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成
读后感教学,通常要把握好四个字:引、议、联、结。从技法层面讲,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当只关注“技”或者“法”,还应当将目光放在写读后感的主体——儿童身上,要更多地考虑儿童的兴趣、儿童的喜好、儿童的方式与儿童的表达。
怎样做呢?笔者想到了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人人皆知,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形成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朋友们常常会就文章、视频、话题诉说着、分享着、碰撞着。不难看出,读后感和朋友圈在表达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顿生灵感:为什么不能在班级建立读后感朋友圈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着用以下形式建立读后感朋友圈:
一、以“类”建圈
类,即书的类别。让学生罗列自己阅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图书,根据交流的书的种类创建朋友圈。我们班级中的几个男同学,对军事类图书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建立“军事迷朋友圈”。让他们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畅谈军事梦想。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选取的角度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聊及巴顿将军时,对其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的作战方式赞叹不已,并以此反思自己做事拖沓和过于强调困难的作用;有的学生会对当下的先进战斗机侃侃而谈,以此鞭策自己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有的学生痴迷现在的世界风云,讲起南海形势头头是道,并联系自己经历,分析不卑不亢的重要性……每个人不拘内容、不拘角度,积极发挥自己擅长的话题,融入思考,同时,又在和同伴的对话中,获取更多的军事知识,激发起后续的阅读热情。就这样,每次读后感交流会,同学们往往自发地组成“军事迷朋友圈”“名著迷朋友圈”“科幻小说迷朋友圈”“儿童文学迷朋友圈”等等,他们在一起分享阅读、碰撞思想,写出的读后感精彩纷呈。
二、以“书”建圈
书,即书的名字。每学期,我们班级都会主推三本图书,于是,在写读后感时,我会鼓励同学们以书定圈,这种方法也会用在班级特别流行几本图书时用上。如我们班级的“《哈利·波特》朋友圈”“《三国演义》朋友圈”“《夏洛的网》朋友圈”“《海底两万里》朋友圈”等等都是这样形成的。在这样的某一个朋友圈中,同学们往往能够就一本书谈得很深入:有的从某一大家熟悉的故事情节入手,将其中的人物行为与自己生活学习中的行为对比;有的会对作家的语言特别感兴趣,于是摘选精彩语言谈出自己的分析与理解;有的同学会以整本书的主题思想作为读后感的突破口,于是,将阅读收获滔滔不绝地说上个半天。其实,以一本书建立读后感朋友圈,开始我是有点忐忑的,因为我怕写出的读后感会大同小异。事实上我是杞人忧天,儿童天生的好胜心理往往促使他们求异求新。由于是同一本书,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反而更乐于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阅读收获,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所以,从最后上交的作文来看,即使是同一本书,学生读后感所选取的角度、表达的内容等都大相径庭、个性色彩极为浓厚。
三、以“人”建圈
人,即书中的人物。同学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常常会对书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很感兴趣。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书中人物,建立读后感朋友圈。如:“关羽朋友圈”“马小跳朋友圈”“海伦·凯勒朋友圈”。在这样的朋友圈里,同学们常常把自己心仪的人物经历的精彩事件与大家交流,将人物的品质具体化、聚焦化。如:在“关羽朋友圈”里,有同学就专门选取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具体事例,来诉说关羽的忠心耿耿,进而又用吕布这个“三姓家奴”的经历与之对比,表达了对忠诚的深刻理解;同样是关羽,有的同学以“水淹七军”讲述关羽的智谋之高,并议论智谋在军事中乃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有的同学则选取“刮骨疗伤”,就关羽的 积极性的激发
坚韧顽强发表议论,并讲述其对自己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学生往往能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起来。而且,经过在朋友圈的交流分享之后,再联系自己谈感受的时候,往往不容易走题,并能够阐述得更加具体完整。
四、自由建圈
朋友圈建立还有一种形式是:自由组圈,即:学生们会根据日常相处情况自由组合。由于志趣相投,彼此了解,平时情感也比较深厚,因而在这样的朋友圈里,对话氛围是非常轻松而又热烈的。大家常常是各抒己见,知无不言。因此,在自由建圈的场域中,每个人所谈的阅读收获都是很真切的,联系自己举例的时候非常真实。不但没有空话套话,甚至愿意分享自己平时羞于启齿的缺点,显得极为坦诚。同时,由于是自由建圈,大家给出的建议通常比较多元而具体。比如,引用书中内容的多少、议论层面语言的精炼与深入、联系生活经历谈事例的准确等方面。因此,这样写出的读后感,你能够看到同伴建议的痕迹。可见,学生在写作时,会在意考虑同伴的建议,避免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
写读后感前建个“朋友圈”,让学生自由交流阅读体验,尽情分享阅读思考,充分表达学习生活。让儿童以写作主体的身份,经历写读后感前充分交流、深入思考、积极表达的过程,在朋友圈中整体建构了读后感创作的雏形与模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种建圈形式要灵活运用,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阅读情况,以及本次读后感的重点训练点加以选择。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