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行(重庆晚报,重庆 400010)
浅析全民影像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坚守阵地
易 行
(重庆晚报,重庆 400010)
摘 要:在微信朋友圈常常看见朋友们工作时、出游时、聚会时或者偶遇突发事件时发的各种照片,在点赞的同时,笔者心里也产生了淡淡的失落。如今这个年代手机拍照也不错,更别提那些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数码单反,再加上正如日中天的移动互联网,图片的传播已经变得极为便捷。摄影记者逐渐丧失了“第一现场”的采访优势、“第一时间”的发布优势。2013年上半年,美国《芝加哥太阳报》突然解散了整个摄影部,下岗的摄影师中甚至不乏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太阳报》称,以后将培训文字记者们用iPhone手机拍照,以满足数字出版时代的读者的需求。这个极端案例昭示着摄影记者的传统阵地正在逐步沦陷。面对这种境况,摄影记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影像;摄影记者;新闻
当下,纸媒虽然“困窘”,但无论如何变化,新闻摄影没有“死”。分析《太阳报》事件,它反映了新闻图片来源渠道的重组,但并不代表摄影记者职业的终结。摄影部的解散,确实源于科技发展致使摄影记者丧失原来的某些优势。但那些拿着好手机、好相机的普通民众就能拍出好照片吗?答案很明确——肯定不能,因此专业的摄影记者仍有其价值。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图片是新闻摄影竞争力的标尺。
(一)体制上扶持优秀的摄影记者
拍照越来越简单,就更显得专业的可贵。虽然一部分摄影记者可能只是简单地完成工作,但对另一些对摄影仍充满激情,愿为新闻狂的优秀摄影记者,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好的发展空间。
这种支持不仅是多发照片,将照片发大,而且应该给他们更多独立发稿的机会。按照现在晚报的发稿惯例,摄影记者想要发独立图片报道,往往需要一些比较“猛”的题材,或者说比较“大”的稿子,而一般稿件也许文字记者可以发篇小稿子,摄影记者的稿件就比较难刊发。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很多机制性的内生因素。可结果就是,摄影记者越来越不愿意独立采写,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适当放宽限制,对那些仍对新闻摄影充满热情的摄影记者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在报社内部的考核中,应加大对优秀摄影报道的奖励,让专业精神有物质依托,督促摄影记者摆脱从属,转向主动。
现在,各大报纸或多或少都有着多个平台资源,整合这些资源,让优秀的摄影作品有更多的渠道得以展现,甚至获得稿费收益,也是很好的支持方式。
(二)做深新闻摄影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第一张图片,2008年汶川地震那段6分钟视频,2013年4月芦山地震第一时间被传播的照片,都不是专业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发布的……
“快”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新媒体“快”,微博、微信“又快又泛滥”……突发事件发生时,面对新媒体,摄影记者几乎无还手之力,我们需要正视来自“第一时间”的挑战。
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一瞬间拍摄并发布照片,他们离去后剩下的事情谁来做?是专业摄影记者,他们需要对新闻事件追踪报道,深度解读。在这个“快”时代,“坚守”纸媒新闻摄影就要在“深”字上做文章,让新闻人物和故事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表现出“深度”“厚度”“力度”“温度”。
(三)我们为什么加大摄影版
相比一些报纸开始缩减摄影版面,有些甚至停掉占比很小的摄影专版,《重庆晚报》却对优秀的摄影报道加大了版面支持。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认识到,新闻摄影传播的重要条件是品质,而非传播介质。读者仍需要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和深度摄影报道。当下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专业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是专业摄影记者最难做的时候,也是优秀摄影记者的最好舞台。专业性无法被变化的传播介质所替代。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可怕”的数字还在迅猛发展。笔者认为,摄影记者应该用优质的新闻图片“拥抱”互联网。近几年,《重庆晚报》正在尝试实现新闻摄影与网络之间的互动。
建立互联网门户、手机门户的推送渠道:将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推荐到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让每天的优秀图片和专题报道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
纸媒与网络互动,实现报纸掌上“立体阅读”。2014年,晚报推出全媒体记者,摄影部3名记者也成为首批全媒体记者。他们利用精通技术的优势,总能在采访完后,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时将图片发给报社、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新闻摄影“拥抱”互联网,真正实现了新闻摄影报道与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互动,这一切顺利实现的根本就是合理的制度保障。最初,晚报对记者拥抱新媒体只是鼓励和提倡,毕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存在考核,记者们表现并不积极。去年,晚报推出新政策,对记者给新媒体供稿单独开设稿费,不与报纸发稿冲突。一线记者的积极性立即提高,摄影部的3名新媒体记者也因此获益,既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又收获了额外的稿费。
现在,摄影部的年轻记者们,愈发重视“网络优先”。每天在采访、拍摄时,不仅根据报纸需求拍摄,还根据网络传播特点,组织新的拍摄视角和方式。同时,也会在第一时间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回报社,这一切已经成为摄影记者的自觉行动。
无论哪种传播方式和途径,新闻内容始终最受读者关注。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生存法则仍是“内容为王”。普通人利用手机、相机等设备,虽然能抢走摄影记者的第一现场,但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观察、对事物的独到解读,却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这正是职业记者的专业性所在。就如当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一样,制造业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难道东部发达地区就此衰退了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东部发达地区正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出来,发展更高含金量的新产业。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年代,摄影记者面对的问题和困境,正如产业转移一样,简单地拍摄照片已经不是也不应该是专业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他们对影像、对图片的操作,应该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现在所出现的痛苦与彷徨不过是清晨的迷雾,相信经过不久的洗礼,必将云开雾散,专业仍是王道。摄影记者对新闻内容的把控能力仍是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