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

2016-03-01 01:09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俞平伯红学胡适

高 杨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反思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

高 杨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本文以1954年批判俞平伯运动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个部分。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反思;“当代红学”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它产生了一个特殊学术“红学”,红学研究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可以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为标志,区分为前期和后期。若稍作具体区划,则可分为“旧红学”,“新红学”与“当代红学”三个时期。

俞平伯致力于《红楼梦》研究,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解放后他将其删改增订,易名为《红楼梦研究》,于1952年出版。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一文,扼要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红楼梦》的作者、版本、传统性、独创性,以及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等命题。1954年发起了全国范围由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运动,将俞平伯与胡适不加区别地一起批判,抹杀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在政治上乱扣帽子,在学术上又不实事求是,全盘否定,结果不仅从政治上伤害了作家,而且窒息了学术气氛,给红学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1 俞平伯的新红学

以胡适、俞平伯等人为代表的新红学代表红学派别中的考证派,他们抨击索隐派猜谜附会式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划定了考证范围,建立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范式,在红学史上影响深远。在新红学的创立中,俞平伯既受了胡适的影响,又与胡适有很大的差异。胡适与俞平伯的研究方法同属于考据,但是两人的具体方法有差异,故研究各有所侧重。胡适以历史材料入手进行考证,属于科学严谨的历史才气范畴。俞平伯的研究更多从文本着手寻找内证,带有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性质。俞平伯对于胡适提出的“自叙传”的观点从一开始的追随到后来不断反思修正,直至最后完全摒弃,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在红学研究上的一大超越。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对一些红学问题发表了一些经过认真思考研究的、具有真理性的见解。比如:

1.1 后四十回续书的依据问题。在考定高鹗续书的依据问题上,俞平伯采取从文本着手的方法。如对高鹗续书“宝玉出家”的依据,俞平伯细致梳理,才在前八十回中找到十一条伏笔、暗示;“贾氏抄家”罗列出七条相关信息等等,正是从作品“内证”入手对高鹗续书依据的详细推论,最后得出结论“后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

1.2 《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作者的意思是要使闺阁昭传。俞平伯指出,“书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十二钗了。在这一方面,《水浒》和《红楼梦》有相同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水浒》作者要描写出他心目中一百零八个好汉来。但《红楼梦》作者的意思,变复如此,他亦想把他念念不忘的十二钗,充分在书中表现出来。”这个看法可说是抓住了《红楼梦》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曹雪芹笔下的男子,往往不是利禄之徒便是衣冠禽兽,甚或是人面兽心的假道学先生。而他笔下的女子却见识不凡,才华出众。“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识见皆在我之上,我堂堂须收,诚不若彼裙衩”,曹雪芹为闺阁昭传的感情蕴于全书之中。

1.3 《红楼梦》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人物描写风格。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指出:“我们看,凡《红楼梦》中底人物都是极平凡的,并且有许多是极污下不堪的。人多以为这是《红楼梦》作者故意骂人,所以如此;却不知道作者的态度只是一面镜子,到了面前便须眉毕露无可逃避了,……我还觉得《红楼梦》所表现的人格,其弱点较为显露。作者对于十二钗,是爱而知其恶的。所以如秦氏底淫乱,凤姐底权诈,探春底凉薄,迎春底柔懦,妙玉底矫情,皆不讳言之。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则写其城府深严,黛则写其口尖量小,其实都不能算全才。……这下是作者极老实处,却也是极聪明处。”俞平伯肯定了曹雪芹运用写生的手段,逼近真情的方法描写出了平凡的人格,肯说老实话,做一面公平的镜子,立体的、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即所谓“不虚美”“不隐恶”。由此可见,他的论述肯定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色彩,并不是为批评家们所批判的自然主义。

1.4 对《红楼梦》的风格的审美的评判。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个性所在是“怨而不怒”。正如江顺怡君在《读红楼梦杂记》上面说“……正如白发宫人涕泣而谈天宝,不知者徒艳纷华靡丽,有心人视之皆缕缕血痕也。”同时提出《红楼梦》不是谤书。俞平伯从《红楼梦》温婉含蓄的情调,缠绵悱恻的文风,发人深省的思想等方面入手,并通过与《水浒》、《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愤激之作相比,得出《红楼梦》积哀思,偏温厚的艺术风格。

1.5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唐六如与林黛玉》一文中将林黛玉的诗和唐六如的诗进行对照,去异存同,使我们了解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对唐六如诗的借鉴。为了阐述《红楼梦》“怨而不怒”的风格,俞平伯在《<红楼梦>底风格》一文中,将《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进行比较,将这种艺术风格的美学价值准确而自然地揭示出来了。

但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在学术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个内容将在下一部分进行阐述。

2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原因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1954年第9期)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批评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李希凡、蓝翎认为俞平伯从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形式主义的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怨而不怒”的风格,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把《红楼梦》歪曲成为一部自然主义的写生的作品”。这一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和干预。“两个小人物”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大胆地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这是学术层面上的事情。毛泽东的介入,却使学术论争变成了一场批判运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开展起来了。从《红楼梦》研究上说,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标志着红学迈进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毕竟是学术问题,用搞全国性的群众批判运动来对待学术问题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也分不清是非,这种做法既在精神上伤害了俞平伯先生,也不利于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但就学术问题而言,俞平伯的一些观点的确存在不足,是遭受批判的内因。比如:

2.1 俞平伯对《红楼梦》的文学定位有一定问题,他认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位置是不很高的”,是一部个人“身世飘零,悔恨无义的从,付诸一哭,于是发而为文章,以自怨自解,其用意变不过破闷醒目,避世消愁而已”的“中国式闲书”,这体现出他对作品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2.2 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方法,采用的是“新红学派”惯用的基本方法,即实用主义的繁琐考证,这种考证不是科学地去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而是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一些个别的情节或词句,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也有不好的影响。

2.3 《红楼梦研究》在评论作者态度和作品风格上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如认为《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自传”,作者对钗黛一视同仁,没有褒贬,即所谓“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尽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等。

当时的形势,要求人民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旧式文人,俞平伯本身便与时代气息不符。正如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指出:“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红学”应运而生,《毛泽东语录》认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而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批判红学”往往专注于“吃人的秘密”,“封建统治网”,“贾府的孔家店头目”,“触目惊心的人命案和血泪斑斑的奴婢制度”……等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命题。标志着红学走向政治化,学术和政治完全混合在一起。当红学整个地失去了学术的独立品格而完全成为政治工具时,其实中国整个学术界也都失去了独立的品格,红学成为了大批判的工具。

3 当代文学的走向问题

梳理建国后俞平伯的“新红学”与“批判红学”发展的脉络,分析它们的贡献与不足,可以帮助当代人以史为鉴,传承和开辟红学发展新思路,找寻新走向。

3.1 学术品格的回归,由探讨《红楼梦》文本价值出发。从艺术和美学的内容入手探知《红楼梦》的真谛。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图解,从研究角度,研究侧面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革新。如对《红楼梦》艺术风格的研究,不再只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而是运用“艺术论”的方法,剖析作品本身的美学概念与风格。

3.2 运用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技巧,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说明《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性格变化以及它对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作用,对认识《红楼梦》的艺术本蕴是大有裨益的。不能再如“批判红学”时,一味的把贾府中的男子作为压迫者,女子是受迫害者的简单粗暴的方法。

3.3 部分吸取俞平伯的考证法。《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笔,这是《红楼梦》爱好者心头大恨。但是曹雪芹有“草灰伏线”的写作风格,当代红学可以运用俞平伯从文本出发的考证法,在前八十回中找寻众多隐藏的线索和伏笔,对后四十回的情节作出有证据的推测,由此一窥《红楼梦》全貌,也是一大美事。

3.4 在前人基础上另辟蹊径,找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自立一派,自圆其说。俞平伯作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对“新红学”之前的“索隐派”进行了批评,并用考证法寻找众多证据对自己的“新红学”进行论证,“当代红学”也应该吸取这种精神,有开辟新派的觉悟和能力。当代作家刘心武便凭借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开辟“红学”中的“秦学”一派,将十二钗之末的秦可卿作为作品文胆进行研究,颇有成果。虽然还有众多缺陷,但是他这种勇于创新,并自圆其说的精神值得当代红学人借鉴与学习。

建国以来的“红学”,表面上繁华,内里却隐藏着危机与困窘,“红学”要取得突破,我认为对十七年的红学研究进行反省和批判十分重要。我们对于这段历史,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态度,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批判有余肯定不足,未免有简单化的倾向。这一学术上的教训足堪赢取,提醒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红楼梦》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回顾历史是为了反思现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后更好地处理学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处理学术上的争鸣提供参考,努力实现学术的繁荣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益完善。

[1]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2] 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

[3] 孙玉明.《红学:195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 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作家出版社,1957.

[5] 武汉大学中文系七二级评《红》组.《我们是怎样读<红楼梦>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

[6] 刘永良.《从<红楼梦评论>到<红楼梦辨>——王国维、俞平伯评红的贡献和不足》.《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7] 刘相雨.《25年来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05年01期.

I2o7

A

1672-5832(2016)02-0026-02

第一部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对批判俞平伯运动开展的学术原因进行浅析。

第三部分,由“新红学”与“批判红学”看当代红学的出路。

猜你喜欢
俞平伯红学胡适
胡适的美国恋情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最顽强的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