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内在动力的作用,而高校的科研拨款作为其有力支撑,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分析了我国在高校科研拨款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综合激励理论对高等教育科研拨款提出了局部调整措施的相关分析和建议。
科研拨款激励理论问题建议一、高校科研拨款问题的提出背景
1.高校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科学研究,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能够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最重要力量,高校凝聚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拥有着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的优势,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能够提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统计,目前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以上,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的2/5左右;全国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高等学校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校科研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大学要想在21世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就必须把科研置于高校发展战略的首要和核心位置。
2.科研拨款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激励
由于高校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做出的卓越贡献,各国及各地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都以不同形式资助高校,特别是资助公立院校的科研活动;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成为了高校开展各项科研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如表1所示)。
另外,从各类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校科研拨款的过程中,基于推动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和科研创新不断发展的考虑,相应的科研拨款机制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出了竞争性和激励性。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置长期经常性科研经费保障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普遍稳定提高,另通过项目竞争和科研水平评价等形式,将科研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以经济手段将具体数据与拨款数额相挂钩,从而有效刺激和调动了高校提高科研水平的主动性,促进了科研的创新和重点行业、重点学科的发展。
二、激励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拨款历史与现状分析
1.新中国高等教育科研拨款的观察与回顾
在我国高等教育拨款制度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贫乏,无力去考虑支持和激励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仅有的财政拨款多用于维持高等教育的正常运转。1985年以后,我国划拨高等教育一般经费主要采用的是“生均综合定额”的拨款模式,这是以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生的生均经费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数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其划拨更多的出于均衡和供给的考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金额在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拨款中考虑科研水平拨款的重要性。2002年以来,高等教育拨款在原有财政拨款体系中开始通过添加“专项拨款”,从而支持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此类拨款是由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而设定的,是基于经验和协商机制而运行的。与之前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类似,此类“专项补助”的数额没有直接和确定的划拨依据,其使用范围涵盖了基础设施修缮、学科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部分由高校自主安排的科研活动等支持上,还没有将拨款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没有体现政府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增强竞争性,促进公正、公平的要求。
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拨款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财政拨款的体系中(如图1所示),一般经费作为高校发展和正常教学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依靠生均综合定额的形式整体划拨到高校的,其中对于教学运行、人员支出、基本建设、行政运行和科研运行等经费的划分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界定(图中以虚线方框表示)。虽然基于对高等教育科研水平的关注和重视,多年来,从一般经费和专项补助中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对于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比例份额。目前来看这种拨款制度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校的一般运行经费,是拨到高校后再根据高校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使用的,尚没有完全明确的设置针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拨款份额。第二,是在高等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中,虽然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拨款逐年增加,但其下拨仍以经验加调整为主要方式,不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针对高校科研水平提高的激励机制。
对此现状,国内学者进行了数量众多的研究,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郭德侠(2010)通过对比中英美三个国家政府对科研的资助方式,从而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科研拨款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的观点也印证了本文关于科研专项经费申请方式的一些看法,即专项科研经费为代表的竞争性经费在大学科研经费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使各大学为了获得科研经费而以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导向为核心,从而使大学之间出现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以及不正当竞争等现象。杨丙红(2011)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看待了高校科研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中就明确的指出“从科研事业费的拨付标准看,即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按专职科研人员编制计算的人均科研事业费也不足1万元。”同时,由于高校科研专项经费以竞争性方式获得,某种程度上也滋长了权力寻租和学术不正之风。笔者通过对比英国与我国的高校科研拨款体制,发现我国实行的科研拨款也有英国“双元支撑体系”的影子,但是实施的细节设计不够。
三、激励理论对我国科研拨款体制改革的启示
激励一直被解释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在状态”,由动机引起行动,进而实现目标。因此,激励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诱因激发或者满足需要使得被激励对象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迄今为止,众多专家和学者从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如何对个体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
其中,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是结合激励理论中的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型激励理论从而形成的综合型理论模型,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人在激励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努力、绩效、报酬和满意度的良性循环就是激励的全过程。激励、努力、绩效、报酬和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波特和劳勒认为,要达到有效的激励必须处理好努力和绩效、绩效和报酬、报酬和满意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下图2)。
四、激励理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拨款中的体现
针对前文表1中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在科研拨款方式中无论是自由竞争式的项目拨款或是基于科研水平评审的科研质量拨款,其核心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励高校更多的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于以上国家和地区在开展科研拨款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激励手段从而产生的激励效果,在国内也已有大量学者开展了详细的研究。
学白羽(2004)、王凌宇(2007)、宋立渠(2010)分别研究了美国科研拨款的规模、拨款方式、经费管理办法等,进而阐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分配方式是自由竞争,各部门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资助计划或发放研究课题,各大学内以教授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小组可以在其选择的领域中自由地提出申请,平等竞争,经过同行评议审查后择优与其签订合同,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比,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提到了我国还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是独立于普通公立大学之外的,所以如何能够通过科研拨款提升普通公立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在我国的科研拨款中应当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提到英国的科研拨款,必然要与RAE联系在一起,这也是英国科研拨款的主要特点,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英国的科研拨款模式和RAE的运行机制开展了研究。范文耀(2003)、汪利兵(2005)、陈志勇(2007)、曲婧(2010)、任文隆(2014)都针对英国的科研拨款模式进行了研究。英国在RAE中所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使高等教育各专业的评审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其评价结果也更能够体现某高校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真实水平,更有利于将科研水平和科研拨款切实挂钩,从而体现拨款体制的激励性,增强高校发展科研水平的满意感,也为能够推动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提供充足的拨款保障。
范冬清(2008)在研究中详细分析和阐述了香港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其中对于科研拨款部分的具体划拨方式和产生的激励效果也进行了说明。他强调了这样的科研拨款机制,一方面,保证了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也鼓励高校积极投身科研,从而争取更多的灵活科研经费,是值得内地政府在进行高等教育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的。
五、从激励理论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拨款提出的建议
组织行为学在定义激励时,离不开三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内驱力和目标。激励实际上是把需要、内驱力、目标这三个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构成动机激发的整个过程。从激励的定义来看,提高高等教育科研拨款使用效益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不断激发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借鉴英国与香港的高等教育拨款与高校科研水平评价体系的联系,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整体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局部调整——通过设置部分具有弹性的高校科研水平拨款,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科研拨款的有益补充,以增强高等教育科研拨款的激励作用和竞争性,从而提升科研拨款的使用效益。这部分资金可以从政府科研项目经费中分离出来的,根据高校在一定周期内科研发展的水平表现来设定评价指标,采用一定规则来进行公开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拨下一周期内经费,随一般性科研经费下拨至高校。其直接来源是高等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中用于提高校科研水平的部分竞争性经费。
结合激励理论从宏观角度来说,通过科研水平拨款机制的建立,可以将高校科研水平提高的目标明确到我国高校的具体发展目标中;对于科研水平的评价和科研水平拨款相关联则将此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每个高校的科研资源需要相结合,能够增强科研水平提高对于高校发展的吸引力;同时也使得高校形成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为发展科研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付出努力。高校在获得科研水平拨款后,满足了自身发展科研的资源需要,也能够推动我国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增长的目标。
结合综合激励理论可以做出科研水平拨款机制的整理框架和体系,但其中还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量化衡量高校科研发展的水平或科研绩效的指标应当怎样确定。(2)科研水平发展的相关指标如何与科研水平拨款进行关联,从而指导科研水平拨款的使用的下拨、使用、考核、反馈。(3)如何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拨款对于高校对科研资源需要的满足情况和高校的满意感,并设定何种反馈机制来进一步完善此拨款机制的效果,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蓉.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财政体系:中日比较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R].2004.3.
[3]王翊.新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4]郭德侠.中美英三国政府资助大学科研方式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7):47-54.
[5]杨丙红.公共财政视野下我国高校科研拨款制度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8):28-32.
[6]学白羽.中美政府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及管理方式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6):54-59.
[7]范冬清.香港高等教育拨款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12):36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