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者需培养工匠精神

2016-02-28 22: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刘 洁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编辑工作者需培养工匠精神

刘 洁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对于编辑从业者来说,是指将社会责任、文化传承、敬业精神当成神圣与崇高的政治使命,在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勤奋学习中专注与坚守,在认真审慎、精益求精、适度创新中追求极致与完美。编辑在移动互联新时代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创造出精品图书,实现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指明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匠精神;编辑素养;神圣与崇高;执着与坚守;极致与完美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顾名思义,工匠精神就是不断追求行业技能的极致和完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是事无大小必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不止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编辑从业者在对待图书选题、文本编辑、营销方案时,更需要坚定、执着、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对工作、事业和生活热爱的态度,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更是我国出版编辑工作者代代传承的韬奋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具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编辑职业素养的三个方面。

一、将社会责任、文化传承、敬业精神当成神圣与崇高的政治使命

编辑出版职业被中外出版史上很多著名的出版家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英国出版家斯坦利·昂温说过,出版好比是人眼睛中的瞳仁,尽管体积很小,但却照亮人类的前进方向。这深刻阐明了出版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很多人常年不看书,不拿笔,出版业在这种时代的浪潮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很多传统编辑人感到困惑,时常生出这样的疑问:哪一天没有纸质图书了,我们会不会就失业了?毫无疑问,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出版传播文化、普及文化的本质不会变,它依然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值得所有编辑工作者为之倾情付出。

(一)政治意识

出版是党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的阵地。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各种信息泥沙俱流,良莠不齐。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做好出版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作为出版编辑工作者,我们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及时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有关文件规定和标准用语,严格审读把关,发现和排除一切背离正确导向的内容。政治性差错无小事,影响面广,后果严重,危害极大。只有具备政治敏锐性的编辑人员,才能对图书中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以及文字、插图中反映的政治倾向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

(二)社会责任

出版物的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编辑人员应该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充分认识编辑人员不仅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还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编辑从业人员要继承近现代编辑史上杰出出版家的光荣传统,学习古代工匠精神的精髓,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编辑出版物的内容要严格把关,牢记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大厦尽职尽责。

(三)敬业精神

编辑工作不仅仅是用以谋生的职业,更是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美国畅销书作家马修·克劳福德对工匠精神做过这样的解读:“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优秀的编辑和出版人都会对编辑工作有一种不可比拟的热爱,假若一位同志做了多年编辑,只把编辑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从未因为做一本书而激动或感动,那他编辑出来的作品也肯定不会感动读者。一部优秀的作品,从粗糙到精致,需要耐心地打磨,从默默无闻到被广泛接受,需要编辑在细节上用尽心思。每一部畅销书作品的背后,每一位畅销书作家的旁边,都有一位热爱编辑事业又甘愿为之奉献的编辑。

(四)文化传承

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对编辑的责任做了这样的定位:立言、存史、育人、资政、传承。每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著背后,都有一位有着文化传承使命的编辑。出版物质量的好坏,从小的方面讲影响出版社的声誉,从大的方面讲直接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编辑时刻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出版物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是出版社品牌和竞争力的核心,同时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一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层出不穷,对于如实记录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展文化成果,编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的迭代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编辑则代表法人行使权利。在新形势下,编辑应该以国际竞争的视野聚焦文化的改革与发展,自觉加强文化传播的责任感,突出编辑工作的光荣使命感。

二、在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勤奋学习中专注与坚守

态度产生动能,态度决定成败。这里讲态度,看似老生常谈,但细细思量,举凡每一种成功的背后,都有无尽的汗水和执着的坚守。我们在进行编辑培训时,会有很多成功的畅销书出版家谈其成功的经验,条目繁多,但有一条却是共有的,那就是专注和坚持。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创办《生活》周刊时说过:“与其敷衍,不如不办;如其要办,决不敷衍;我在职一日,必努力一日,宁愿卷铺盖,决不肯昧着天良敷衍。”赫赫有名的出版家对他的编辑出版工作作出了“决不肯昧着天良敷衍”的自我要求,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编辑工作者最根本的期许。赫伯特·S·贝利在谈到出版社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是靠管理出名的,读者记住的就是它一个一个的产品,也就是好书。”那么好书是如何产生的?每一本好书成为好书,都是因为编辑对文本、版式设计、内文处理、封面设计、封面宣传语等细节都认真对待,浸透着编辑的巧思与汗水,也绽放着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如果做编辑只是满足于校改文字,根本没有长远的职业追求,是成不了一名优秀的编辑出版人的。

(一)甘于寂寞

在寂寞中坚守,这看似平常的话,真正践行起来难度却相当大。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就曾总结指出:“优秀的编辑人才,既要求综合素质高,又要求能耐得住寂寞。然而,现实往往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思维比较活跃,却耐不住寂寞。”社会纷繁复杂,编辑在工作中要耐得住性子,甘于寂寞才能产出好的作品。古今中外都有大批楷模和榜样。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用了长达25年的时间,竭尽毕生精力编撰传世启蒙经典《百科全书》,这是出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知识的百科宝典,留存于世。狄德罗的名字与他的光辉事迹被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25年来,他甘守寂寞、著书立说的出版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出版人效法的榜样。在国内,这样甘于寂寞,守望人类文明之花盛开的出版者也如繁星一般,比比皆是,如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范用等老一辈编辑家,他们用“书里乾坤一生情”的情怀,甘于寂寞,创造出“书比人长寿”的传世经典。

(二)无私奉献

编辑的奉献精神,首先在于看淡名利,只为好书。可是,且看咱们现如今的出版物,出版品种和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可谓是浩如烟海,但是很多出版物却难逃“出了印刷厂,就进造纸场”的命运。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难不成真的只是因为现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看书、读书、爱书的读者少了吗?也不尽然。现有的出版物差错率居高不下。在《咬文嚼字》这本小册子中,收录了一些权威典籍的错误,甚至连《现代汉语词典》《语文》课本都常常被纠错。其实,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也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这些差错率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编辑奉献精神的缺失。具有奉献精神的编辑,要没有名利的束缚,抛却一切浮华;具有奉献精神的编辑,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确定选题、策划出版物、加工原稿时,要考虑对国家民族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工匠精神一种体现。

(三)勤奋学习

编辑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除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进入编辑行业所学的出版知识外,更加需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包罗万象,甚至科技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对待不同稿件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比方说,对待专业性极强的稿件时,要通晓里面的专业知识,至少要了解作者的用意为何,才不至于把对的知识改成错误的;对待普及性通俗类稿件时,才能适当增加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反之,编辑如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即使是优秀作者的好的稿子放在面前,也发现不了它的价值。当然,受阅历和精力所限,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知识都有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缺什么补什么,有快速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知识面。在主攻编辑出版的方向,我们应有专家级的话语体系,能够和专家学者对话。很多编辑同仁都有这样的感悟: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就想“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去探索求知。不断学习的求知精神是一名工匠型编辑必备的技能之一。

三、在认真审慎、精益求精、适度创新中追求极致与完美

邹韬奋先生认为,一个人对于他所从事的出版事业,除了已具备相当的知识技能外,在职务方面是否胜任,还要看他是否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看是否肯切实负责,第二看是否有细密的精神。“我们对读者的服务,要尽力使得服务能精益求精,尽可能使读者觉得满意。”邹韬奋先生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对出版事业都是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践行“职业修养的增强是发展事业的发动机”的观点,对新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审慎

有了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即使编辑工作细碎繁琐,也可以自如应付。邹韬奋先生曾说:“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我所不懂的,或为我所觉得不称心,就随便付排”,“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一个错字都没有,在实际上也许做不到,但是我总是要以此为鹄的,至少使它的错字极少”。韬奋先生作为一代出版大家,对待错别字都能有如此认真审慎的态度,实在是让很多编辑从业者汗颜。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有了很多消灭差错率的软件,很多编辑依赖于此类软件,想着靠其来消灭差错率是极其有危害的。差错率还需要靠编辑自身去发现和铲除,这也是对编辑自身水平的一种提高。编辑工作要认真,是因为编辑所面对的出版内容需要认真对待。就是最知名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不产生笔误,而编辑就如同一道关口,帮他们消除错误。编辑只有处处认真,才能做好内容产业的提供商,才能让作者心无芥蒂地将自己的作品诚心交付。

(二)精益求精

“选题订稿校讐三,唯审唯精为指南。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叶圣陶先生这首诗写出了编辑工作的真谛。“胸中存读众”,要想对得起“读众”,就一定要在选题确定、寻找作者、编辑加工、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以追求极致和完美作为编辑工作的最终要求。对自我的要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更是编辑从业者对得起读众的负责任的态度。前辈同仁们经常说,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这里的“磨”除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本领外,还包括责任编辑的打磨。一名优秀编辑对一部好作品,和一部好的作品对一名优秀编辑,是双向幸运的。编辑的工作职责便是对作品的再完善、再创作。一名优秀的编辑要在文本的技术层面对稿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所谓技术层面,指对作品构架、思想层面、表现方式等方面作出综合评判。这就要求编辑在视野见解和专业领域研究方面要广泛和深入一些,方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原作品提出可供接纳的修改意见。

(三)适度创新

追求工匠精神并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更加需要创新创造。创新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认真周密、严谨踏实、细致专注基础上的思想飞跃。这样编辑出来的作品,如同金字塔一般,持久坚固而不可撼动。在当今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将会使传统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显示出更大的力量。在出版编辑工作中,也需要有创新,不过很多人对创新存有极大误解,以为创新就是发明,其实,创新是重新排列组合。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在对出版领域较为熟悉的情况下,结合读者某一特定需求,在内容、出版方式、营销方式上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或追加属性,或强调价值,从而满足读者新的需求——这就已经是很大的创新了。

编辑出版从业者需要有“工匠精神”,首先是将社会责任、文化传承、敬业精神当成神圣与崇高的政治使命,其次是在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勤奋学习中专注与坚守,第三是在认真审慎、精益求精、适度创新中追求极致与完美。无论是在选题策划阶段,还是在编辑加工、宣传推广阶段,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才会使图书或者期刊具有一种品质和一种品位,才能成为一种生活、工作的方式。编辑在新的时代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创造出精品图书,实现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指明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1]吴士余.出版人的文化精神[N].文汇读书周报,2012-03-02.

[2]于友先.坚持方向化改革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N].人民日报,1994-04-07.

[3]杨云艳.好编辑还得耐寂寞[DB/OL].百道网,http://ky.chuban.cc/sw/201203/t20120330_104234.html,2012-03-30.

[4]高虹.编辑的内涵是奉献[J].出版科学,1995(3):54-55.

[5]时世平.创新与编辑主体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2009 (6):149-152.

[6]邓本章.现代出版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67-182.

[7]于友先.现代出版产业论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59.

G238

A

1674-8883(2016)16-0284-02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