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思考

2016-02-28 21:02:28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动画中国元素民族性

姜 滨 张 敏(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关于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思考

姜 滨 张 敏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动画的民族性是我们讨论已久的一个话题,但长久以来在实践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给了我们国产动画民族性上的信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动画;中国元素;民族性

2015年的夏天,我们的“猴哥”再一次归来,而且是在大荧幕上凯旋归来——在7月10日开始上映时不到10%的排片率,到后来的票房爆发,仅3天票房就破亿,甚至延长了一个月的公映期,最终以9.56亿的票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打败了保持4年记录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6.17亿票房,并且位居华语片影史第7名。

这仅仅是一部中国制作的动画电影这么简单的概括吗?曾经制作过《黑客帝国》《寂静岭》等诸多名片的好莱坞著名制作人安德鲁•梅森这样评论:“这个真的没有好莱坞的参与吗?按照我对于好莱坞工业的了解,制作这样的一部电影成本不会少于一亿美金。孙悟空很著名,我当时在欧洲就已经很熟悉孙悟空,故事非常精彩,你们把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这是一部全世界的合家欢电影,谁都可以看得懂,而且很中国,不可思议,中国人了不起!”

确实,这是一部“很中国”的动画,整个影片的画面背景主要是中国的写意山水画,有浓浓的中国风,营造出独特的中国式魅力。另外,在人物设计以及背景音乐上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让观众一看就可以联想到中国。就是这部影片的“很中国”也向我们昭示,中国风、中国元素应用得当的话,还是很有市场的,走民族化道路是一种需要也是必要。

一、关于中国动画的民族性

从《大圣归来》被评价为“中国风”的世界普适性,我们看到了“民族性”这个核心词汇。民族性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核心,更是其灵魂。世界两大动漫创作国家是美国与日本,美国的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自由杂糅特征以及日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无一不表现了其“民族性”,同时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受众的认可与市场的回应。一门艺术能否生存与发展要看它是否真正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本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的生命体,否则它必定是无源之水,终将枯竭。[1]

特别是现阶段,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动漫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性存在,更成为各民族表现自我文化特性与优势的关键媒介。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文化艺术,强大的民族文化足以给中国动画以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中国的民族性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中心思想都是统一的,民族性即“民族元素”。即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由中国人创造、发展、传承并发扬的中国精神、中国民俗等一列中国传统物质、精神文化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都是中国元素,其中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载体,也就是物质文化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例如,意识形态、道德观、价值观、地方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建筑、科学、法规等等,上至黄帝尧舜、下到黎民百姓,大到万里长城,小到桌椅板凳,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2]换而言之,这些“中国元素”便是中国民族性的体现。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们有历史悠久的绘画、民间雕塑、建筑、服饰、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这些都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可以为各种动画片提供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当然,中国元素的应用也不一定能够呈现其背后的民族特质和精神内涵,但是这些元素的应用却为我们的民族化提供了一些方向,即可以借助这些外在的形式,加上故事的内核,也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配合一些能够体现中国精神或者民族特色的故事,比如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和现代的民间故事、小说、神话、传说、传奇、童话等等,体现各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这些不仅可以丰富中国动画的内容和表达,运用得好的话,还可以成为我们的“武器”,不仅可以把我们的动画传播出去,占领市场,同时还可以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出去。

二、中国动画民族性的发展与衍变

在动画的民族性方面,我国曾经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1956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先生提出中国动画“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以1964年上映的作为“标志性动画片”的《大闹天宫》最为瞩目,它把民族风格的完成推向极致,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就像中国民间的喜庆乐曲一样,给人以欢快、活跃、热烈的情绪。它先后获得了第13届卡罗维发利最佳影片奖、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0世纪80年代轰动了欧美各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它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外国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美国迪士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3]而这部作品的美感就是创作者在中国元素民族特色上做足了文章而大获全胜的。中国动画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

就《大闹天宫》来说,其诞生与产生的轰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当时的世界大环境来说,当时的动画没有特别发达,也没有很突出的风格。像欧美、日本等这些后来动画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也没有产生特别大的世界性的影响。虽然美国的迪士尼在1937年就上映了彩色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样一部对迪士尼电影制作公司来说很重要,获得很多殊荣并且在动画影史上都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影片,但是当时的迪士尼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的风格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在完善动画制作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把动画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并且逐渐运用成熟甚至成为典范是在日后更多的动画制作与上映中形成的。而像《大闹天宫》这样有明显的独特风格的动画在当时是少有的,特别是在外国人眼中落后的中国做出这样的动画是难以置信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从我国的环境来说,当时建国不久,基本没有引进外国的文化,更没有受到国外的一些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在制作的时候能够运用比较纯粹的中国元素。而对于中国当时的受众来说,动画中的一些元素是人们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是引以为傲的东西,所以会受到欢迎。从经济上来说,这部影片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文化部下达计划,美影厂做预算,完成任务后统一收购,影片完成后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包销,所以即使是像这种耗资巨大的传统动画也能够完整制作并最终面世。

但是在这之后,我国动画的民族化的探索进程出现了偏颇,把“民族化”极端为“传统化”,重视动画外在形式上的表达。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状况更加明显,其中以水墨画的大量出现为代表,如《鹬蚌相争》《山水情》等。当然,这些也都是精品,在国际上受到了关注,有大量的民族传统的东西,不仅包括外在的形式,还有动画所表达的内在的思想感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辉煌的产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动画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从情感上来说,这些动画蕴含的都是很深刻的道理,没有一定的文化和鉴赏能力的人,很少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其次,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尤其是水墨动画,制作工序、过程复杂而且成本也高,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不适合做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总体来说,这个时候的动画的初衷是好的,都是想要把丰富的中华文化融入动画中去,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过于片面化,没有真正理解到底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民族文化融入动画中,流于表面。

三、“花木兰”引发动画民族性的自省

在我国的动画民族性的探索没有进展的情况下,世界并没有停下来,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创造着奇迹,震惊着世界各国的人民。这其中最使我国受到冲击的应该有美国迪士尼创作的动画《花木兰》,当我国还在苦苦追寻动画民族化道路时,美国竟然用我们的故事,我们的传统元素,创作了这个动画,还在全世界受到关注。我们都知道,花木兰是女中豪杰,她代父从军,带领军队击败入侵的北方民族,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但是最让我们震惊的应该是,虽然这些外在元素好像都是我们的,但是它们却在讲一个美国的故事,它们表达出的,也是美国的精神和价值观,即小人物成功奋斗史。而且在角色构成方面更是典型的迪士尼风格,除了主要角色,还有充满喜剧色彩的动物角色,和主角一起构成了一个感人又充满欢乐的故事。除此之外,动画中的人物造型以及动画场景都极富中国特色,动画的制作者将中国元素运用自如,在不同国家地区放映,并且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年龄的观众欣赏,在全球取得很好的票房和口碑。中国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同样,《花木兰》也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全社会关于我国动画发展方向的讨论。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下,我国开始了向美国,主要是向迪士尼动画学习,而《宝莲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改编自中国神话《宝莲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之后的第五部动画长片,也是他们中投资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主创人员为了动画场景的真实丰富,还远赴敦煌、西安、华山、西双版纳、宁夏等地采风,收集创作素材。《宝莲灯》的故事情节虽然是来自于我国的民间传说,但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做了适合广大观众胃口的扩充和改编,整个故事情节紧凑、精彩。在技术上,大量使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使画面现代感强烈。在人物设计上,无论是沉香还是三圣母都有中国古典人物风格,童年版沉香形象吸收了天津年画中胖娃娃形象的元素。事实上,该片不仅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也随处可见迪士尼动画风格的影子,模仿日美风格的痕迹很重,难以达到此前几部国产动画长片的艺术高度。不过,它还是让早已对国产动画失望的一些动画爱好者们看到了一些希望。可以说《宝莲灯》是中国动画第一次试图将中国民族文化与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探索,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大圣归来”重燃中国民族动画斗志

我们的动画从诞生起,不论哪个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我们民族性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我们历史文化传统印记。只是我们的动画与欧美以及日本动画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动画不论何时,不论何种题材,都有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教化功能,强调动画的“寓教于乐”,从未向纯粹娱乐性让步。万氏兄弟之一的万籁鸣在晚年回忆录中有这样的总结:“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遣品,他从一产生就跟当时的斗争现实紧密配合,紧紧地为政治服务。”“创作动画时,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4]这样,我国的动画就受到很大的束缚,不能在创作上大展拳脚。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动画的受众定位是少年儿童,认为动画应该是属于少年儿童的,我们的动画应该是创作给他们看的,这也是我国动画创作题材幼稚、浅俗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这不仅局限了我们的创作题材,也使我们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受众。像美日等动画较发达的国家,动画不仅是给青少年看的,更是给青少年在内的更加广大的受众群准备的,被认为是视觉艺术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时尚艺术。例如,迪士尼的制片原则是“片子是要给全家人看的”,在题材、手法上具有针对性,制作上也求精求良。[5]而《大圣归来》票房这么高的原因,除了拥有过硬的质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受众定位在“全年龄段”。就影院的情况来看,买票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观众里小朋友的数量并没有其他国产动画那么多,有部分场次甚至大人的占比要大于孩子。[6]

其实对于中国的动画来说,特别是现在,应该是很有压力的。青少年一代甚至包括80后,都是在美日动画的影响下长大的,美日的一些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甚至以动画为载体的美日的一些文化观念都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太多的人都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不想再去冒险费时费力地去做好一部动画片。而且美日的影响确实太大,不说有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单说抗衡的信心恐怕也没有很坚定。所以,我们的动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美日动画的影子,很少能够沉下心去做一些原创的东西。美日就利用了我们的这种情况,或者说他们瞅准了我们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文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造,而且取得了成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当然也有很多是对我们的动画持一种失望与悲观的态度。所以,这次的大圣归来,除了在作品本身上证明我们可以,还在观念上告诉我们可以,给我们树立了信心。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过去成功的动画几乎都是艺术性取胜,但是现在,要想做出充满中国元素的民族性的好动画,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技术性以及一定的市场性,也就是说做出的动画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而《大圣归来》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记得作家、导演、剧作家及写作导师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历史故事改编成电影时说过,历史故事是过去的事,拍成电影则必须进行时代置换,“使其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来向我们展示现在”。也就是说,经典的东西我们拿过来搬上银屏,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而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性,就像《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那只过于神化的离我们太过遥远的猴子,而是一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似乎离我们很近的一个人。这也是导演对经典的再创造,是我们对于经典的利用的一个新方向,即除了赋予时代性之外,还要选择一个好的角度,这是赋予其时代性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创新的切入点。另外,对于动画电影,其重要的应该是“电影”,动画只是其表现形式。所以,在制作动画电影的时候,要符合电影制作的规律和标准,不能把动画当成娱乐儿童的工具而使其过于低幼化,在故事、情节以及制作上都因

“低幼化”而大打折扣,而且也流失了低年龄层之外的更多的观众。

《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说过:“观众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票房数,更有不断清晰的梦想。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评判权交给观众。”他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实践的,所以才有了《大圣归来》的成功,也给我国正在行进着的动画产业一个很好的借鉴。正如郑洞天导演所言:“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选材上注重迫近现实生活,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制作上达到现代水准的视听效果。”[7]确实,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动画业面临的困境,就得从文化的层面上去思考发展战略,用蕴含本土文化的题材,塑造独具时代民族特色的形象。同时也要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把民族性赋予时代性,体现时代性与世界性,争取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人产生共鸣。

或许《大圣归来》只是开始,我们的动画在民族性的探索道路上将会有更加美好和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小波.比较中美动画角色设计的民族性透视中国动画的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24.

[2] 马伟莲,赵翠玲.中国元素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2(08):1.

[3] 郭立业,孟红霞.中国动画电影与民族化——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之旅[J].科技信息,2010(07):1.

[4] 万籁鸣,万国魂.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70.

[5] 张小波.比较中美动画角色设计的民族性透视中国动画的发展[D] .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31.

[6] 刘琤琤.《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刷新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票房新纪录[J].中国电影市场,2015(08):18.

[7] 郑洞天 . To Be,Or Not To 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J].电影艺术,2000(2):8.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16-02

猜你喜欢
中国动画中国元素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0:18:26
互联网给中国动画带来了什么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1:36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44:06
论美日动画形象比较研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4:40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动画民族艺术精神探源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2:35:37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雕塑(2000年4期)2000-06-24 01: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