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霞(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电视问政节目
——以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为例
瞿 霞
(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 要:地方电视台要办好电视问政节目,必须解决三个“问”,即“问什么”“怎么问”“问后怎么办”。要注意栏目的定位与选题、创新问政形式、加强整改督办;要确保曝光内容和问政过程真实;要加强媒体联动,增加节目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问政;成功
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于2014年推出电视问政栏目《阳光政务》,开播两年来,栏目以明确的节目定位、鲜明的题材特色和权威的资源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节目运作模式渐趋成熟,收视效果日见明显,已逐渐成为该市的名牌电视栏目。在不断摸索中,笔者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问什么——栏目的定位与选题技巧
有效的信息传播首先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选择什么样的话题来吸引受众十分重要,也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走向。《阳光政务》栏目从一开始筹备,就明确了其宗旨——“察民情、听民声、办民事、解民忧”。在这一宗旨指导下,栏目的定位非常明确: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阳光政务》要反映的问题。栏目以暴露问题到解决问题为基本走向,每期节目通过暗访短片暴露问题,在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是监督类节目,但节目坚持正面监督,绝不停留在“一曝了之、一曝快之”的层面上,侧重监督政府职能部门是否认真办理群众诉求,加大对办事时效、办理质量、群众满意度和部门整改情况的报道,让监督的内容理性、正面、积极、向上,从而促进职能部门改进作风,促进民生诉求的圆满解决。通过节目,引导受众理性沟通,良性互动,而不是无限放大监督内容或过度批评政府。如在“让城市更美好”这期节目中,暗访短片显示,由于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作为,城市小广告屡禁不止,群众不胜其烦,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就城管部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进行了交流,面对主持人的犀利提问,上线嘉宾面红耳赤,汗流不止。这样的场面当然让观众大呼过瘾。但这并不是节目的终极目的,节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暴露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民生诉求的圆满解决。因此主持人并没有局限于批判和责备,而是理性地分析城市管理反弹严重的原因,与嘉宾一起共同探索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方法。
武汉《电视问政》总制片人宋志雄认为,合适的选题是“跳起来就能摘到的苹果”,即现阶段表现突出,应该解决而且政府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不可能也无法反映全部公众的意见要求,若选题不准确,则会影响节目现场沟通效果,甚至激起民愤。因此,每期节目,我们选取的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同时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整改的问题,在问题设置上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紧扣主题进行深挖掘、摆事实、找问题、查原因。目前播出的17期节目,分别聚焦交通、食品卫生、城市建设、驾培市场、政务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直面群众关切,动真碰硬,因此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就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社会的巨大反响。群众有较强的参与感,节目录制及播出的效果较好。
(二)怎么问——创新节目形式
政务类电视节目如果不注重形式创新,就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放映暗访录像、市民留言提问、主持人提问、问政嘉宾提问、市民代表提问、嘉宾回答问题、举笑脸哭脸牌(后改为表决器)等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不时有新的兴奋点,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始终保持较强的观看欲望。特别是每期的暗访片,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围绕当期节目的主题而拍摄的4~5个短片,真实、直观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上线嘉宾流汗。围绕短片中曝光的问题,主持人抛出问题、追问问题,直到嘉宾给出满意的答复为止。作为有效的补充,栏目还设置了问政嘉宾提问和市民代表提问,让每期节目主题更加鲜明。为了有效评价嘉宾的答复,避免他们打官腔,敷衍应付,栏目还设置了评价环节,回答满意率不到60%,嘉宾必须重新作答。为加大节目影响力,栏目加强与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积极应用新媒体,实现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融合。通过整合力量,加强策划,统一行动,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拓展提升节目内涵和质量,优化节目传播效果。
(三)问之后——加强整改督办
电视问政不是作秀,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平台。节目录制现场,上线嘉宾往往做出承诺,但事后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因此节目播出后的跟踪、追问、回访是必需的。对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及时、长期的跟踪回访,对相关负责部门的整改行动及其效果应如实反馈报道,给有关单位和社会以交代。如此长期监督,既可督促政府勤于执政、加强整改力度、防止问题反弹,也能强化官民沟通,消除社会负面情绪,深化媒体监督的影响力。每期节目播出后,攀枝花广播电视台会及时跟踪报道责任单位整改的情况,并在《攀枝花新闻联播》《新闻天天看》《市民热线》中给予专门报道,在《阳光政务》每期节目前,专门开设《回音壁》板块,对上期节目涉及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反馈,确保涉及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这样,既能增强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能让群众更加了解直至理解政府的工作,同时能够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让《阳光政务》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2014年,《阳光政务》曝光了驾培市场乱象,高昂的报名费、练车费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在节目录制现场,嘉宾表示要根据相关规定,责令违规收取高价的驾校整改,节目录制结束后,记者在后续跟踪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现象并未得到解决,在随后的反馈节目和年底的年终反馈节目中多次给予曝光,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对此反映良好。据统计,《阳光政务》开播两年来,曝光问题中的200多个民生问题大多得到整改。《阳光政务》为促进干部转变作风、促进政府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制定了专门的督办制度,每期节目播出后,将节目中曝光的问题及收集到的其他问题交办各责任单位,提出整改时限。2015年,市纪委将《阳光政务》整改情况纳入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有了规范的事后督办制度,大部分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或重视,电视问政才能够做到善始善终。
真实是电视问政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坚守真实,做到真内容、真实效、真追责、动真格,电视问政才能问得久、问得好。
(一)曝光内容真实
每期节目,节目组会收到大量的线索。确定好节目选题后,栏目组就要对选题进行调查、深挖、采访,以确保接到的线索、曝光的问题真实准确。许多问题要花上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采访。只有在对整个事件进行扎实充分的取证后,才能在电视问政节目上播出曝光。同时,为了让这些即将曝光的问题能保持播出时的效果和“杀伤力”,栏目组成员均签订了保密协议,承诺不泄漏短片内容。否则,上线单位有了应对措施,应答自如,节目录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群众也会质疑节目是“作秀”。因此,每期节目涉及问题、曝光短片,被问政嘉宾事先不知情,在节目现场才第一次看到,很多嘉宾用“震惊”“触目惊心”等字眼来形容这些短片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他们在现场的反映才更加真实可信,节目录制效果良好。
(二)节目过程真实
《阳光政务》虽为录播节目,但节目录制完全按照直播的程序来进行,事前不彩排,录制现场不中断,被问政的官员都是第一次看到暗访短片,主持人现场提问事前也没演练,所提问题十分尖锐,节目辣味十足,现场气氛激烈。被问政对象往往红脸、流汗,官员一旦打官腔,敷衍应付,就会被一再追问,对于政府官员来说,上节目成了一次严格的考验。此外,针对官员们在现场的即时回答,观众现场打分、表决、投票表示满意或不满意,如果满意率不足60%,官员要重新作答。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在新媒体上引起关注、行程话题、进行二次发酵的电视节目可以说算不上好节目。电视问政节目要提升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媒体联动,利用网络、微信、手机等新媒体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形成优势互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节目魅力。节目录制时,场外观众和网友可以即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在节目中发表观点互动,节目播出结束后还可以继续互动。节目也不仅仅在电视上一次播出,还在其他新媒体播出平台上同时播出,多次融合传播造就了非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何润萱,郑智斌.电视问政节目的问题与改进[J].青年记者,2013(2):28-29.
[2] 覃露莹.城市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7):20-22.
作者简介:瞿霞,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制片人、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