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安
(海西晨报社,福建 厦门 361000)
网络时代台湾新闻媒体发展及其实践困境
陈怀安
(海西晨报社,福建 厦门 361000)
本文围绕网络时代下,台湾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实践困境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网络时代下台湾新闻媒体发展及实践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理论建议。
网络时代;台湾;新闻媒体
(一)专题类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
专题类新闻是对某些特定议题的持续关注,如1997年由《台湾立报》前教育组组长孙穷理所创办的“苦劳网”,该网站主要是以劳工和社运议题为诉求,并针对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新闻报道及评论。1998年,台中发生了统联汽车客运公司罢工事件。为了抵制主流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扭曲,“苦劳网”针对现场展开了第一次报道。后期又持续针对“核四”建造发放抗争、中华电信工会反释股、美浓反水库等事件进行报道,对于社会弱势群众的处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发表了一些与岛内主流媒体不同的观点。从2006年开始,“苦劳网”开始进入全新领域,与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共同出版了《工运年鉴》一书,并持续出版3册。2005年开始,“苦劳网”又开始投入《铁马影展》行列,从世界各国收集了大批有关弱势者处境及战争的纪录片,并引入台湾,从2005年~2014年,《铁马影展》已成功举办五届。
(二)综合类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
综合类新闻媒体数量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台湾“青辅会”所筹建的“青年公民新闻平台”,该平台主要是针对青年社会所创办的,并鼓励其共同参与。“青年公民新闻平台”从头至尾都是由民进党所主导的,政治成分较为浓重。从而民众严重质疑该新闻平台的政治色彩,投稿积极性不高。该平台在发展9个月之后,其资讯负责人陈顺孝及陈丰礼宣布平台运营失败。
2007年,由公广集团成立的PEOOLE新闻平台正式投入运营,它围绕“共享”“开放”及“落实”的原则迅速发展。该新闻平台不仅可以为广大民众提供博客影音服务,还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平台和机会发表作品,为社会大众提供实体教育。对于目前的台湾来说,这是最完整且使用率最高的新闻平台。笔者调查发现,截至2014年8月,该新闻平台共发表93521篇报道,所谓“公民记者”人数也高达7000多名。
(一)如何预防网络新闻媒体成为蓝绿阵营的传声管道
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县市长选举中,选举人通过Face book等各大社交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迅速传递信息,同时注重个人广告的投放和与网民之间的沟通,以拉取选民支持,被称为是一场网络主导的选战。根据Sun stein研究表明,网络的发展并不代表为民主政治的运作提供良好的机会,公民从始至终所具有的仅仅为追逐自己观点的权利。这种自己人说给自己听的行为被称为“回音室”,这一现象并没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任何改善。“报禁”制度解除之后,蓝绿阵营之间的政治斗争已经演变成了台湾岛内日常政治的主要方式,对台湾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一些主流媒体被分化成蓝绿两派。许多民众在参与公共活动时很容易产生非蓝即绿的困惑,所提出的议题只要触碰到政治边缘就容易引起民众缺乏理性的猜测及谩骂。而台湾的各派政治势力也目睹了平民的新闻力量,试图通过网络新闻来传播各种具有政治色彩的意见。例如,2005年“青年辅导委员会”为了改善民进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民众支持,共同创办了“青年公民新闻平台”。
(二)如何持续进行独立运营
台湾网络平民新闻媒体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民众小额捐款、非营利组织捐款及政府单位资助,其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补助模式、商业媒体支助模式等。而对于政府部门补助这一运作模式来说,运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做到在接受政府补助的同时保持网络平民新闻媒体的独立运作。例如,“青年公民新闻平台”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及官方偏见,运作期间一直是民众争议的对象,很短一段时间内便被停止运作。“台湾环境资讯中心”所使用的大多数经费都来自于政府资助,因此引起了内部工作人员及外部人员对该平台报道新闻真实性及独立性的猜测。除此之外,行政部门的更换及补助经费的变动也会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正常运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小地方新闻网”受到其主办单位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于2010年12月停止运营。
(三)如何实现开放性与“新闻把关”制度的共同运作
台湾网络新闻媒体主要存在两种平民投稿及新闻把关方式。其中,第一种方式为接收平民记者提供的报道,媒体编辑作为唯一把关人员对报道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把关。例如,“ireporter”和“Wenews”均鼓励平民记者积极提供报道,在接受报道之后由编辑进行审核,确定使用后即可支付酬金。而在另一种方式中,编辑与受众共同作为把关人,但各有分工。这一类型的典型媒体为“PeoPo”,它所采用的是由使用者自行决策的淘汰制度,若同一篇报道被检举次数超过3次则会被自动淘汰;而首页的“最多浏览”及“最多讨论”区域所呈现的是浏览及讨论次数排名靠前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来说,“PeoPo”中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仍然是由内部管理人员进行把关的,如对平民记者的身份审核、平民记者所提供报道的真实性确认、平民记者的培训及提升、“平民新闻平台使用规范”和“平民记者自律公约与新闻伦理”的建立及实施。尽管这种由非专业记者所组成的新闻媒体平台充分地反映了民众的民主性,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何国华的研究及调查表明,大部分台湾传统媒体的内部工作人员均认为:“记者门槛放低会影响新闻的专业性”。因此,开放性与“新闻把关”制度的并行也成为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
[1]罗世宏.自由报业谁买单?新闻与民主的再思考[J].台湾:新闻学研究,2008(95):45-46.
[2]胡元辉.更审议的公民,更开放的公共——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相互关系的思考[J].台湾:新闻学研究,2014(119):20-21.
G219.2
A
1674-8883(2016)16-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