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校报转型初探

2016-02-28 19:5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校报中国美术学院版面

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校报转型初探

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媒介新形态的迅猛发展,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融媒体”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定位出发,从校报视觉形象提升、出版周期与版面结构调整、新闻主体与内容的提升和发行渠道的拓展等方面,为高校校报的转型创新提出可行的方案。

“融媒体”;高校;校报;转型

自近代第一份高校校报——《北洋公学》诞生以来,高校校报已经走过了120余年的历史。校报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是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具有明确的办报宗旨,是学院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担负着办报育人的重要任务。校报对大学校园内的意识形态、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文艺鉴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对当代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更新换代,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媒介新形态,更是以迅速、便捷、消解权威的特点成为媒介主流。互联网问世后第3个10年,纸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全社会范围来看,多家知名报纸停刊,2014年元旦期间,上海《新闻晚报》出完最后一期,宣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15年,香港《新报》《成报》先后停刊……“纸媒已死”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界讨论的话题,而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高校内,虽然校报不具备盈利属性,但其面临的“被边缘化”窘境亦不容忽视。因此,思考和探寻高校校报的转型创新刻不容缓。

一、“融媒体”形势下高校校报如何定位

(一)何为“融媒体”

自2014年《光明日报》率先提出“融媒体”概念,“融媒体”凭借其“打通各种媒体介质、平台、新闻生产和消费等环节”的深刻内涵,迅速取代了“大而全”的全媒体概念,成为一个时代热词。

“融媒体”如何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不难发现,这个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

(二)校报在“融媒体”中的角色定位

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不同,校报的纸质载体决定了其在出版周期、信息量、交互性、表现形式方面无法与新媒介比肩。新闻成了“旧闻”,无法与读者充分互动,信息量小。在这样的劣势下,如何重新定位校报?

挑战往往与机遇同行,数字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虽然具备各种优势,然而纸质媒体的档案与数据库功能却是他们所无法企及的。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人们往往无法辨认、甄别其可信度与真实性。而校报因其权威性与官方性,是读者获取重大消息的可靠来源,所以校报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校报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档案数据库功能与内容权威性两方面出发,提升自身价值。

二、高校校报的创新途径

(一)视觉形象提升

1.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设计团队,提升校报视觉吸引力。由于校报本身是一个传统的媒体介质,而高校为校报配备的人手又往往相对不足,这也造成了大部分校报缺少对外部形象的关注与策划,从而使读者的兴趣消减。对此,我们应该主动整合校内校外设计资源,整合设计团队,在兼顾视觉效果与排版效率的前提下,整体提升主题色、报头、报眉、栏目名logo的设计水平,提升形象识别度,建立版面设计库,形成符合高校整体形象的视觉风格。

2.将校报视觉形象与校报定位相结合。校报的视觉形象提升,不应当只是简单的外在形象提升,而应使外部形象与校报定位相呼应。正如前文所述,校报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官方新闻数据库。以《中国美术学院报》为例,院报改版后专门开辟了“日新”版面,版面名呼应学校网站栏目名以一日一新闻的形式记录学院最重大的新闻事件。反映在校报版面上,则是以纵向的“时间轴”方式,以简讯形式对新闻大事件作梳理,兼顾视觉形象与数据库功能。

(二)延长出版周期,调整版面结构

1.延长出版周期,打造“一期一核心、一版一主题”的“亦刊亦报”形式。校报由于其纸质载体性质,在新闻时效性上无法与“融媒体”其他媒介相比。据不完全统计,在千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在版数上,一般采取一期4版或者8版。哪怕是周期最短的周报,也无法做到像网络媒介那样当日甚至当时就报道。鉴于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

改版后的《中国美术学院报》,采取月报的形式,一期12版,采取了“亦刊亦报”的形式,既具备报纸的形态,又兼具了刊物的整体性与策划性。校报将一个月内的新闻,按照事件重要性与内容做了有机整合,一般新闻采取简讯形式,重要新闻事件采用专版专栏形式,避免了碎片化的新闻呈现,整体版面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2.紧扣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打造主题版面。一般来说,校报版面可分为要闻版、综合版、校园生活版和文艺副刊,分别从大新闻、多信息、接地气和文艺性几个方面着眼,办成一份综合性报纸。但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类法,作为凝聚校园精神的文化产品的高校校报,为何不能试着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路径呢?

以《中国美术学院报》为例,我们将版面分为头版、日新、特别关注、校园纵览、哲匠、美心、思享者和美境等不同版块,分别对应了月内最大新闻、重要新闻、院系新闻、教研新闻、学工新闻和文艺思想交流、校园美景欣赏等内容。其中,“哲匠”版块直接来自学院最经典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理念,即教育引导学生“如工匠般劳作,像哲人般思考”,对应学院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的展示;“美心”则取自学校“三美育人”理念,即“美育、美心、美境”中的“美心”部分,对应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美境”版面则直接取材于学校三个校区美轮美奂的四季景色,美图配以美文。头版和末版均采用大图整版的形式,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三)“内容为王”,提升新闻可读性与吸引力

1.避免与网站、微信、微博的新闻重复,加强新闻策划。由于目前新闻报道渠道较多,校报因为其时效性上的弱点,往往容易成为网络新闻的剪贴器,陷入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境遇。如何才能摆脱纸媒与生俱来的劣势?唯有加强策划,变被动为主动,预测舆论趋势发展,找准读者脉搏,才能夺得先机。

2.挖掘深度报道,发扬纸媒优势。深度报道是针对一般动态新闻报道而言的,它将报道内容向深度拓展,使新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从质上与量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中国美术学院报》的“特别关注”版,即聚焦于当月学校内最大新闻事件,其中包括当前工作重点、师生关心热点等话题,充分发掘常规动态报道背后的故事,采用采访、调查等新闻采写形式,深度挖掘,以小见大,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深层次多方位地进行事件的观察透视,在叙述事件之外,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提升言论类新闻比重与质量,发挥引导作用与育人功能。言论类文章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高校校报的一个软肋。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是缺少一支过硬的评论员队伍。其次,大多数评论文章是针对高校校园内的问题来写的,很少能走出象牙塔外对社会新闻进行评论,这会导致评论类文章视野狭窄,很难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评论员队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高校不妨借助网络评论员力量,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寻找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的人,定期进行主题征文,并将成果刊登在院报上。此外,还可以在微信和微博平台进行转载,提升评论员人气,激发其工作热情。

(四)扩大发行渠道,提高校报影响力

校报的印发量一般不会很大,少则千余,多则近万。因此,如何让每一份报纸被传阅到关注校情的读者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就一般情况而言,师生获取校报的途径依次为宿舍、办公室、学校班车、电子版、邮寄。作为校报编辑部,不妨考虑拓展校报的发行渠道,如校内超市、学术报告厅等人流量聚集的场所,进一步扩大校报的影响力,畅通校内外关注学校的人士了解校情的途径。

[1] 张利.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建设的创新策略[J].现代教育,2015(20):16-17.

[2] 付蓓.高校校报创新途径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5(9):104-106.

G216.2

A

1674-8883(2016)21-0293-02

方舟(1980—),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校报中国美术学院版面
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高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功能与传播效果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