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鸥李 波(内蒙古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内蒙古 包头 0400;内蒙古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包头 0400)
高校校报对大学生记者团建设的作用探析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金明鸥1李 波2
(1内蒙古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内蒙古 包头 014010;2内蒙古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本文基于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从校报有助于加强大学生记者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凝聚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校报对大学生记者团建设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育人作用
李波(1963—),女,内蒙古科技大学副编审,主要从事校报编审和学团建设研究工作。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高校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
在我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办报育人的宗旨,并且早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阵地。校报编辑部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大学生记者团隶属于校报编辑部。大学生记者团除为每期校报提供一定数量的稿件外,还参与整个校报的前期策划、稿件采写、稿件编审、版面制作、图片照片的提供、校对、发行等工作。可以说,校报几乎是大学生记者团自己的作品,也是他们最好的练兵场。校报编辑部的老师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全程跟踪和全面指导。校报与大学生记者团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对大学生记者团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对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也是其他机构与媒介不能替代的。
新闻本身不带有政治性,但又不可能脱离政治。作为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体、学校的第一要报,校报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校强有力的宣传手段,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校报要求近水楼台的编辑人员,即有着“大学生记者”这一特殊身份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党性原则、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国家的形势及学校的中心工作客观反映、及时报道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积极宣传优秀师生,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也是大学生记者的职责所在。
作为大学生记者团社会实践的坚实阵地,校报要求大学生记者一边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一边接受必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边干边学,边战边训。特别是对于新记者,他们最初入团时通常欠缺新闻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也极为匮乏。为此,采用师徒制培养新记者,让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与新记者组成对子。新记者必须跟随老记者进行校报所要求的人物专访、稿件采写等任务,老记者亲自带领并指导新记者参与、完成校报编辑、排版、校对等工作。在实践中,老记者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教给新记者敏锐观察、捕捉、鉴别新闻的技巧,以恰当的角度、合适的层次进行新闻报道的技能;新记者饱含热情,虚心请教,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在校报工作实战中,老记者的传帮带作用,不仅培养了新记者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增强了他们的才干、本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快速成长成熟,而且老记者自己也在不断积累、日渐完善,新老记者结伴成长。
校报宣传报道学校的大政方针、改革与发展动态和重大成果等,客观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精神风貌,营造着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文化氛围,展示了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因此,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大学生记者团所做的工作、开展的活动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报和大学生记者团两者紧密结合、有机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大学生记者团立足学校,放眼社会,通过采访、撰文等,在校报上积极报道学校及优秀师生,发挥了校园宣传“生力军”的作用,为校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校报包含广泛的内容、丰富的知识、多样的形式、大量的信息,集政治、新闻、知识、趣味等于一体,显现出校园文化,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促使大学生记者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意无意间、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文素质,提升了综合能力。
大学生记者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学院、专业和班级,有着不同的年龄、性格、经历和特点。他们最初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而与校报结缘,走到一起,组建了一支团队——大学生记者团。他们从最初入团时的懵懵懂懂、胆怯害羞,到最后离团时的成熟稳重、依依不舍,都表明这支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只有具备较强的凝聚力,才能提高战斗力,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校报对于增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凝聚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校报为大学生记者团提供了一个共同、具体的目标,即完成校报任务。这个
目标既是团队目标也是个人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融于一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高度一致。这为增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凝聚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报学生专版的任务由多个环节的子任务组成,这些子任务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专版的创新、专栏的设置、专题的策划、稿件的采写、报纸的编辑、版面的设计、文图的搭配等,都是由大学生记者分工与合作完成的,其中难免会有困难、矛盾、委屈,甚至是对立。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既定的任务,大学生记者团应注重内部管理,加强交流沟通,要有团队意识,顾全大局;要彼此尊重,心胸豁达;要学会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搞好人际关系;要努力化解矛盾,提高解决矛盾的能力与技巧。大学生记者较好地交流与沟通,能极大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完成校报任务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大学生记者团凝聚力的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训练过程。
育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校报应牢牢立足于学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积极围绕这个首要任务,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养大学生记者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其校园新闻工作的水平。将大学生记者团打造成为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队伍,促使他们在校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特有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校报、服务于广大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林山.高校校报的功能与特色[J].新闻窗,2011(04):135-136.
[2] 刘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记者队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20-123.
[3] 王春宏.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9):151-152.
[4] 刘冠群.论高校校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08.
[5] 张利刚.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04):76-79.
[6] 陈慧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72-73.
作者简介:金明鸥(1964—),女,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和数学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校报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编号:JY2014025)部分成果;2014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以3M模式为基础的大学生社团创新实践》(编号:DJSZ2014002)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