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
【摘 要】作者从事电视摄像工作近30年,从新闻摄像、专题摄像到大型晚会现场联机录制,都经历过。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摄像员,要满怀激情,饱含感情,把镜头涂上感情的色彩。
【关键词】激情 镜头 感情的色彩
从事摄像工作近30年了,看到如今的80后、90后人才辈出,深感欣慰。回想起自己从事摄像工作的经历,感触很多。从新闻摄像、专题摄像到大型晚会现场录制,这么多年的体会和经验,在这里与同行交流一下。
一、从画面构图说起
当初我学习摄像的时候,讲究的是画面稳定,轴线原则,黄金定律,金字塔构图等等。许多年以后,我还是这样摄像,但总感觉画面里缺少点什么。多年以后,我想明白了,虽然我的画面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缺少灵性,缺少感情色彩。画面不能引导观众到达感情释放的巅峰,有的时候,画面的节奏滞后观众的情绪发展。使摄像师从主动者变成被动者的原因,就是画面的节奏和画面的表现力。我不是说摄像基础理论没用,而是基础很重要,打好基础之后,我们才能赋予画面灵性,让画面更有感染力。没有基础功力,一切都是空谈。
二、无意识拍摄
我的家在美丽的湿地之都盘锦。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红海滩,绿苇荡,鹤舞鸥翔,只要你勤奋,就会拍到你意想不到的美丽景色。1998年,我计划创作一部反映盘锦芦苇荡的专题片。拍之前,老师把稿子写好了,很美、很煽情。我担心自己拍不好,糟蹋了这么好的稿子。老师鼓励我,你就大胆地拍吧,你觉得怎么美就怎么拍,没有限制。话是这么说,可到了现场我一片茫然。手里攥着稿子,脑袋里想着这一段配什么画面,握着手柄的手心里全是汗。后来,我心一横,拍吧,管它稿子怎么写的呢,我觉得好的画面就都拍下来。那一年真的很辛苦,每天早上3点多从家里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到苇海深处,在日出前架好摄像机。当天空灰蒙蒙的时候,我看到水沟里的小野鸭扑楞着翅膀贴着水面急速远遁的画面,连忙开拍。水面上烟波浩渺,苇穗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一轮红日在苇尖上慢慢升起,这奇妙的仙境景色让我忘记了紧张,整个人融入了周围的一切。我变得随意起来,仿佛周围的一切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知道从哪个角度看是最美的,我不用思考就知道,结果,这些画面毫无雕琢却美丽异常。哪怕一片带露珠的苇叶,在画面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活了起来,这是摄像赋予它的。无意识拍摄是建立在基础牢固,经验丰富的前提下,饱含情感融入到大自然中才可以完成的,这是摄像的一种境界。
三、无剪辑拍摄
首先,到达采访地点之前,我们要把采访的内容、形式、地点、拍摄环境等等因素了解清楚,然后打腹稿,就是把这条新闻稿的框架在心里搭起来,这个过程也是文字与画面同步在脑海里出现的。到现场之后,检查设备、调白平衡,然后按之前的腹稿拍摄画面。第一个画面拍什么,多少秒,下一个画面拍什么,多少秒,按部就班拍下来。顺利的时候,回到台里根本不需要剪辑,按照文字稿对上第一个画面,后面就OK了。有的时候采会议新闻,回来之后也就是把领导讲话的画面调整一下就完事。无剪辑拍摄在开“两会”的时候特别管用,很多时候会议结束得晚,市领导还要审稿,等回到台里剪辑时间基本没有多少了,这个时候如果记者在现场是按无剪辑手法拍摄的,回来之后就完全可以不用再剪辑,对上领导画面和同期声就可以拿去播出了。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离开新闻部门好多年了,但自己熟悉的无剪辑拍摄手法,却一直在使用。拍专题片的时候,如果用无剪辑手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拍一个人物专题。在同一个环境下,与被拍摄者沟通好之后,我们按照剪辑顺序拍摄远景、中景、特写、超特写再中景,一气呵成,既节省时间,主人公的情绪还能衔接上,后期制作的时间大大缩短,可谓好处多多。
四、把感情寄托在镜头上
我最开始的时候学的是摄影,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相机。在我16岁的时候,终于有了一架属于自己的相机,那是一个仿海鸥120的全塑料壳的简易玩具相机,当我把胶卷从相机里拿出来的时候,我知道完蛋了,因为我什么也没看到,胶卷跑光了。当我痴迷摄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把我要表达的意思用活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像照片那样,需要人们去理解你当时的拍摄心情和要表达的含义。
后来,我终于有一天扛起了摄像机,当上了记者,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我把所有的情感都表现出来的方式。那些我辛苦拍到的画面,配上抒发情感的音乐,不管别人怎样,我陶醉了,我彻底地陶醉在这音画世界了。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外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我都在想,如果拍下来会是什么样,从哪个角度拍合适,什么光线下拍最好。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早年养成的习惯却无法改变。每当夜深的时候,我会把第二天要采访的内容,镜头如何安排、衔接,每个镜头的角度、构图等等,都在脑子里推演一遍,有些点睛的画面提前想好,第二天我会留意拍摄。这些点睛画面都是充满感情色彩的画面,是我对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诠释和理解,然后通过镜头记录下来,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它既是人物、事件本身对观众的感染或是感动,同时,也是我对人物、事件本身理解之后,对重点部位的聚焦和放大,但绝不造假,目的是引起观众的共鸣。
摄像机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和画面,而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就是摄像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了。我的理解是,把镜头当成记者感情宣泄的闸门,带着感情色彩打开这个闸门,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拍一只丹顶鹤,我会从早上开始,端着摄像机伏在苇荡里,静静地等待,抓拍旭日的一抹金黄漂浮在洁白的羽毛上,像婴儿绽放的笑脸。抓拍丹顶鹤振翅长鸣的一瞬间,像一个高傲的舞者。抓拍落日的余晖涂抹在丹顶鹤的胸前,那狭长的影子,诉不尽对远方的思念。当你的镜头有了情感,你拍出来的画面自然就会带有温度和色彩。
五、返璞归真,记录生活的本源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大批的摄像师拜倒。究其原因,无外乎它反映了人们平时忽略的一些东西,并且,很美地记录了下来。我们看了之后,都觉得很美,但央视没播之前,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景色、事物却很好地被我们忽视了。可能跟年龄有关吧,曾经我们都喜欢“高、大、上”的画面,而这些画面确实很炫、很惊艳。那些存在于名山大川的景色本身就非常漂亮,所以拍回来就能用,不需要摄像师做多么复杂的设计和捕捉。历经了一个时期之后,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像师,需要沉淀自己的创作经历,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最后,我感觉还是返璞归真的好,记录生活的本源,其实就应该是每个摄像师的职责。那些曾经被我们遗忘的“角落”,现在有一些已经找不到了。时代总是向前发展,我们既要适应同时更要做好记录,由此追寻社会、人文发展规律。
有的时候,眼睛看到的景色未必就是最好的。当我们潜下心来,把镜头对准那些不起眼的角落,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曾经,我拍过一个反映人工养丹顶鹤的人物专题。我扛着机器跟着他拍了一个星期,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知道,那是这部片子的灵魂。每天早上,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苇荡深处的养鹤基地,一拍就是一天。我总想用一组镜头,揭示养鹤人的内心世界,但拍到的这些镜头明显不够分量,我很纠结。有一天中午,他(饲养员)家里来电话,说孩子病了,让他回去一趟。我灵机一动,扛着机器也跟他回去了。走进家门,我看到床上坐着他的爱人,怀里抱着孩子,原来是孩子发烧了。因为他们家住在苇荡边上,离市区很远,如果去医院,需要他开家里的三轮车出去。忽然,我看到里屋的炕上趴着一只丹顶鹤,身子用棉被盖着,只有脖子露在外面,警惕地看着我这个陌生人。我忙问,你家里怎么有丹顶鹤?他说,这只鹤被人下夹子把腿弄断了,这些天气温低,不爱好,他就把鹤抱回家放到炕上,暖和了好得快。我立即开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一面是他的孩子,一面是丹顶鹤。正因为他对待丹顶鹤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才配做“鹤爸爸”。
六、从记录到创作再回到记录
近30个春秋,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中两鬓已斑白。每当回想起这30年来的点点滴滴,不禁心潮起伏。这一辈子别的不会,就是摄像干得时间最长。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从简单记录到组织创作再到用感情记录,最后完成摄像师本质蜕变,这就是一个摄像师一生总结出来的经验。
摄像机镜头是无色透明的光学镜片,但当我们满怀激情去看镜头的时候,你会发现镜头是五彩斑斓的,展现在镜头前面的景色也是绚丽多彩的。所以,当你扛起摄像机的时候,一定要充满感情,把摄像机当成自己的眼睛,人机合二为一,让自己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把自己想象成山坡上的一株小草,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河岸边的一颗鹅卵石,你与这片土地同呼吸。这样,你在摄像机镜头中看到的一切,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