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16日,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的要求,江苏省教科院王国强副院长率领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张丹枫教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李亮博士、江苏省教科院幼儿教育研究所张晖副研究员、基础教育研究所孙向阳副研究员,一行五人至无锡市锡山区进行“科学认读实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实验指导工作组的汇报,实地走访了实验学校,观摩了实验教师的汇报课,对实验组的核心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并与实验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摸清了锡山区“科学认读”的实验情况,并对此实验给予了专业引领与推进建议。
一、经验与成绩
无锡市锡山区的“科学认读”历经十六年的探索,经历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经验与成绩:
1.长期实验,体现了不懈探索的科研精神
1998年底,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先生向当时的锡山市教委及荡口实验小学、荡口中心幼儿园推介“科学认读”的实验构想,得到热烈响应并且形成了共识。这些共识实际上是一种研究的假设。围绕研究假设,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荡口中心幼儿园共同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作为周德藩先生倡导的“科学认读——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实验研究”总课题下面的一个实验点,从1999年9月入学的“小班”正式开始实验。这是实验的第一阶段,历时三年。2002年9月~2008年6月是实验的第二阶段,在幼儿园和小学同时开展。小学阶段的实验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分别制定实验方案。2008年9月~2011年6月,实验进入第三阶段,分别对前几年的实验措施加以梳理,凡重复实施证明有效而且可行的措施,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并且坚持实施,使它们常态化;存在问题的经过调整以后继续进行实验。2011年9月至今,实验进入推广与深化的阶段,形成了区域性推进的局面。
2.实验追求科学性,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本真追求
科学认读实验自始至终努力追求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科学的认识、态度、方法、举措;追寻符合汉字认读、学生认读、教育现实的规律;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在自然的状态中融入课程;做到教者有心,学者自然,反复接触,潜移默化,同时防止小学化的倾向。
(2)实验分幼儿园、小学及初中不同学段进行。不同学段的科学认读实验的要求是不同的,实验组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也在努力探索符合不同学段的实验要求、策略及方法,在实验验证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得出了不同学段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实验不仅保证了实验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创新了不同学段的实验样式及实验成果。
(3)探索出不同学段的实验策略。幼儿园阶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阅读不是零起点,同时也认识到儿童的识字与认读的不同,因此,在实验的要求上不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在于兴趣培养,防止小学化的倾向。小学阶段的实验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分别制定实验方案。低年级“科学认读实验”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主阅读”,中高年级的实验则是在实现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以阅读素养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比《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水准有大幅度的提升。这样实验就依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而建构起从科学认读(幼儿阶段)到自主阅读(小学低年段)到研究性阅读(小学高年段)的阅读工程体系。
(4)实验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还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学科间的贯通。为达到实验目标,低年段采取这样一些实验措施。一是改革语文教学,延长一年级开头的拼音教学时间,同步开始阅读教学;综合运用“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识字教育的先进经验,提高识字教育效率;改革语文阅读课教学,积极实行课内、课外拓展阅读。二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识字教育或者课本阅读。三是进一步开展亲子共读。四是开展各种评价激励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持续动力,实验组将其概括为“学科全覆盖,教师齐参与,家校共配合”。
(5)实验结论可靠,研究成果丰富。幼儿阶段的实验班经历三年实验,经过对实验过程资料(包括阶段工作安排、孩子群体和个体行为的观察记录、家长反映、个别了解等等)的分析与综合,得出下列实验结论:一是周德藩先生关于识字教育科学化的理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原则,在荡口中心幼儿园一个实验班的三年实验中得到初步证实。二是所取得的实验经验可以在后续年级推广应用。三是进一步积累实施经验,并且开展深层问题的探讨。
锡山经过16年来的“科学认读”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科学认读”理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让8岁儿童实现自主阅读这一目标来看,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科学认读”实验,理论上是可信的,操作上是可行的,成效上是可靠的。近年来,为了深化“科学认读”实验,全区又成立了6个“科学认读”实验协作组,幼儿园3个协作组分别就科学认读生态环境创设、科学认读家园共建、科学认读绘本阅读3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学3个协作组分别就低年级识字教学高效化、科学认读学科全覆盖、语文课内外拓展阅读3个方面深入开展实验研究。目前,实验正在全区小学、幼儿园扎扎实实地开展着。
二、问题与建议
尽管锡山区的科学认读实验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化认识与改进的问题。调研小组成员在交流反馈时,分别肯定了这个实验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课题组的探索精神,形成的一致意见主要有这样几点:
1.需要深化对实验本身的再认识
十六年的实验,课题组一直将其称为科学认读,而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阶段的实验过程中,其实验目标与举措是不同的。幼儿园阶段主要努力方向为培养儿童的认读兴趣,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与研究性阅读能力,初中阶段是更高一个层次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因此,用科学认读这样一个概念是不能统领整个研究的。我们理解为这项研究实际上是识字教育科学化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追求科学性的识字教育思想、识字教育模式。endprint
2.需要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在听取实验情况介绍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课题组反复在“认读”“阅读”“识字教学”“阅读素养”“识字教育”等概念上摇摆,这种纷乱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实验本身的表现,不理清这几种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会造成实验行为的迷茫与方向错失。其实,三个阶段的实验目标与追求是不同的,对学生培养的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实验过程中有将几种不同的教育要求混同一样的表现。
3.实验举措的再推敲
调研组一致认为,幼儿阶段的科学认读实验科学性强、效果好,其做法值得大力推广,而小学阶段的识字教育实验的举措多是语文教学上识字教育策略及方法的组合。这种组合本身也许是创新的,但是在其他学科及教育活动中全部渗透识字教育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这个有违机会成本的规定。当我们为某项教育目的而占用其他教育活动时间时,这个做法本身就值得质疑。
4.需要对实验设计的反思
这项研究从最初开始就努力追求科学性的研究设计,因此,采用的是准实验的方式进行,这本身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幼儿园的一个试验班的设立体现了教育准实验的价值追求。因为实验班与对照班是均衡设立,除了实验教师的语文素养及研究能力相较平行班教师强之外,其他因素基本均同。在幼儿园三年的实验过程中,其实只是强化了科学认读这一个影响因素,所以得出的儿童阅读素养得到提升,身体成长、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能力、艺术兴趣与表演能力都见长于对照班这样的结论就比较可信。
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实验班的设立就不太科学了。课题组是将幼儿阶段的实验班39人整建制地作为小学阶段的实验班,而同年级其他班级自然作为对照班,并且不断地强化这个班的科学认读实验,也得出学生阅读素养及其他各方面的表现明显高于对照班的结论。这种结论是需要质疑的。这是因为经过幼儿园三年的实验,该实验班儿童的阅读素养基础是好的,是明显超过平行班的,再经过小学六年的实验肯定会在阅读素养方面超越平行班,因此,小学阶段的实验班学生阅读素养明显超过平行班的结论就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当然,初中阶段的实验编班稍有改变,将另外的12人编入,证明了中考成绩好于平行班的结论还是可信的,同时也证明阅读素质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这个结论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调研组最后还建议,锡山应不失时机地将已成熟的实验成果加以推广,以扩大影响和效益;如果这项实验继续做下去,应扩大实验面,可以在区域(锡山全区)层面选点展开;区课题指导小组要制定实验纲要,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使实验本身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可复制性。调研组还表明,江苏省教科院全力支持锡山区的实验工作。
(孙向阳,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10013)
责任编辑:颜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