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莲
(中卫新闻传媒中心,宁夏 中卫 755000)
数字化时代《中卫日报》转型之路
刘 莲
(中卫新闻传媒中心,宁夏 中卫 755000)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快速的传播优势抢占新闻舆论阵地,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中卫日报》如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探索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大力凸显内容优势、注重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强力推进“报”“网”“台”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析。
数字化;转型;受众;内容;人才;融合
近年来,《中卫日报》依托传统报纸资源优势,延伸报纸内容和品牌,发展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业务,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和报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多媒体领域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为报业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然而,像《中卫日报》这样的传统媒体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像所有新事物的诞生过程一样,要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道路。
近年来,《中卫日报》不断更新传播理念,强化受众意识,真正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上,尊重受众的自主意识、平等参与意识,满足受众要求,在选择新闻的过程中,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非常注重“软新闻”与“硬新闻”的结合,增强了版面的亲和力,发挥了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引导功能。但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时,还应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因为受众有时需要的不仅是一连串的信息,还需要深入细致的深度报道。因此,《中卫日报》编辑在选用稿件时,还要注重新旧结合、深浅结合,使报纸的各类信息有厚度、有质感,既要满足受众对信息量的需求,更要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内容是媒体的立足之本,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时代,如何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内容,是摆在传统媒体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中卫日报》自2005年4月28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凸显内容优势,11年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版,其中改版影响较大的有7次。第一次改版是2007年,栏目设置从创刊之初的单一、笼统转为多样化、精细化,更富地方特色,如“沙坡头文苑”“沙坡鸣钟”等。第二次改版是2009年,版面从创刊之初的1期8块版调整为1期12块版,增加了“经济”“民生”“新农村周刊”等版面;版面设置更加细化,内容更加丰富。第三次改版是2010年,此次改版内容布局突出中心,评论分量增强;版式设计疏朗大方,注重配插图、漫画、图片;专刊增多,如新开设了“医疗保健”“投资理财”等版块;地方报道加强,开办了《中卫日报·海原版》《中卫日报·杞乡之窗》版块。第四次改版是2011年,新增了“新视觉”版块,重视图片新闻报道;推出了《教育专刊》《旅游专刊》,专刊更加丰富。第五次改版是2013年,也是创刊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改版,理念、设计沿用至今。版面、栏目设置更加规范化,设置了21个固定版面,合并统一命名了120多个栏目名称。第六次改版是2014年,开办了《中卫日报·新周刊》,逢周五出16块版,强化了服务性。第七次改版是2016年,《南方日报》编采精英对《中卫日报》出版业务作了深入指导,开启了报纸新一轮改版工作。此次改版,版式设计突出中心,强调视觉感染力,放大图片报道效果;注重排版细节,如字体、字号的统一性和层级性等,形成了鲜明的版面语言。
实际上,《中卫日报》始终树立“内容为王”和新闻立报理念,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做活版面、做精新闻,积极抢占新兴媒体制高点,着力提升新闻产品的深度、速度、可信度,树品牌、出精品,吸引力不断增强。
《中卫日报》创刊之初,从全区报社选拔了一批思想解放、务实创新、熟悉业务、精通管理的青年骨干力量。经过11年多的历练,这批人员适应了当前传统报业发展的需要。但具有战略思维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数字出版人才奇缺,而这种人才恰恰是决定传统报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于传统报纸出版业来说,要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或高薪聘请既熟悉出版业务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又善于数字出版产品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的人才,或者采取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对现有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将他们在传统出版中已形成的内容资源优势、选题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等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出版实践领域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主要新闻媒体正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顺应新形势下媒体发展方向,切实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卫市整合中卫日报社、中卫广播电视台、中卫新闻网的媒体资源,组建成立了中卫新闻传媒中心,实现中卫市三家媒体的深度融合,使《中卫日报》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融合时代、跨越时代。
但报网台融合不是报纸、电视和网络的简单组合,而是共同资源构架下不同的传媒介质,通过报网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实质互动,使“报网台互赢”收到“1+1+1>3”的效果。在这方面,中卫新闻传媒中心打造全媒体采编工作平台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卫新闻传媒中心自成立以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宣传手段,畅通《中卫日报》、中卫广播电视台、中卫新闻网、微博微信矩阵、手机客户端等各平台新闻产品的采集、编辑、发布、监审、评价等各项工作流程,实现组织流程、采编流程、刊播流程、评析流程再造,增强各媒体的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从而避免了“报”“台”“网”只存在某种程度的互动而实现不了融合的问题。
[1] 黄罗维.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路径初探[J].今传媒,2014(5):73-74.
G216.2
A
1674-8883(2016)21-0295-01
刘莲,宁夏中卫新闻传媒中心总编室副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