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人民路小学 陈绪敏
乐之教,乐之学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路小学 陈绪敏
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首先是教师自己对数学教学要有耐心,其次是教师要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快乐教学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上得很累。首先是教师累,教师一题一题辛辛苦苦地讲解,再一题一题认认真真地批改,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课下的作业依然错误百出。有的教师甚至会改作业改得一肚子火气,不明白为什么本来很简单的题目,学生依然会出错?做老师的有时真恨不得将所学的内容全部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
其实,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更累。那些难懂的数学知识,本来理解起来就不容易,却被家长、老师逼着学。偶尔粗心做错了一题,又被老师指责、家长惩罚。本该快乐的童年,却被枯燥的学习剥夺了。教师有一肚子的火气,学生更有一肚子的委屈。
前几年流行的“奥数”,更是让一些孩子吃尽了苦头。研究显示,可能只有3%的孩子适合学“奥数”,但却有30%的孩子在被逼着学。
正因为如此,数学课变成了“累”的代名词,学习数学变成了让老师烦恼、学生苦恼的一件事。
1.学科本身原因。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2.儿童自身的思维特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进行。这样,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1.理论指导。新课改要求: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而不是一味埋怨、指责学生。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2.解决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于某一项和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是笔者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直观、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学数学,学生的兴趣很高。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如,我在教学“1000-239=?”这道题时,因为有多次的退位,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算,很糊涂。我就把计算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个位上的0弟弟减9减不掉,急得直哭,就去找十位哥哥。十位也是0,也没有办法,就带着0弟弟去了百位的家,没想到百位的家里也只有一个0。后来,它们三个一起到了千位哥哥的家,千位哥哥热情地接待了它们,将自己的1个千变成了10个百送给了百位,自己变成了“0”。百位大度地拿出了1个百变成了10个十,送给了十位,自己变成了“9个百”。十位也慷慨地拿出了1个十送给了个位,自己变成了9个十。个位上的0弟弟终于有了10个一,破涕为笑,它们一起开心地算起了这道减法。
就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各种新颖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儿童爱玩游戏的心理进行数学教学,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数学教学贴近,清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中学”变为“玩中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这一节内容时,用了这样的方法:同学们,伸出一只手,动动小手指,给它起个名字叫“毫米”;动动无名指,它的名字叫“厘米”;竖起中指,这是“分米”;食指翘一翘,代表“米”。这四位兄弟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的进率都是10。再看大拇指,大拇指是大王,它的名字叫“千米”。大拇指和食指的距离远一些,代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用这种近似游戏的方法去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不仅记得快,也记得牢。
3.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证明,动手实践能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学生边实践边讨论,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长32厘米,宽15厘米,要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多能剪多少个?”很多学生看过题目后,没有深思就用32×15÷(2×2),即“大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没有立即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拿来尺子、剪刀,指导学生剪一张长32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真正动手剪一剪,学生才发现,15厘米这条边不能正好剪完,最多只能剪7个,长边32厘米最多能剪16个,共能剪16×7=112(个)。
就这样,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
1.改变观念,从“教师立场”到“学生立场”。十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让笔者慢慢认识到,要上好数学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必须从“教师立场”走向“学生立场”,要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都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平台。
过去,我在课堂上惯于牵着学生走,不敢放开手让他们独立走,这就是学生无法主动发展,学生累、教师也累的根子所在。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学生立场”。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才能自觉地研读文本,才会有开放设计,生成动态,活化课堂。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课堂教学才不会仅仅是对教案的严格执行和机械操练的过程,而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由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的过程。
2.教师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笛卡尔说:“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学习让我们智慧成长,读书让我们情感丰润。一个人的阅读史、学习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既要学习数学知识,又要学习一些文史知识,学生喜欢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你,首先要用知识武装自己。
3.让教师“享受教学”。所谓享受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的愉悦而非痛苦,个性的发展而非压抑,愿望的实现而非沮丧。
学校里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是一种心灵相互对话与影响的活动。我们数学教师希望孩子们热爱数学,心态积极,不断学习。然而,却忽略了一点:只有教师对数学充满感情,对教育充满热爱,内心充满着阳光,师生之间心田的阳光才会交相辉映。
一个真正心灵平和的人,他的精神是充盈的;只有精神充盈的教师,才具有享受教育的能力,才具有把学生引向幸福之路的能力。