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触媒”理论——社会化媒体发展下的新闻自传播要素

2016-02-28 20:42崔冬伟马小垒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触媒社会化内容

崔冬伟 马小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20)

新闻传播“触媒”理论——社会化媒体发展下的新闻自传播要素

崔冬伟 马小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20)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正在从传统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化传播方式转变。本文结合了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考察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社会化传播方式的异同。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闻触媒的概念,即社会化新闻在传统的新闻基础上叠加了新闻触媒。新闻触媒具有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构建特征,在这三个特征的基础上,社会化新闻才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属性和传播能力。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新闻;自传播要素

一、媒体社会化的趋势

社会化媒体发展可谓大势所趋,随着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即所谓Web1.0的普及,我国已经在互联网的发展上紧跟世界的脚步,甚至是超越世界的发展。在Web2.0的发展中,以社会化媒体为趋势的网络信息渠道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目前最为主流的信息传播通道。回顾一下我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社会化媒体阶段、社会化媒体阶段和后社会化媒体阶段。

(一)前社会化媒体阶段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到21世纪初,互联网信息还以单向传播为主,辅以具有一定社会化属性的方式,如早期的论坛、即时通讯软件等。百度贴吧、MSN、QQ等产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兴起。随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出现了问答、百科、博客、视频等平台,但初期的内容较为粗糙,互动方式比较简单,还是以单向的信息传播为主。

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博客的兴起,形成了一种人人博主的态势。单人的舆论环境在长期的压抑后,形成了一个小的爆发阶段。随后视频网站的兴起,也逐渐释放了普通互联网用户的创造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社会化媒体阶段

比较明显的时期是2008~2010年,这3年可以称作是真正的社会化媒体爆发,在国外Facebook、Youtube等平台被广泛接受,同时在国内SNS、微博等主流的社会化媒体也风靡一时。从火爆白领社交的开心网,到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新一代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开启了中国社会化媒体的新纪元。

(三)后社会化媒体阶段

自2011年后,社会化媒体逐渐进入了移动化的后时代,社会化媒体不再单单是一种媒体属性,而是附加了更多的服务内容出现了以微信、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会化产品广泛应用。自媒体平台、联盟纷纷兴起,从而使媒体完成了社会化的更新,让社会化媒体从一个新兴事物变成了一个成熟的、被广泛接受的媒体形态。

二、去中心化成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

旧有媒体采取传统的采编模式,主要由记者采集信息,由编辑来进行信息的筛选,最终决定发布哪些信息,如何组织,并通过固定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如报纸、电视等媒体将信息发布出去。可以说这是一种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即以一个单独的媒体为信息中心,向外辐射到信息的消费者。

而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消灭了信息中心,不再只有一个核心信息发布源头和渠道,每一个社会化媒体的参与者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信息的去中心化的革命,新闻的传播力也由主观决策(采编模式)向客观选择(读者也是传播者)转变。

三、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特性

媒体的社会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新闻的社会化改变了人们在社会组织中接收信息、组织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进而影响了社会、政府在组织和决策中的行为。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孕育了一个广大的阅读人群,他们兼顾内容的创造者、内容的消费者、内容的传播者等角色,同时由于社会化属性,他们在对内容的制作、加工、传递过程中,动用的并不是传统的物理通道,而是他们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这样,阅读人群形成了一个广大的以社会关系为连接的集合,成为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中都有实质性关联的社群。

正是在这样的社群基础上,社会化新闻才得以快速地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和编辑是在信息之外由人工来完成的:采集者负责新闻内容的可读性,编辑者负责判断新闻的可传播性。而在社会化的新闻环境下,不再有采集者和编辑者的区分,同时这二者的工作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原有的新闻属性上附加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包含了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也就是说,可以把社会化的新闻看做一种二元属性,其一是新闻信息本身,其二是关于这条信息的一种描述的信息包,附着在这条新闻之上,这种信息负责调度社会化新闻的传播形式——这第二种属性,我们可以借用一个化学概念“触媒”去描述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化新闻=新闻内容+新闻触媒。新闻触媒可以定义为促进社会化新闻在人际传播的要素。

四、新闻触媒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下,新闻触媒存在三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新闻触媒具有强烈的形式属性;第二,新闻触媒具有内容属性;第三,新闻触媒具有可构建性,即新闻触媒并不是原生的,而是可以被构建的。

(一)新闻触媒的形式属性

社会化新闻触媒的形式属性,即新闻的展现形式。这种展现形式包括新闻要素的展现,如标题、摘要;新闻呈现形式,如图片、视频;新闻的互动形式,如评论、转发等。

在社会化时代,信息逐渐由匮乏走向了海量,在如此大的信息流中,社会化新闻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在标题和摘要当中来完成对新闻爆点的解构。所谓的标题党,在社会化新闻传播的时代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微博盛行之后,140字的限制,更需要在最简短的形式内将新闻特性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例如,一条体育新闻,报道美国一名女足运动员。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可能标题就是“某某某 美国女足球员的绝对核心”。但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中,标题可能就是“科比梦中人是她?被誉足坛吸金一姐”。在标题中不仅完成了核心内容的提炼,同时借助另一个体坛明星的新闻吸引力,完成了这一条新闻的标题构建。

社会化媒体的另一大属性,就是逐渐走向了多媒体化,进入了读图时代甚至是视频时代。一张好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一段有趣的视频不需要过多的描述也可以穿透传播人群。目前,众多媒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图片服务,国内诸多视频网站提供了完善的视频服务,这也使得新闻触媒的形式更为生动多样。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一个主要特性就是互动性。自论坛开始,信息阅读者对于信息的阅读参与、评论转发,都会成为信息增加自身属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目前使用率非常高的新闻APP网易新闻,其主要特色就是在新闻阅读同时,可以看到其他阅读者的评论,良好的评论引导可以让评论本身也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增加新闻的“触媒形式属性”。

(二)新闻触媒的内容属性

新闻的传播往往具有一种态度,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什么样的新闻,就代表了这个媒体的一种新闻态度,这同样适用于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网络中,人们传播一条新闻,一方面是对新闻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也在传递自己的一种态度和观点。这部分内容就是社会化新闻的内容属性。

总的来说,新闻触媒内容属性的独特点就是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这条新闻有什么特点、我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新闻、我对这个新闻的态度是什么。

这条新闻有什么特点。其主要借助传统的新闻内容属性而产生的。新闻自身的内容属性,包含新鲜性、知识性、观点性、互动性、娱乐性、共鸣性等。这条新闻是否好玩,是否有知识价值,是否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是否可以互动,是否具有娱乐精神,是否能引起共鸣,都能够回答新闻特点是什么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新闻。这个问题相对较为复杂,在社会化的网络中,我们所使用的社会化平台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我们在社会化网络中的形象,也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社会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重视自己社会化网络形象的塑造。所以回到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核心的表述应该是我希望通过这条新闻塑造自己的什么社会形象,也就是这个新闻背后的价值指向或者态度表述是否符合个人特征。

我对这个新闻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展,既然我们想要呈现出一种网络的自我态度,那么不仅要通过对一条新闻的转述,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入自我的判断。通过这个判断,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判断彼此,并将彼此划入不同的圈层。所以这种态度的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价值层面的定义,更是一种互动行为,这种互动行为直接左右社会化媒体网络影响力的加强或者削弱。通俗地讲,表达的态度决定了表达者的受众是否还要继续关注。

(三)新闻触媒的构建属性

综上可知,新闻触媒并不是伴随信息而自然产生的,其中包含了人为的加工、筛选以及再加工。正是这样,一条社会化新闻才具有病毒式的传播力度,它不再简单的是记者和编辑的一次性工作,而是叠加了众多参与者的智慧与兴趣爱好,在新闻信息内涵不变的情况下,不断被赋予更多的新闻触媒,最后形成滚雪球般的传播效果,这也正是社会化新闻传播核心的特点。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1-99.

[2] 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05.

G206

A

1674-8883(2016)19-0078-02

崔冬伟,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管理。马小垒(1980—),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触媒社会化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低汞触媒试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