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
[摘要]地理图像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与有效的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首选。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探讨高中地理图像化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图像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0
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出以学生探究活动主导课堂,以图像作为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以图释文,以图释疑,让地图“说话”。
一、巧妙导入,一石激浪
好的导入能够成为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成为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中,笔者以地月对话的动画情景导入。地球:“月球老弟,你光着身子感觉怎么样?”月球:“地球大哥,我难受啊,白天热到127℃,夜晚冷到-183℃。”通过这个有趣的对话,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用图像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波动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图片引路,深入浅出
地理图像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而对于新课程而言,“图”可成为探究活动的“指南针”,指引航向。如笔者利用一些实际生活情景图片提问:“为什么白天多云,光线比晴天暗,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天空常呈蔚蓝色?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为什么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为什么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在那里,人们却感觉‘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
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多了,学生就会对地理现象有所关注,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不但使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更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又如笔者利用三张图片贯穿大气受热整个过程,成为探究线索的载体。
由图引出探究活动一:减少的53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
探究活动二:地面受热升温以后,地面的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
探究活动三:大气受热升温以后,又会怎么向外传递热量?
以图片寻根究底,不但可以将课本重要内容串在一起,而且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宏观的问题细化,再将细化的地理问题串连成更大的综合体。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并锲而不舍地挖掘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求甚解”的习惯。而且以图贯穿始终,思路清晰,降低难度,使课程更有情趣。
三、亲身参与,活力四射
不同的图像可以引导学生实施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地理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笔者利用蔬菜大棚图导入实验活动:塑料袋能锁住热量吗?即利用简单的工具(一个塑料袋、一个灯泡和两支温度计等)设计一个实验过程,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
实验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设计又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思维离问题的结论之间是“跳一跳,摸得着”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題,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題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
在课堂总结时,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地球、月球表面的热状况,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检验和发展,是真正体现新课程新意的东西。
地理图像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与有效的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首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图启智,以图育德,提高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