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国
(旅顺广播电视台,辽宁 大连 116000)
关于县级电视台加强新闻服务性的思考
杨旭国
(旅顺广播电视台,辽宁大连116000)
摘 要:电视节目,尤其是县级电视节目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想真正地吸引观众不换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县级电视台而言,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前提和关键就是使新闻节目更好地为地方受众服务,让电视观众感到新闻节目的贴心。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服务性;思考
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还记得,大部分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转播台是不被允许的。当县级电视台获批成立之后,国家广电规定,县级电视台在转播好省台节目和中央台节目的前提下,可以自办少量的新闻节目。但是县级新闻节目如何更加生动、务实,让观众能够接受并喜欢看?这是我们值得县级电视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县级电视台实力的不断增强,自办节目也越来越有声有色,纷纷效仿各大省城电视台。例如,“大拼盘”的新闻类积木,其内容囊括了地方、国内、国际的重要新闻,其目的就是希望观众可以锁定频道不换台。然而县级台这种做法未必如愿:一是县级台缺乏自采国际、国内新闻的手段和能力,靠从上级台复录素材重新编辑炒冷饭,县级台新闻节目次数少、时效性差;二是这种大综合的新闻节目内容庞杂,使当地新闻被弱化。作为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地方群众的代言人,削弱当地新闻是县级台的失位。
县级台搞“大拼盘”的新闻节目通常是记者编辑付诸心血的成果,但其内容往往并不是观众想要的,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观众对县级电视台没有收看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消极的心态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想要了解当地发生的新鲜事儿,只好看看;二,县级电视台里播放跟自己和家人有着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必须看看;三,等待电视剧的空闲时间,捎带看看。结果形成了“新闻产品出品者被动选择新闻产品接受者,新闻产品接受者又被迫选择新闻产品”的无效循环或减效循环局面。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县级台没有很好地坚守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村村通”之后,各地已完整地转播上三级台的节目,包括新闻。县级台的新闻节目搞大而全小不如为上级台“拾遗补阙”,对本地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应该集中精力进行报道。因为县级电视台是基层媒体,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观众的观看欲望和需求,真正把观众想听的和观众想说的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对老百姓身边新鲜事儿的及时报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这样“接地气”的电视节目才更能够迎合当地观众的喜好,使其天天盯着新闻看,生怕漏掉有价值的信息,也才能拾遗补阙,服务一方。
县级台是地方新闻媒体,要接地气服务一方,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办好新闻节目上。新闻节目按题材分可以分几大类,我们应该分门别类,研究和发挥它们各自的服务性,以便全方位地发挥整个新闻节目的服务性。
(一)时政报道要“抓微放宏”,因势利导
时政新闻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接地气就要在时政新闻中,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的报道和阐释,便于观众理解、接受。所以,县级电视台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官话、套话,降低宏观理论口号的使用频率,多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进行宣传。也就是说,在对基层的人民群众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大道理,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需求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根本内容,让老百姓通过小事件中的大道理慢慢渗透党的具体方针政策。例如,当党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观念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解读《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基本内容,可能无法与当地的普通民众产生共鸣。但是如果选择一些农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事件,通过他们自身的感受和事件,来体现出党对农村、农业的重视程度,就会增强老百姓的信心,坚定承包土地的信念。
(二)经济报道要“避虚就实”,惠及地方受众
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级电视台都应该把经济新闻报道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经济类报道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也是新闻报道的“难唱曲”。弄不好,搞出的经济新闻不是万能画面加数字罗列后的“统计报表”,就是变相的“经济广告”。虽然数据笔笔清晰,可观众看了却脑涨头晕。县级电视台经济新闻应避免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想办法让群众在经济报道中直接受益。内容上要增加信息量,全方位涉及经济领域中的所有现象,如经济常识、市场动态、生活观念等,旨在提高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水平和驾驭能力。形式上要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如开辟“信息广场”栏目、设立“经济直播间”等。在报道好当地经济新闻的同时,还要关注外地经济动态,使经济节目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又一重要信息渠道。
(三)文化文艺报道要弘扬地方文化文艺特色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县级台应该加强文艺新闻的报道,以促进县域城乡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活跃观众文化生活,同迷信、赌博等不文明行为争夺文化阵地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大有裨益。县域文化文艺往往具有地方特色:一是关注本地土生土长、扎根较深的文艺样式;二是用好本地土生土长的艺人及其作品。旅顺地区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比较突出,电视台经常进行报道,有一定促进作用,有的歌手还被推荐上了央视春晚。旅顺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保护区,当地人有捕鸟食用的陋习,旅顺台很重视宣传爱鸟护鸟新风,所拍摄的新闻、纪录片较受欢迎,有些片子被央视和省、市台选用。可见考虑当地观众的喜闻乐见是文化文艺新闻报道成功的必要条件。
此外,新闻还有其他类别,因为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无论新闻的类型如何,普通的老百姓始终都是新闻节目中的“主角”,尤其是在宣扬生产一线群众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时候。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不仅仅相信如何讲,更相信如何做,看到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可信的案例,就会心服口服。只有真实地报道群众认可的事件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县级台加强服务性,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还要有科学的态度,制定一定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一)开办面对基层的贴切栏目
县级台的节目要与当地大多数群众的整体层次相吻合。在结构上,不要贪大求洋,以中层档次栏目为主;在内容上,老百姓看得懂的节目才是好节目,降低术语和理论名词的使用频率,多采用口语和大实话;在形式上,坚持雅
俗共赏的原则,在办好当地综合性新闻节目的同时,又要开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时间档、不同视角的其他新闻类节目,满足观众各个方面的需求。例如,旅顺广播电视台除了要播报一些旅顺当地的新闻,还开办了诸如“焦点话题”等一些评论性质的节目和“民生零距离”等综合综合性节目,其中“民生零距离”包括“百姓热线”和“视点”两个子栏目,贴近百姓和生活的特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力。
(二)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
所谓协调一致,是指全台各类各档新闻栏目之间要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延伸。县级电视台在承办新闻节目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选择话题的范围相对较为狭小,这样各个节目之间的话题很容易就重复了,缺乏一定的特色。因此,县级电视台应该将注意力放在选题的延伸和互补等方面,形成立体报道的新局面。例如,在综合性的新闻节目可以当中抢先报道一些重大的选题信息,然后在其他评论类型的节目中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最后在“接地气”的民众讨论专栏开辟线上讨论的平台,从而达到拓展主题,扩大影响的目的。这样,各个栏目之间尽管都是围绕一个大事记来展开,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阐释,各司其职,从而避免了栏目之间为了抢一个好选题不遗余力而造成的无谓的浪
费。又因为没有统筹协调,各栏目记者在抢报同一选题时,或由于观点不同而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也就使报道中的结论出现分歧甚至相左,让观众无法明辨是非,又何谈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呢?
(三)强化采编队伍的服务意识
县级台要加强服务,必须强化新闻队伍的服务意识。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采编好一线报道、反映好社情民意,如此才能在这一报道领域中出精品、出佳作。这就要在采编队伍中提倡务实态度:一是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县级台记者在农村奔波采访比较艰苦,有吃苦耐劳精神才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二是记者要与老百姓真诚交朋友,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采写的报道就不会违背群众心愿;三是仗义执言,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替老百姓说话并积极为党和政府进善言,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