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辉
几年前,青年艺术家唐冠华和妻子邢振在青岛崂山清凉涧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生活区,他们希望通过建立这种远离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下“都市病”的反思。隐居在青山秀水中的夫妻二人,每天就像生活在自然世界里的山林动物一般忙碌着,盖房、种菜、剥麻、纺线……一点一滴地将脑海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现实。
初见唐冠华是在2011年。那一年,四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在艺术家尤良诚的组织下,举办了一场名为《现场》的当代艺术四人展,我和唐冠华是其中之二。那次他带来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奇怪零件,构成了展览中的“艺术装置”部分,而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邢振在现场为观众理发,并分享制作手工皂的经验。
唐冠华说,他在青岛崂山的一个村子里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那些参展的“装置”都是为了解决模拟生活区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设计的——有发电机、污水净化器,甚至还有滚筒洗衣机。
他希望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在山谷中实现自力更生,并观察和及时反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那时起,我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如他描绘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
后来,我跟着唐冠华和邢振去山上走了一趟,这个“田园美景”的幻影便如泡沫般被打破了。三栋小破房子,一块还不到30平方米的小菜地,这就是当时的“基地”雏形。幸亏那时候天还没开始变凉,不然过夜都困难。唐冠华对此倒是满不在乎,在菜园里忙着浇水捉虫时,还不时地开个玩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他早已把困难都想在了前面,所以眼前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事情不能一个人做,但又不能没有一个人先做,这就充满了困难。对我而言,那座生活的山谷就是问题之山。上山前我就知道,去了就是去与问题相遇的。”唐冠华说。
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唐冠华和邢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就像两只要过冬的松鼠,一刻不停地准备着。
唐冠华和朋友们一起研究房屋的搭建,收集塑料瓶子制作保温层,用钢筋一次次做实验,而邢振也学会了剥麻纺线,学会了动手制作鞋子和衣服,他们甚至用最原始的打火方式生火……经过三年努力,那个描绘中的田园美景出现在眼前了。
几乎所有来过的人都会用“乌托邦”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里,但唐冠华说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乌托邦”只是一个虚幻的空想,而他们是在实实在在做事。
婚后,唐冠华和邢振下山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山下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一天上午,邢振被小狗“坨坨”咬破了手,便进城去打狂犬病疫苗,中午时分就从山下回来了。邢振一回来就张罗着和我去打水,他们取水的地方在一个小河沟的低洼处,这里的确积了一些水,但远远不够,带去的两个水桶只打满了一个,水也不干净,只能浇地。邢振说:“今年特别旱,用水是个问题。没有雨水,饮水就不能解决,打井的话,费用还是比较大,先不考虑。”
其实,他们在等一场雨。唐冠华需要把雨水送去做一个饮用水指标测试,他已经解决了水的收集和过滤系统,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达到饮用的标准,而现在愿意给他们免费做检测的单位并不好找。
邢振打回了水,就去后面的菜园把在集市上买的西红柿苗移栽了,共九株,用完了一桶水。然后她又把在集市上买的蚯蚓倒在垃圾箱里,据说可以分解有机物并抑制异味。
“明年我想养蚕宝宝,这样就有蚕丝了,可以做些蚕丝衣服。”邢振这么说。
在山上,她还学会了制作各种纺织品,蚕丝、牦牛毛和麻线,这些都可以用来做衣服。
唐冠华说,他们并非消极避世、遗世独立,而是想通过这种远离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前社会“都市病”的一种反思。“我们今天习惯使用货币,一旦口袋里没钱,就困窘不堪,生存艰难。这是因为我们发明了货币,长此以往的消费习惯让我们不由自主遗忘了许多曾经擅长的能力。我倡导自给自足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重新捡回这种能力。”他认为自己正在开展一项尽可能少依赖金钱,而通过双手制作必需品的生活实验。
没错,唐冠华和邢振是真的在用自己的双手,尝试着一种全新而又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尝试着去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