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舆论场:政府监管引导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博弈

2016-02-28 19:51马笑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圈子舆论媒介

马笑楠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微信舆论场:政府监管引导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博弈

马笑楠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全媒体时代,微信的异军突起促使微信舆论场逐步形成。微信为即时通信、现实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特殊性形成了一股舆论“暗流”,给政府的监管与引导带来难题。面对这一新兴势力,只有将政府监管引导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相结合,才能促使微信舆论场良性发展。

微信舆论场;政府监管引导;公众媒介素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软件,诞生至今,已逐渐发展成为集通讯、社交、资讯、支付、游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最多的通信软件。

微信用户群体扩大也促使微信舆论场形成。2013年12月23日,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秘书长祝新华在“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发言认为,“微信正取代微博,成为网络舆论最为集中的平台”。这一平台将8亿用户通过人际关系网复杂连接,对现实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传播、扩散,直接或间接推动舆情发展。微信的特殊性使其舆论场也与众不同,如何促使微信舆论良性发展也成为现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微信舆论场特殊,监管引导难度大

(一)微信舆论依赖现实社会社交网络,私密度高

CNNIC曾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15%的人是通过手机通讯录的方式添加微信好友,61.77%的微信用户会通过熟人发来的验证请求,对于陌生人的请求基本采用直接删除、不添加的冷处理方式。基于“熟人关系”形成的社交圈具有更强的亲密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也更为显著。微信信息传播中,不仅“非好友”不可见,用户也可自主设置“拉黑”“分组”等选项,使得传播更有指向性,私密程度更高,形成的舆论话题也更为集中。

作为民间舆论场的代表,微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却又包含人际传播的形式。用户在选择性输出意见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在场域内部互动、频繁交流,形成一股股舆论“暗流”。而面对这一特殊的传播形式,监管部门传统的监控渠道及治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既不能快速觉察,也无法有效治理。

(二)微信传播轨迹复杂,监管引导滞后

微信传播基于现实关系网络,却又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好友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的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实现一对一精准传播,还能进行一对多的扩散,传播轨迹复杂。热点话题从A处经过B的传播再到达C处,以个体为中心,圈套圈,将热点话题及相关意见覆盖、重叠。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微信舆论不是直接一次生成的,而是通过多次的扩散、聚合、交叉之后逐渐形成“半封闭半公开”的舆论场。在这个复杂的传播平台上,用户言论更自由随意,加之“把关人”的缺失,如果传播信息有误,很可能误导受众。而信息经过数次多种形式的传播,无效信息冗余,监管部门无法追根溯源,更无法形成有效的“大数据”统计,使得主流媒体的引导成效不大。

(三)微信圈层隔离,舆论走向分化

微信的普及并没有妨碍社交群的分化。根据用户性别、职业、爱好、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微信用户自觉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众多小圈子,并彼此分离,平行共存。这些“圈子”有临时建立也有长期存在的,其活跃度的不同造成“冷”“热”之分。“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选择特定媒介,满足心理需求。微信用户往往会选择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圈子”发表言论,而在不被重视的“圈子”保持沉默。这也造成了热点话题在部分“圈子”引起热议,在部分“圈子”没有反应;精英“圈子”对问题的分析相对理性,普通群体“圈子”易被煽动,甚至听信谣言。圈层隔离带来的舆论分化,使得监管部门更难以掌握每个“圈子”的具体舆论走向,媒体引导在“圈子”的外部难以做到“对症下药”,“渗透治疗”。

二、公众媒介素养失范,微信舆论场失衡

对于微信舆论的监管与引导,政府及主流媒体在一开始就是缺失的,这也是微信自身特点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微信舆论的引导责任不得已“转嫁”于公众自身,形成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依赖。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1]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帮助公众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理性批判社会问题,自觉维护网络社会健康发展。但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之下,我们的媒介素质教育远落后于新媒介的发展速度,普通民众媒介素养缺失引发的问题,在微信舆论场也有具体体现。

(一)为网络谣言提供便捷的传播渠道

网络谣言的产生是信息社会中公众对社会信息的不确定、科学知识的缺乏、社会管理滞后等多种因素下的产物,微信群体的扩大更为这颗“毒瘤”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由于微信传播即时、便捷、私密,借助现实社会的熟人圈子又比其他网络媒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使谣言在被冠以“出大事了”“真相触目惊心”等名目之后形成“病毒式”传播。而公众网络知识的缺乏及媒介素养的缺失,极易被网络谣言引导,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道德绑架”“网络暴力”频现

微信为公众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便利,但媒介素养的缺乏导致的主观、偏激、不加思考,使微信成为情绪宣泄之地,公众易被煽动,导致舆论极化,造成“道德绑架”“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不仅“不转不是中国人”“请好心人转发”“请自觉抵制”等言论层出不穷,刺激眼球,类似“问题疫苗”在微信被“妖魔化”传播导致的拒绝国产疫苗等问题更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后果。

(三)法律意识问题引发“舆论审判”

2015年6月17日到6月19日,一则“人贩子一律死刑”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而据相关数据统计,81%的网友支持这一结论,呈压倒性态势。我国的刑罚制定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而网民利用朋友圈形成的狂呼呐喊无疑是在向法律施压,甚至导致“舆论审判”的不良后果。而层出不穷的案例,在呼吁民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的同时,更引发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三、政府监管与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双管齐下,构建良好的微信舆论场

微信舆论场影响日益加深,却没有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加强政府监管与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必须双管齐下,良性互动,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微信舆论场的失衡。

(一)官方主流媒体积极介入公众平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官方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准确、权威、公信力强,积极介入公众平台能有效地抑制谣言,净化微信舆论环境。在重大事件中,政府意见的传达、新闻信息的传播、公众意见的收集都必须依靠微信公众平台。在引导微信舆论时,政府也必须更新观念,把握传播规律,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了解公众意见,实现与民间舆论的对接。在具体问题的应对上,官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并使用合适的沟通方式,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构建完善的“把关人”机制,依法监管舆情

对微信舆论的引导,“把关人”应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舆论引导主体,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律,确立明确的传播方向,尤其是针对微信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运营商及技术部门作为“把关”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加强对微信的监控能力,既要在技术上加强对关键字的审核,净化微信传播内容,也要继续加强对微信用户的实名注册制,约束用户行为。主流媒体则应加强微信与微博、论坛等其他网络形式的互动,使微信舆论通过多种形式呈现。

(三)普及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抵制网络不良影响

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支持。首先,国家要积极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既要在宏观上给予政策支持,又要督促各级组织使媒介素养教育深入群众。其次,主流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弘扬主流价值观,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公众自身要树立责任意识,培养信息甄别能力,正确使用微信,避免偏激言论,做到自我把关。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才能做到公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健康微信舆论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116-119.

[2] 陈呈,靖鸣.媒体微信评论的舆论引导探析[J].青年记者,2015(34):45-47.

[3] 陈燕.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J].新闻界,2014(13):55-58.

[4] 唐乐阳.暗潮汹涌:微信圈群网络舆论特点及其控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172-173.

[5] 张志安,束开荣.微信舆论研究: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新闻记者,2016(6):29-37.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05-01

本论文为保定学院新媒体舆论引导与危机防范研究科研团队,编号:KYTD2013015

马笑楠(198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圈子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