贵州大学,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社会变迁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