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春
【摘 要】新闻工作者要提高素质,而常被人们忽视的审美修养应该是重要选项之一。要善于发现美,采撷美,还要学会寓理于情。
【关键词】基本素质 审美意识 寓理于情
在新闻宣传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语言干瘪、词汇贫乏、套句连篇的新闻,有的存在模式化、概念化现象,表现生硬,形式刻板,索然无味,缺乏亲和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有人说,让语言生动一些,让内容丰富一些。这固然对解决这一问题会有所帮助,但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觉得,要想创作出新闻精品,媒体人进一步提高素质,学点美学,增加一些审美意识,培养审美修养,应该是对这一顽疾有效根治的重要选项之一。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审美意识包含“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心理等等。[1]”从美学角度看,新闻作品的本质特性应该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因此,新闻作品的创作,除了首先要服从实用需要之外,在审美方面也要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因为在新闻宣传方面,我们不仅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确保导向正确,还应该满足人们在理性、情感、尤其是审美等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艺术水准,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作品不能打动受众,没有吸引力,即使有再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其发挥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让我们以通讯《一水激活万水流》为例,这就是一篇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满足人们在理性、情感、尤其是审美等方面的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好作品。记者抓住“河湖连通”工程这样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题材,第一时间深入工程现场,对工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建设者及当地群众进行了细致采访,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终于形成了《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这一深度报道。第一次把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全景式地展示出来。报道刊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这篇新闻通讯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气势恢弘。运用大量镜头式语言,通过典型场景不停切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生动感人。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艺术趣味的培养,有赖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2]”新闻记者、编辑应该全面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增强审美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自己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懂得什么是外在美和内在美,懂得美的真谛。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如果一个记者缺乏对美的感知,他就很难捕捉到新闻点,对生活中的闪光点往往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总觉得身边都是平凡事,无的可写。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就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3]”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人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媒体人应该自觉投身审美实践,要通过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掌握有关的艺术理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记者只满足于应付领导交办的采访任务,浅尝辄止,习惯于能够交差就好,由此带来的后患就是,新闻越写越滑,越写越顺手,以至于空话、套话连篇,索然无味而不觉。这应该就是粗制滥造的新闻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吧!要摒弃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媒体人,在具备了审美的眼睛之后,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怀着正确的态度、进步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心境来进行审美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实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创作出新闻精品。还以通讯《一水激活万水流》为例,这篇报道站位高远,思考深入,生动厚重,既有历史时间跨度,也有地域空间广度,既有经济规律自然规律认知的深度,也有对持续发展振兴发展思考的厚度。作者在文章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立意:“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作者从白沙滩,“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写起。后边又点出了工程的重大意义:“河湖连通”,一篇写满希望的绿色发展的大文章。这既是囿于西部干旱缺水的恶劣生态现实的“命题文章”,也是破解西部未来发展之路的“破题文章”。正是如此清晰的脉络,才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深入挖掘采访对象的闪光点,采撷尽可能多的素材,特别是及时捕捉到那些生动而有意义的活镜头。一个具有审美眼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所表现出的生活中那种生动活泼的东西,肯定是十分敏感的。然后对形成的作品要去粗取精,精雕细琢,不可一蹴而就。有人也许会说,新闻讲究新和快,不缓空,哪有工夫那么细致摆芽地写稿呀!的确,这就要求媒体人平时要有比较丰富的审美积累,练成过硬的本领,这同表演艺术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何况,我们有些通讯类、专题类的节目还是有精雕细琢的功夫的。通讯《一水激活万水流》这篇作品就在报道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具有非常鲜明的写作特色。它每一部分开头都引用了民谣俗语,既有今昔对比,又契合点题,极富个性色彩。由于这篇作品架构宏大,叙事严谨,语言凝练,脉路清晰,使之成为一篇难得的重大主题的深度报道而广受好评。
作为媒体人不但要学会选择典型事实,还要学会寓理于情,写出“话里有话”的新闻报道。尽管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是,有事实就有观点,这是不言而喻的。古人说:情以物兴,物以情现。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讲的就是审美实践中的感情活动。好文章贵在以情感人,好新闻也是如此。通讯《一水激活万水流》的字里行间就充满了作者大气磅礴的火热激情。一个正常人总是有感情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总是通过审美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人们文化修养、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等等诸多不同,其所达到的审美水平也必然不同。要想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记者本身就要先受感动。记者应该深入采访现场,深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带着真情实感深入感受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人,理应追求高品位,弘扬主旋律,倡导崇高,远离低俗,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观众,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奉献美的产品。
(作者单位:法库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页;[2]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89页;[3]罗丹口述 葛赛尔记 沈琪译《罗丹艺术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5月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