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梅娣
医学界正探索抗癌药物测试新方法
编辑/梅娣
科学家正在研发的药物到底有无抗癌效果?如果有,它又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的?如何帮助科研人员快速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
增强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能力的新型药物有可能是近年来最大的医学进步之一,癌症治疗医生说,它能将患者从鬼门关上拉回来,延长数年的寿命。但事实是,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一小部分患者身上。现在,开发一项能提前鉴定出哪些患者能受益的检测是当务之急,它能减少患者大笔的费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作用。
目前在美国,这种药物让每个病人每年要花费约15万美元,在一些需要更大剂量药物的病例中花费更多。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肺癌专家大卫•R•甘德拉博士说:“如果只有59%甚至20%的病人能从中受益,我们不希望将这种药物开给全部的患者使用,如果有一项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来展示药物有效与否,将使这种新型药物对患者和国家医疗体系造成的经济压力减小。”
但迄今为止,出于道德伦理和科学技术的原因,对这样一种检测手段的开发一直步履维艰。一些医生认为,哪怕只存在一丝这种药物发挥作用的机会,仅因为一项检测就拒绝把药物给予患者都是不公平的。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黑色素瘤和免疫疗法服务部负责人杰德•D•沃夏克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说明了对于这样的生物标志物的需求,《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将在其网站上发表这项研究。
这项覆盖945名患者的研究表明,两种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制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纳武单抗和伊匹单抗—搭配在一起,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比任意一种更有效。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在病情恶化前有平均11.5个月的时间,相较只使用纳武单抗的6.9个月和只使用伊匹单抗的2.9个月,患者获得了更长的寿命。
但药物搭配在一起也导致了严重的不良作用,如55%的患者出现腹泻和结肠炎,而只使用纳武单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只有16.3%,只使用伊匹单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只有27.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黑色素瘤专家安东尼•瑞巴斯博士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只使用纳武单抗的疗效也许和药物组合一样好,它远没有那么多不良作用,只是需要一项生物标志物检测。他说:“药物组合很出色,但我们必须搞清楚哪些患者需要它们,而不是只需要某一种药物。”
现在正在研发的主要检测针对的是PD-L1,一种由癌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它能使免疫系统“解除戒备”、不攻击癌细胞。纳武单抗和默克公司的Keytruda等类似药物,通过阻止免疫细胞接收到“解除戒备”的命令来发挥作用。因此一种合情合理的想法是,这类药品最擅长对抗发布这类指令的肿瘤,而不是那些不会发出相关指令的肿瘤。
百时美施贵宝、默克与罗氏等研发此类药物的公司的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在治疗PD-L1呈阳性的肿瘤时有着大得多的成功率。
然而,仍有少数体内肿瘤甚少释放PD-L1的患者可以受益于此类药物,因此一些医生表示,不应拒绝让PD-L1呈阴性反应的患者用药。
针对黑色素瘤的研究中,就延迟癌症恶化时间这个标准而言,PD-L1呈阳性反应的病患在只服用纳武单抗时,与服用药物组合效果相同。这可能显示这些病患应当单独使用纳武单抗治疗,其他病患则服用药物组合。
PD-L1不是唯一可能带来帮助的生物标志物。科学家发现,这些药物在对抗有着多种突变的肿瘤时效果最好。研究者最近公布,一种标记基因可以指认出一小部分结肠癌及可能会受益于药物Keytruda的其他癌症类型。
瑞巴斯博士及同僚指出,需要检验肿瘤样本中是否存有免疫细胞。如果免疫细胞已经位于肿瘤内或邻近部位,可以在“解除戒备”的指令被移除时进行攻击,这些药物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倘若免疫细胞不存在,那移除指令也很难产生效果。
而在我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李雅冬主持研究的“一种癌症药物的新型筛选方法”,201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加快在研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的进度。
李雅冬说:“我们在做这项研究时,主要针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所谓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即发生在口腔、咽、喉、鼻腔、鼻窦、甲状腺、唾液腺、颈段气管及食管的鳞状细胞癌。有关统计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54万新发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病例,其中可造成27.1万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超过50%。从他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种癌症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李雅冬表示,目前抗癌药物的筛选方法较多,但已有的筛选方法较复杂,并且仅能筛选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而无法了解所筛选出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也就是说,不知道其究竟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的,对科研人员进行下一步研究,寻找到有效的抗癌药物并应用于临床无法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而言,至今临床上还没有特别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抗癌药物。
为此,李雅冬自2000年起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一种新型筛选方法,从而寻找到更好的抗癌药物。那么,这种新方法是如何筛选抗癌药物的?据介绍,他们首先是进行细胞株培养,然后取一部分细胞株加入待测药物和发光剂,同时取另一部分细胞株加入紫杉醇和发光剂,将两组进行对比。
“紫杉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化疗药物。”李雅冬称,对比之后,如果待测药物比紫杉醇的发光强度更高,那说明前者的抗癌效果比后者更好,反之亦然。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在24小时内就能出结果,且检测步骤少,受到的干扰因素就相应较少,检测成本也很低。
而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能同时获取待测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这能大大加快待测药物应用于临床的进度,为之后研发出抗癌新药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专利的基础上,目前,李雅冬也准备借助这种方法进行下一步研究,寻找更好的抗癌新药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他说:“这种方法还或将用于其他癌症药物的筛选,进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