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关系:儿童合作学习的有效保障

2016-02-29 08:11许惠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儿童过程思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竭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纵观儿童课堂上的合作,受年龄、认知特点、组织能力等的限制,往往表现出“小组不‘组,合作乱‘作”[1]的现象。细究其因,关键在于儿童个体与伙伴、群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确立。这就要求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在优化合作学习内容的同时,能以关怀每一位儿童成长为目标,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推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建立关系意味着将合作学习的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语文课堂上,儿童在合作学习的对话交流中所呈现出的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等等,与语言建构能力是同步发展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儿童合作学习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现优秀——“我你”关系的确立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活动毫无疑问是自我中心的和利己主义的”,这种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甚至“不受经验的影响”。[2]这就决定了儿童在合作学习过程的诸多“挑刺”行为,他们会不自觉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多角度地发觉伙伴的“错误”,从而使自己与他人处在一种“我—他”关系的疏离状态。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对话合作关系,体现了一种“动态相遇”。[3]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紧扣“儿童多”展开了合作学习,其后进行反馈交流。

生1:我觉得小婧同学说得特别好,她找到了“一面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借队旗的多,来写儿童的多,这是我没想到的。

生2:我们都找到了“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飞涌”写出了儿童多,但是小宇同学还结合魔术匣子一起理解,就和蜜蜂窝里一下子涌出很多蜜蜂的感觉一样,特别多。

《学记》有云:“相观而善之谓摩”,其核心要义便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要突出正面教育的作用,取长而补短,“发现优秀”的实质也在于此。从反馈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以伙伴的“优秀”为关注点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在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而不是在合作学习的前后一味地、单一地表达自己。

首先,发现、认可优秀体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能有效地将儿童从合作前后的自我表达中抽离出来,确立起儿童个体“我”与伙伴“你”的关系,使合作学习得以顺畅地展开。

其次,伙伴的“优秀”中潜藏着他人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流淌着儿童的同辈文化,发现优秀便于实施知识、技能、情感等的“正迁移”。

第三,“发现优秀”式的反馈能有效地促成儿童从排他性的自我表达走向倾听式的回应表达,在考察儿童合作学习倾听投入度的同时,也锻炼了儿童迅速检索“优秀”的能力,将他人表达中的“优秀”汇入到自身语言发展的“流”里,能更好地实现语言建构。

二、融合观点——“我们”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合作是“通过互相倾听和共同探究关系发展起来的”,“是交响的关系。”[4]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交响”就是不同见解交织的和谐状态,“交响”的达成不仅有赖于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要求他们能理解每一个伙伴的不同见解,形成融合团队智慧的表达,使“我们”——这一体现合作关系的团队概念在表达中得以体现。

1.形成条理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领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能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问题,深入学习。因此,要适时地引导他们互相补充,完善感知、理解体验,展开有条理的叙述。

在合作学习《螳螂捕蝉》一文中的少年机智形象时,有一组学生对文章第三自然段少年在王宫花园转了三个早晨的相关描写进行了深入解读,不仅产生了综合全体成员智慧的独特且全面的观点,更将话语组织得条理清晰,观点鲜明:

我们组认为,这段文字中有三处体现出少年的机智。第一处是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经常出入的地方,又符合打鸟这样一件事;第二处是“拿着一只弹弓”和“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这里不仅与打鸟的事情相关,而且弹弓和湿的衣裳鞋子可以与平时吴王见到的不同,就更会引起吴王的注意;第三处是“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表面上看他是在找鸟打,其实是在等待被吴王发现的机会,不仅机智而且很有耐心。

2.生成关联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交流“我认为……”“我觉得……”,更多的是“他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从他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互相启发,即时生成。这种充满现实感的表达才是合作学习中思维高度在场的真正体现。

《广玉兰》中有这样一句话:“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

生1:富有光泽的叶片写出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叶背的颜色还是铁锈色的。

生2:你说的“铁锈色”让我想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中,也有差不多的颜色,好像是“生铁铁锭的色泽”,写出了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生3:我觉得也是,都是用“铁”来形容植物的颜色,铁多刚强呀,钢铁就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

由一个学生的发言拓展开去,找到相关的知识背景,互启互补,丰厚理解,形成切实的思维共鸣,让对话在生成中持续,这就是合作的魅力。

3.尝试思辨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学生小组讨论从哪几件事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小组发现课文写的三件事中,就第一件事“找纺织娘”没有写到衣袋,有人觉得应该在这件事中添加进关于衣袋的描写,也有人觉得不用添加,添加了就跟前文重复。于是,小组中出现了冲突性的争辩。

像这样紧扣文章主题、带着思考挑战文本的勇气,应该予以呵护鼓励。当然,我们也要适时地介入,加以引导。首先,通过品评观点的方式看到疑义的根据,尊重发现者;其次,让学生明确,比表述自己意见更重要的是学会复述对方的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驳;再次,如果找不出对方的错误,应该客观辩证地认识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多角度的观点,在思维的交锋中凸显合作学习的深度。endprint

三、表达援助——“他者”情怀的培育

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强调人与人相遇过程中的呈现方式、责任关系、“我—他”心理等,[5]这给我们推进儿童合作学习带来启示:作为参与合作学习的每一个“我”来说,应该意识到合作伙伴即“他者”,是不同于“我”的独立个体,一方面,“我”必须尊重“他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强加于他人;另一方面,“我”必须对“柔弱的他者”产生一种责任感,鼓励他们参与合作,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合作学习之外。

1.鼓励复述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当其冲的工作是观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6]他们大多思维的敏捷性不够、即时表达能力不足。对他们的忽视会使他们游离在团队之外,不利于合作团队的整体提升,鼓励他们进行复述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赞同与不赞同”的简单评价方式,邀请他们复述自己认可的观点;其次,引导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对复述过程中的新发现、新观点加以捕捉,使这些“柔弱的他者”在复述表达中产生信心;第三,对于表达中的错误不能过于纠缠,以免他们重新陷入沉默之中。

2.让学于问

语言的习得不仅要“心头运”更要“口头转”。对那些不能很好地投入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动起嘴巴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学生或有理解但说不出口,或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不妨通过站在“他者”立场“问一问”的方式,来体现对他们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其他成员延迟交流,让学于问,如“什么地方不理解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通过询问的方式,促成他们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他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对这些思维慢热型的学生进行投射性的思维猜测,通过“你是不是觉得……”“你是这样认为的吗?”这种方式,将他们卷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四、体验评说——“人人”思想的塑造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合作者之间形成“积极互赖”的心理,即“不同学习者知觉到个体的成果有赖于他人或整个小组的成功”,每个学习者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小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这种责任和贡献必须能得到确认和评价”。[7]简而言之,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良好的合作学习反馈和评价,能够促成这一思想关系的有效形成,进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

如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推进的合作式讲评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自主订正,反馈经验教训,提请同学注意;第二步,小组合作,找到答题要点,互相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反馈合作体会;第三步,提出疑义,师生合作探讨,总结答题“类经验”。

这样的合作设计中,包含着指向儿童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多方位思考。

1.经验陈述,实现语用知识的正向迁移

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参与直接指导,而是引导学生把试卷上的散点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转化为语用性的类经验,通过合作后经验分享的方式呈现。一方面学生能互相启发,调动起丰富的知识背景,触类旁通,形成探究“考点”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伙伴的嘴巴所讲述的经验,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便于正向迁移,实现合作小组的整体提升。

2.收获微评,强化合作过程的积极体验

上述三步讲评试卷都需要学生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这样的环节设计关注的是答题的思考过程,这一呈现利于思维的个性挖掘和“纠偏规正”,然后通过合作收获的微评,巩固、反思、强化过程,求得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在一次“微评”中,有学生的发言令人动容:

这次学习,我们都要表扬小宸,他控制住了自己的嘴巴,能够认真地听同学发言,也贡献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一点特别好。

小华的发言是我们组的最佳发言,他虽然一道题目做错了,做对的同学还不知道对的原因,他马上发现了这样的题目应该“由表及里”来表述,让我们很受启发。

在这种简单评说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参与度、情感态度等的评价,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友善地看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学会了更加辩证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缺失,合理地认识到了“人我”“我群”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合作学习,在合作群体中发展自己。

如果合作学习中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不断让学生意识到“他人对我很重要”“尊重他人就是发展自己”“共同进步才是最大的进步”,那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协作共赢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严华银.让学校安静——严华银讲教育[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3.

[2][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17.

[3]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9-51.

[4][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8.

[5]罗洪.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2008(8).

[6][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7]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许惠芳,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214101)

责任编辑:宣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过程思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