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思(绥中广播电视台,辽宁 绥中 125200)
浅谈虚假新闻的危害与防治
孙 思
(绥中广播电视台,辽宁 绥中 1252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已不能够单单从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有一部分人想要利用这一点,从中牟利。因此,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称职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进行新闻报道时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进而使一些虚假新闻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本文对虚假新闻的危害做简要的分析,并对虚假新闻的防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新闻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虚假新闻;危害;分析;防治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迎合人们追求新鲜、趣味、刺激的精神需要,一些不称职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使那些假新闻堂而皇之地见诸报端。这往往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随着这股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效仿,致使近年来虚假新闻频频产生,更有逐渐加剧的势头,产生了极其广泛的消极影响。而当虚假新闻被彻底拆穿时,又会产生新一波的影响和讨论,形成连锁反应,影响深远。
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造成了极大的轰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一)误导舆论
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真实的新闻报道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将公众舆论引向好的方向。相反,虚假的新闻报道则会误导舆论,使社会大众误入歧途。虚假的新闻报道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于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更有甚者,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例如,《建国大业》主创人员多入外国籍这则不实消息,引发了“谷歌”相关网页的热议,其表面是针对娱乐圈的个人隐私,其实是形成了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对青年人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则消息给青年人传递的信息是这个国家好像快要不行了,所有富人和精英都跑国外去了,这可能带来青年人的崇洋媚外的消极思想。
(二)削弱政府和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如果虚假新闻不断,整个新闻事业的公信力将受到严重削弱,不仅对新闻界自身是严重的伤害,会破坏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我们党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使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于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经四川媒体查证,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灾区的旧闻。“谎言用在新闻报道上,就是毒药,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出现假新闻,更会伤害公众关注玉树、援助玉树的善良之心,让人对相关报道心存怀疑,最终伤害的无疑是玉树的受灾同胞。”这是《新民晚报》发表的评论。虚假新闻降低了党和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甚至会使其失去民心。如果失去民心,将是整个国家的灾难。
(三)使国家声誉受损,影响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都希望它能够稳定、繁荣,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要靠我们每一个公民去营造。虚假新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破坏者,它的产生破坏了安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威胁。2009年,《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相继报道“我军赴索马里水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遭到不明身份潜艇的跟踪,我军舰与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逼其浮出水面逃走。”该报道并未指出潜艇的国籍,但许多网站在配图时均配上了“印度海军基洛级潜艇”的资料图片。就在这一报道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之时,有关人士指出这其实是一条“拷贝”5年前旧闻的假新闻。这条新闻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此类新闻的作假,危害不仅仅限于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可能产生轰动性的危害,让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除了以上的危害外,虚假新闻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损害他人或组织的名誉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对于虚假新闻的防治就成为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前预防是遏制虚假新闻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能够控制住虚假新闻的源头,就能够有效地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我们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些虚假新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我们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对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采取最快速、最有效的措施进行挽救,将影响降到最低。
可见,想要处理好虚假新闻,预防和治理同样重要。对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国家和政府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新闻法制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新闻传播业也必须遵守它的规则,而国家和政府正是评判新闻传播业是否遵守规则的监督者。应该对新闻传播业的管理、业务等进行严格监督,约束其行为,在其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时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罚,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的新闻法规还不完善,我们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早日出台符合我们国情的新闻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为社会和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国家和政府还应当确保权威信息渠道的畅通,加强信息传播的透明度,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虚假新闻的产生。
(二)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新闻自律是新闻界自我保护的自检,它可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而虚假新闻的出现正是新闻自律所应该针对和整治的。新闻行业应着重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修养,组织培训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可以在行业内部展开关于虚假新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提高其对虚假新闻的抵抗力。例如,《新闻记者》杂志于2001年开始开展了“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了广泛好评,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采写编等各个工作环节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严格依制办事,坚决抵制虚假新闻为行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新闻从业人员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把关人,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很多虚假新闻都是在报道新闻的记者的手中产生的。记者应当为人民大众服务,深入一线踏实采访,竭尽全力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到不报道虚假新闻,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学会分辨是非真假,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另外,新闻编辑在预防虚假新闻的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的存在就是要防治新闻报道发生错误,从众多报道中剔除带有虚假性的新闻是编辑的责任。编辑应当将每一篇报道中的每一个数据和事实进行核对,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因个人利益对虚假新闻放行。
(四)受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社会监督
想要防治虚假新闻的产生,不仅要靠发布新闻报道的媒体,还要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受众应当对新闻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如发现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受众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请有关部门调查并解决问题。如果受众能够很好地发挥他们对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就会对打击虚假新闻更为重视,也就能够尽快将其改正,从而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加上其言论相对开放、自由的特点,网友已逐渐成为新闻打假的主力军。例如,《武汉晚报》发表题为《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天兴洲大桥允许列车时速达250公里》的消息一出,就有网友批评“时速5588公里的火车”,让媒体蒙羞。这让新闻媒体感受到了受众监督所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事件更好、更快地解决,也为那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敲响了警钟。
(五)新闻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迅速反应
如果虚假新闻已经报道出去了,报道该新闻的媒体应立即采取行动,阻止虚假新闻继续传播,并在媒体上公开更正并道歉,尽量减轻虚假新闻对大众和社会的影响,挽回媒体的名誉。这样,媒体才不至于失去公信力。2008年,《西安晚报》刊登了一篇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的报道。经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新华网立刻对该报道进行更正报道,随后《西安晚报》也刊发“情况说明”,此事才得以平息。另外,在虚假新闻产生之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要配合新闻媒体采取行动,不能单靠一方的力量,多方配合会更有利于事件的缓解和最终解决。
虚假新闻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应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尽量避免其产生。如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虚假新闻,则应当积极应对,尽快解决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并从中吸取教训。虚假新闻的防治将会是一项艰苦且长期的工作,我们应打起精神,准备好应对虚假新闻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02-114.
[2] 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1):30-34.
[3] 王学沛.惩处与自律[J].新闻爱好者,1994(03):4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