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媛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90)
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互动需求
卢小媛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90)
在国家力求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学前儿童的成长教育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热度,呈现出一片蓝海态势。学前儿童期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最至关重要的阶段,据研究表明,4-6岁儿童是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互动是儿童成长教育中最核心的需求因素。教师与儿童的互动、家长与儿童的互动、其他社会角色与儿童的互动是互动行为在角色上的不同形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互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创新性培养。
学前儿童;互动需求;成长
学前儿童,即学龄前儿童,尤指4-6岁之间的儿童群体。这一时期的儿童体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根据Thomas等人提出的气质九维度理论,学前儿童主要表现出的是“困难”气质,着重体现在学前儿童的行为、能力以及心理上,如好动、语言表达薄弱、难以独处、猎奇、任性、情绪易波动等。这些特质,使得这一群体需要特殊的因素,能够积极地促进其成长。而互动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前儿童的需求处于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形态尚未成熟,未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表1-1可以看出儿童在4-6岁阶段开始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消费类型中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同等重要,此时主体的引导者不再只是父母,本身也具备主体引导性,即自主性。
表1-1 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特征
互动,心理学上指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心理上的结果,同时又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和效益。在儿童成长阶段,互动着重于孩子与人为事物的互动,强调的是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由于学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互动的结果更强调在儿童方面的作用。
良好的互动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学前儿童对互动有刚性需求,主要体现在这一群体对语言掌握的局限性、自我调节情绪能力的不成形性、以及生理上的不成熟性,需要与外界环境和人物进行互动,间接实现他们内心的渴求和动作执行的目的。互动能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思想意识、认知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因素。
4.1 教师与儿童的互动
教师与儿童接触的时间长,主要扮演学习上的互动角色。教师的肢体动作和行为语言在师生互动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在思想意识上对儿童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是具有教育性,管理性,情感性,引导性的行为活动,是提升儿童综合能力的关键角色。
4.2 家长与儿童的互动
家长与儿童关系最亲密,对儿童的影响也最直接。亲子互动主导着儿童行为习惯上的互动。亲子互动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高、鼓励儿童探究、引导儿童学习、激发儿童创造、启示儿童是非辨别的基础,是实现早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一互动关系所掌握到的效益会泛化到其他关系中。
心理学家Susan&Neuman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一起阅读,并带有一定的互动性,那么儿童的认知能力、书写能力以及创造性会有明显提高。
亲子互动差异是儿童心理结构和认知理论形成差异的主要根源之一。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游戏等多种渠道与其互动,以此促进儿童在语言、情感、心理、认知层面的积极发展。亲子互动是多维度的,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
4.3 儿童间的互动
即同龄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能使学前儿童逐渐形成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具备与他人分享,互利互助的情感体验,客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孩子间互相扶持和模仿、融合教育、习惯团体活动,建立对等的互动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社会规则,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角色和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4.4 其他社会角色与儿童的互动
儿童能接触到的其他社会角色,形成于邻里、社区及其他文化环境所构成的关系体系,与儿童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儿童与社会互动的行为与语言能力呈正相关性,儿童与社会其它角色发生的互动越多,越积极,那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越发达。
4.5 与事物的互动
因为有互动需求,时下诞生了很多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和行为互动的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儿童与设备需要互动,所以出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且日趋完善。这正是互动需求在儿童产品中最显著的体现。
由于学前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构造,以及语言掌握的有限性,很多时候社会角色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并不拘泥于语言互动,更多的是建立在其他样式的互动之上。
5.1 语言互动
以言语沟通的方式进行互动。语言产生互动,互动塑造语言。与学前儿童进行语言互动的形式有亲子间的语言互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与儿童的语言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可以是课堂上的问答,也可以是课外游戏的口号;亲子间的语言互动可以是生活中的嘘寒问暖,也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其他社会关系与儿童的互动则主要体现在引导性,是最常用的也最直接有效的互动途径。
5.2 肢体互动肢体语言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互动的不足。肢体语言比直接语言具有更形象生动的特质,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更为常见。学前儿童对语言表达掌握有限,而对肢体动作的语义更易于理解,所以肢体语言在儿童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5.3 表情互动
也指表情,是以面部神情进行的互动。学前儿童在文字认知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局限性,促使人物面部表情成为儿童互动中的一种形式。表情上的互动同样是语言和肢体互动所不能取代的。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能符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分析表明,儿童对富有趣味、富于变化的人和事物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5.4 眼神互动
眼神互动,即以简单的眼神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互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眼神作用的效果不同。肯定的眼神,会给儿童传递一种被认可的心理感受,培养儿童再接再厉的进取心;微笑的眼神寓意对儿童的亲和、友好和热情,引导儿童以礼待人,以善为人。担忧的眼神寓意着对儿童言行举止的忧虑,折射出否定的语义,教导儿童唯有规矩才成方圆的道理。
学前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构成,决定着他们在成长阶段需要特别的激进作用,而互动则是最为有效的促进机制之一。学前时期是个体在整个人生阶段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精神的需求。而最直接有效的精神馈赠是其他角色与儿童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式多样化,积极的互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互动甚少,或者消极的互动,都有可能对学前儿童在成长阶段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和伤害。
[1] 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园同伴互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刘欢欢.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教师身势语言及其行为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 李敏.亲子互动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李燕燕,桑标.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5] 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2013
[6] 李燕燕.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 戴姜.基于心流体验理论的儿童虚拟社区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1
[8]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9] 曲红明,李芹,刘静,谢海虹,毛辰,吕伶.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
卢小媛(1991-),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互设计。
B842
A
1672-5832(2016)09-02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