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江,李毅钧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31 )
排球多元组合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及实施研究
——以四川省男子排球队为例
刘江1,2,李毅钧1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2.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610031 )
摘要:目的:对四川男子排球队备战2014-2015联赛的多元组合训练方案进行生理生化监控和实施研究,为提高我国男子排球训练水平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四川男子排球队员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个赛前训练周期的训练安排,并监测其血液Hb、CK、BUN、T和C变化。结果:队员的Hb、CK、BUN、T和C值随着训练安排不同而出现变化,2014-2015排球联赛赛前训练安排要优于2013-2014排球联赛赛前训练,且成绩大幅提升。结论:综合运用Hb、CK、BUN、T和C指标能监控运动员机能状态,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和评价训练效果;四川男排2014-2015赛季独特的多元组合训练具有多系统刺激、训练持续时间长且不宜疲劳等优点,可在短期内提高运动员成绩;从四川男排训练效果来看,生理生化监控下的多元组合训练法或对提高我国排球训练的整体水平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男子;排球;多元组合训练;生理生化监控
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
2015年9月,国际排联更新了男排成年组世界排名,中国男排位于第20,创历史最差,而亚洲的老对手伊朗排名第8,日本排名第14,韩国排名第18。中国男排在2016年5月将赴日本参加里约奥运会落选赛,和伊朗、澳大利亚(世界排名第13位)及日本争夺1个奥运会参赛名额。正是时间短、任务重,如何有效训练以提高中国男排的竞技水平是当前之重。四川男排在2014-2015联赛中的成绩骤升,其训练方法或许有可借鉴之处。
四川男子排球队在2013-2014联赛中整队表现不佳,止步小组赛。队员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训练和实战后,专项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均有提高,但刚结束的锦标赛使大多数队员机体疲惫,而离2014-2015联赛揭幕则不足7周。在短时间内,既要调整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又要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水平,可谓“时间短,任务重”。教练团队在总结队员基本功不扎实、部分技术动作不规范、进攻手段单一和身体素质偏弱等不足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高度、速度、立体、体能”的训练指导思想,提出了 “多元组合训练”方案。
“多元组合训练”是在一个或多个训练单元中,依照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项目要求及个人特点等因素差异,运用训练学原理,合理选择和安排多项不同性质和比例的多元化训练内容,以获得最佳整体效应的方法[1]。其将影响运动成绩的多个因素纳入训练课中,把多种训练方法的优点和功能进行糅合,对机体的多个系统进行综合刺激,且训练内容灵活多变,训练持续时间长而不易疲劳,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且能在短期内提高运动成绩[2]。为了更好地监控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训练强度和负荷,及时科学地调整训练计划和评定训练效果,在集训期间对运动员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和评估[3]。在2014-2015联赛中,四川男排以胜5场负5场的成绩小组出线,在循环赛中以胜6场负8场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五。竞赛成绩在短期内显著提升,提示四川男排的“多元组合训练”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现对其训练过程的生理生化监控及实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与四川男排备战2013-2014联赛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排球训练水平提供数据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川男排队员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2014联赛赛前集训14人,2014-2015联赛赛前集训16人。运动员基本情况请见表1。
±SD)
1.2研究方法
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b)用QBC血液分析仪(Decton Dickinson)测定;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测定使用REFLOTRON plus干式生化分析仪(德国)和德国罗氏公司试剂条;睾酮(T)、皮质醇(C)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试剂盒)。由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康复中心完成指标检测。
测试时间:分别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9月中~11月初的赛前集训期,以集训开始前测量值为基础值,随后每周监测运动员血液学指标,空腹取样在每周日晨7:00~8:00 完成。训练前采样至第1周采样的间隔时间为10天,其余均间隔1周。
训练安排:两个训练周期分别为2013-2014联赛前集训期(以下简称P13-14组)和 2014-2015联赛前集训期(以下简称P14-15组),跟踪检测这两个周期的6周生理生化指标,每周的周一至周六训练,周日休息。
P14-15组“多元组合训练”方案:每周训练课不少于9次,总计27h/周。一次训练课包括30min准备活动, 80min主体练习,10min整理活动,运动强度以无氧供能为主结合有氧供能为原则[4-6],采用芬兰产Polar表进行实时监控,主体练习时运动员心率不低于140次/min。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将其与排球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突出解决身体训练时做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组合内容突出相关肌肉爆发力、绝对力量和核心力量训练。将体能训练贯穿在准备活动中,提升体能训练比重占整个训练负荷量的40%;突出个人技术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快节奏的攻防配合下,能快速、规范、准确、熟练地完成技术动作。其中,有针对性地降低二、四号区的三号区后攻的进攻幅度,提高主攻、接应队员打低幅度、快节奏球的能力;提高副攻一对一进攻的变线能力,加强中间快攻的突破能力;二传专项传球训练每周3次,每次30min~40min;接发球训练每周3次,每次40min;发球训练每周3次,每次30min,强调攻击性、准确性、稳定性。战术训练上,要求在实战中强化“发拦防”系统配合,注重“发球—拦网为主,辅以防守后的反击”,同时进攻系统训练以“接发球—进攻战术及保护后的再攻”为主。其中,一次攻的组合以主力阵容配合为主,每次训练课约120min;防守阵型的每次训练课约60min;拦网训练强化集体配合,每次训练课约120min。6周的整体训练安排上,前2周为适应性调整训练,第3周为训练刺激期,提升身体素质训练比例,并结合不同位置的专项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训练和配合协同训练,第5周融入模拟实战训练,加强战术意识配合,适应调整至第6周末参加联赛。
1.3数据处理
教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比其他师生关系更为密切,其心理和情感交流的机会更多,使得教育情境充满着强烈的感情体验,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教育过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是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人成长。调查分析发现,学业、就业、经济和心理焦虑是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四大压力,使研究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群体困境;同时,部分研究生与导师间的情感关系冷淡、疏离甚至存在隐患,直接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3]1016
2研究结果
2.1P13-14组血液指标变化
从表2可知,P13-14组的Hb第1周较训练前升高(P<0.01),第3周和第5周均较前一周下降(P<0.01);CK第1周较训练前下降(P<0.01),第3周较第2周升高(P<0.01),第4周较第3周下降(P<0.05),第5周较第4周升高(P<0.01);BUN第1周较训练前下降(P<0.01),第5周较第4周升高(P<0.01),第6周较第5周下降(P<0.05);T第1周较训练前升高(P<0.01),第5周较第4周下降(P<0.01);C第1周较训练前下降(P<0.01),第5周较第4周升高(P<0.01),第6周较第5周下降(P<0.05)。
2.2P14-15组血液指标变化
从表2可知,P14-15组的Hb第1周较训练前升高(P<0.01),第3周和第4周均较前一周下降(P<0.01),第5周和第6周均较前一周升高(P<0.01);CK第1周较训练前下降(P<0.01),第3周较第2周升高(P<0.01),第5周和第6周均较前一周下降(P<0.01,P<0.05);BUN第1周较训练前下降(P<0.01),第3周和第4周均较前一周升高(P<0.01,P<0.05),第5周较第4周下降(P<0.01);T第1周较训练前升高(P<0.01),第3周较第2周下降(P<0.01),第4周至第6周均较前一周升高(P<0.01);C第1周和第2周均较前一周下降(P<0.01),第3周较第2周升高(P<0.01),第5周和第6周均较前一周下降(P<0.01)。
注:*表示同组与前一周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表示两组同指标同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2.3两组血液指标变化比较
从表2可知,两组同一指标同周比较,P14-15组的Hb第3周和第4周均低于P13-14组(P均<0.01),第6周高于P13-14组(P<0.05); P14-15组的CK第3周和第4周均高于P13-14组(P均<0.01),第5周和第6周均低于P13-14组(P<0.05,P<0.01);P14-15组的BUN第3周和第4周均高于P13-14组(P均<0.01),第5周和第6周均低于P13-14组(P均<0.01);P14-15组的T第3周和第4周均低于P13-14(P均<0.01),第5周和第6周均高于P13-14组(P均<0.01);P14-15组的C第1周和第2周均低于P13-14组(P均<0.01),第3周和第4周均高于P13-14组(P均<0.01),第5周和第6周均低于P13-14组(P均<0.01)。
3讨论与分析
3.1联赛集训前血液指标数据比较
训练前数据均采集于四川男排结束当年锦标赛后第3天清晨,由表2可知,虽然Hb、BUN、T和C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但Hb和T的水平接近于两个监测周期的最低值,C水平则接近于两个监测周期的最高值,且CK高于正常值300U/L,提示锦标赛紧张、激烈的赛程对队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队员赛后处于一个机体较疲劳,肌细胞损伤较严重,物质分解代谢较明显的状态,急需营养、康复干预和训练调整。
3.2.1Hb比较
训练中监测Hb可了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营养状态及身体机能水平等。于亮等[7]发现,以耐力为主的训练会使运动员Hb上升,以速度为主的训练会使运动员Hb下降。郭黎等[8]和杨金田等[9]均认为Hb是有效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的指标。由表2可知,两组队员第1周末的Hb较训练前明显升高,在第3周开始专项训练后,Hb水平则均有下降,不过P14-15组由于训练负荷较大,既有提升身体素质的大强度训练,又有专门技术训练,其Hb下降较P13-14组同期明显,并持续至第5周才出现上升,至第6周接近训练期最高值,考虑这与多元组合训练的多系统刺激、及时营养干预和机体出现运动适应有关。P13-14组Hb在第5周增加大强度身体素质训练时也出现了下降,至第6周还没完全恢复。
3.2.2CK比较
血清CK变化是评定肌肉承受训练负荷和骨骼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与恢复的敏感生物学指标[10]。Freitas等[11]认为CK可作为排球队员训练负荷强度的有效监控补充指标。由表2可知,两组队员第1周CK较训练前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P14-15组第3周CK明显升高且远高于训练前水平,考虑这是在第3周开展了大强度训练,尤其是提高肌肉爆发力的离心收缩训练对骨骼肌细微损伤明显,致血清CK显著升高[12]。P13-14组加入身体素质训练的第5周,血清CK值出现了显著升高。而CK值在两组队员对训练强度适应后逐渐回落。提示CK值对训练强度敏感,P14-15组的多元组合训练运动强度要明显大于P13-14组,但队员骨骼肌功能状态却要好于P13-14组。
3.2.3BUN比较
姚大为等[13]发现BUN变化幅度对运动负荷敏感。研究表明[14]:当训练后BUN 浓度比训练前增加大于3 mmol/L时,运动员已达到疲劳阈值;而增加值为2 mmol/L左右时,表明运动量虽大但运动员基本可以适应;如BUN 浓度变化只有1 mmol/L,则运动量过小。由表2可知,两组队员第1周BUN较训练前回落。P14-15组的BUN第3周与前一周相比,增幅接近2 mmol/L,至第4周时增幅小于1 mmol/L,之后回落接近第1周水平。结合Hb和CK数据,队员Hb虽有下降,但并没有减少至前一周的10%,CK显著升高,提示P14-15组第3周的训练负荷量和训练强度均较大,对运动员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但都在机体可适应范围内,提示多元组合训练既能促进运动能力提高,又不至于过度疲劳。而P13-14组BUN在第1周回落后保持平稳,至第5周时升高接近3mmol/L,在第6周仍高于基础水平。结合Hb和CK数据,队员Hb下降没有P14-15组明显,CK升高幅度也较低,提示P13-14组在前四周的训练负荷量不足,而第5周的训练负荷量则过大,令运动员在第6周仍没完全适应该负荷量;且整体训练强度一般,难以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3.3T和C比较
Hackeney等[15]发现T水平与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疲劳消除和攻击意识等有一定的关系。Thomasson等[16]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120min后,受试者血清C即出现上升。陈艳梅等[17]则认为,血清C 和T 同时下降是过度训练的早期表现。由表2可知,两组队员第1周T值上升C值下降,提示队员在适当调整后,机体合成代谢得到促进,机能状态逐渐恢复。P14-15组第3周T下降C上升,结合Hb、CK和BUN变化,提示第3周的运动训练强度和负荷均加大,队员骨骼肌细胞损伤明显,机体以分解代谢和废物清除为主,随着机体对训练的适应以及营养、康复干预,P14-15组T值在第5周逐渐回升并持续至第6周,伴随着C值逐渐下降至基础水平。提示P14-15组训练负荷及强度的安排,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时间的契合,营养、康复干预等都较为到位,多元组合训练持续时间长而不易疲劳。反观P13-14组在第3周专项技术训练时,T和C变化不大,结合Hb、CK和BUN变化,提示其训练强度和量并没有达到有效范围,而第5周的训练量安排又过大,出现明显的T值上升C值下降,且距离联赛时间过近,多数队员在机能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比赛,难以发挥该有的竞技水平。
4结论
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是体能化、技术化和战术化相结合[18-19],综合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可及时有效地了解运动员对训练安排的适应状况及其机能状态的变化,有助于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对比分析四川男排在P13-14和P14-15的训练安排和有关血液指标变化,发现综合运用Hb、CK、BUN、T和C能较好地评价训练方案和队员机能状态,同时从指标和运动成绩来看四川男排独特的多元组合训练方案是行之有效的,能在短期内显著地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竞技水平,这与前人的5周高负荷组合训练可有效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0];在训练安排上,建议将专项体能训练、技战术综合训练安排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阶段,并做好指标监控,营养补给和康复干预,在赛前则应以巩固训练和模拟竞赛训练为主,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中国男排正处历史低谷,从四川男排训练效果来看,生理生化监控下的多元组合训练法或对提高中国男排的整体训练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爱发,张宏杰,郭黎. 篮球“多元组合”训练过程的生化监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60-62
[2] Isaacs LS.Comparison of the Vertec and Just Jump system for measuring height of vertical jump for young childre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8,86:659-663
[3] 林文弢.运动生物化学对体育教练员的重要性[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1):26-27
[4] 周红律.排球运动员物质代谢和能量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2(6):91-92
[5] 王鲁江,徐晓林.排球运动员的代谢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64-65
[6] 马维平.排球比赛的时间特征与能量代谢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102-104,115
[7] 于亮,尚久华,姚大为.女子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部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J].运动,2010,14:4-7
[8] 郭黎,闫晓,冯连世.生理,生化指标在击剑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49-53
[9] 杨金田,刘永敬,王海英.对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间机能状态变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80-82
[10] 袁青.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6):40-43
[11] Freitas VH, Nakamura FY, Miloski B,et al. Sensitivity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rkers to training load intensification in volleyball players[J]. J Sports Sci Med. 2014,13(3):571-579
[12] Malm C, Sjodin LT, Sjoberg B, et al. Leukocytes,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hormones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nd blood after uphill or downhill running[J]. Am J OptomPhysiol Opt, 2004, 556: 983-1000
[13] 姚大为,于亮,苏贵斌,等.两种模拟训练前后男子马拉松运动员CK、BU和心电图T/R的相关性[J].体育学刊,2008,15(1):105-108
[14]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0-106
[15] Hackeney AC, Moore AW, Brownleek K. Test osterone and endurance exercise: development of the”exercise-hypogonadal male condition”[J].ActaPhysiol Hung, 2005, 92(2):121-137
[16] Thomasson R, Baillot A, Jollin A.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and saliva adrenocorticalhormones in response to sub-maximal exercise[J]. 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2010, 60(6):435-439
[17] 陈艳梅,黄文砚.阶段训练周期中优秀重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J].体育科学研究,2008, 12(2):45-47
[18] 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0
[19] 高玉花.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4):43-47,80
[20] Garcia-Pallares J,Izquierdo M.Strategies to optimize concurrent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aerobic fitness for rowing and canoeing [J].Sports Med,2011(4):329-343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in Multi-Combination
Training of Men's Volleyball Team in Sichuan Province
LIU Jiang1,2,LI Yi-jun1
(1. Sports Science Dep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2.Department P.E.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nitoring was taken for the training of men's volleyball team in Sichuan province before the volleyball league 2013-2014 and volleyball league 2014-2015, and then compared two of the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schedule and competi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in the blood of Hb, CK, BUN, T and C have changed with the training intensity and load, and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 of 2014-2015 was better than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 of 2013-2014. These finding suggest that multi-combin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a short time, and this method combined wit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nitoring may be effective for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Chinese men's volleyball.
Key words:male; volleyball; multi-combination train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nitoring;
作者简介:刘江(1970-),男,重庆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排球国际级裁判员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1-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