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中(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19)
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王立中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19)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面对新情况,广播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广播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全新的媒体格局下,新媒体与广播节目二者融合的优势以及呈现出的基本形态,必将带来新的亮点和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播会搭乘新媒体的快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节目;创新;发展
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视为“第五媒体”。
从新媒体的各种不同的定义,不难总结出其特点:
第一,新媒体的互动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双向传播。尼葛洛庞帝在《数字生活》一书中对“被动旧媒体”和“互动新媒体”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把互动作为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第二,新媒体的开放性。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众自己的媒体。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单向接收,同时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
第三,新媒体的技术性。新媒体的传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对于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技术要求不再是障碍。
(一)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1.听觉与视觉的完美互补。在广播中,人们会用耳朵“听”世界。而新媒体与广播节目的融合,使人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讯息,更能用眼睛“看”热点。广播的时效性,再加上及时的图片、视频内容,使传播的内容更加鲜活、立体,从而达到听觉与视觉的完美互补。
2.及时参与性的互补。近两年兴起的微博、微信,架起了广播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大大增加了听众参与节目的机会。在微博上发布话题预告帖,网友和听众可以各抒己见。同时,有的广播节目在微信中发布邀请函,听众的声音可以直接通过微信从广播中传出。
3.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信息通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广播媒体报道迅速、先声夺人,互联网渗透力大、针对性强,二者相互融合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一手资源,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基本形态
1.广播网络化。新浪微博整合传统广播推出的全新产品“微电台”于2011年5月10日上线。“微电台”结合了互联网、微博和传统广播,突破了收听节目的地域限制和终端限制。
2.广播手机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一批手机广播软件的诞生,这些APP将推动传统广播向“手机化”发展。
3.广播个性化。2013年2月,融合多种声音媒体的网站“喜马拉雅”上线,听众可以通过网站点播音频节目,也可以通过手机收听。这一融合声音媒体的网站的口号是“重新发明电台”。无论用户想听新闻、音乐、小说、培训,还是想听电视电台节目、英语、财经,喜马拉雅都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轻松创建专属的个人电台,随手录制、上传好声音,将声音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微信,让亲朋好友一起倾听。
(一)新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和要求
1.更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主持人思维的体现。新媒体时代下,主持人接触和获取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并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成为每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更具创意的编辑策划能力。要做出一档优秀的、受听众喜欢的新媒体广播节目,除了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外,节目的编辑策划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开拓,与时俱进,了解受众的需求,创新节目编排和传播的形式,让更多听众了解、喜欢并且参与。
3.更加娴熟的硬件操控能力。进入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硬件和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主持人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硬件操作技能以外,还要与时俱进,掌握全新技术,把节目做得更好听、更具创意。“25广播”是刚毕业的几名成都大学生自由组建的网络电台,他们把四川方言作为自己广播节目的特色,在节目制作期间用到了全新的设备,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同时也使受众的收听体验更为畅快。
(二)新媒体广播节目的类型及定位
1.新闻类节目:真、短、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播成为人们快速接收新鲜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更短的时间把新闻事件说清楚、说明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传播不只是传统的信号接收方式,新闻节目要适应这一趋势,做到真、短、深。
2.音乐类节目:时尚、精炼、有新意。首先,音乐类节目的“时尚感”。这里说的“时尚”,并不是音乐曲风、格调的潮流,而是主持人的表达要在精准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节目的“精炼感”。国内现在很多电台在非黄金时段推出类似于“无人驾驶”的音乐节目,试图达到“广播MP3”的效果。节目只播出音乐和广告,大量的时间播出音乐,就像一个“音乐大杂烩”。这在浪费平台的同时,也失去了音乐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后,节目的“新意感”。广播音乐节目要把握音乐语言的特点,把节目做出新意。
3.专业类节目:高端、大气、接地气。“大气”和“地气”看上去是矛盾的。但是,在保留专业类节目专业性的基础上让普通受众“听得懂”,却是必然要求。这里说的“大气”是指“专业领域”的专业性,而“地气”指的是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 姜锡山.感受新媒体的魅力与困惑[J].上海信息化,2005 (9):26.
[2] 姜进章.新媒体管理(第1版)(新媒体丛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21,223.
[3] 李欢.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传播的影响[N].吉林日报,2011-7-23(007).
[4]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7.
作者简介:王立中(1991—),男,山西太原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